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8.榆林市

书名:陕西名胜概览  作者:解长峰  本章字数:25227 字  创建时间:2021-01-28 14:41

长城榆林段遗址

在榆林市西和北境。长城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从春秋战国开始,各国断续进行小的修筑。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中华大地上大规模地督筑长城,成了世界三大工程之一。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秦长城在德静县西2里,宁朔县北10里。隋代称榆林县为德静县。

后周子《长城诗》云:

秦王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死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李益《长城诗》云: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古城

在榆林市榆阳镇。榆林古城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和市级机关所在地。古城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地处沙漠地带,骆驼多往,故又称驼城。又因城北有榆林山,多植榆树,树多成林,故称榆林镇。又因城靠榆林河,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故又称榆阳镇。又因建城之初,此地名曰榆林庄,在庄的基础上筑城名曰榆林堡。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此地置榆林塞。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1471年)升为榆林卫,即称延绥镇。清世宗胤祯雍正二年(1724年)省卫入绥德州。雍正八年(1730年)设榆林县。后又由县改市。

榆林古城,历史上大的扩建有3次,史称“三拓榆阳”,遂形成了现存的古城规模。城为正方形,方向正确,周长6400米,城垣完好,街道整洁,城内有钟楼、鼓楼、新明楼、凯歌楼、万佛楼以及四方台,明、清民宅四合院落甚为普遍,并保存完好,故有“小北京”之称。

此外,城北有镇北台,南有凌霄塔,世称“北台南塔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

榆林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易马城

在榆林市长城线上。

易马城是古时内地汉民与边塞少数民族同胞用物资进行交换的场所。内地多以工业品、日用生活品与边塞关外易换马匹,故有此称。

镇北台

在榆林市城北15里红石峡东侧红山上。镇北台以镇守北方之意,故名。

镇北台为明代长城上的一座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筑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台高30余米,居高望远,也是长城上的一个瞭望台,百里之外,一览无遗。台以城砖所筑,呈方块状,共4层,逐层递减,台基稳固。第1层高10.20米,周长320米,进深12米,总面积为89.6平方米;第2层高11米,周长128米,进深5米,总平面为27.2平方米;第3层高4.10米,周长86米,进深3米,总平面为14.4平方米;第4层高4.40米,周长35.44米,进深2米,总平面为12平方米。台之北额题刻“向明”二字,为筑台时榆林塞巡抚涂宗濬所书,取附随明朝之意。

镇北台依山据险,挺拔巍峨,是我国古代长城线上与嘉峪关和山海关而齐名的三大建筑之一。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视野广阔,登台眺望,可见良田千亩,绿树成荫,汽车飞驰,渔舟并发的塞上江南的秀丽景象。

长城镇北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星明楼

在榆林市榆阳镇城内南大街中心。星明楼,又名新明楼,建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一年(1516年),至今有490年的历史。据《榆林府志》记载,此楼建于明代,清嘉庆、光绪诸朝,均有修葺。

星明楼造型奇巧,楼基4角为4座石台,将楼托起,通高45米,为木构十字歇山顶建筑,重檐三滴水,为3层古建筑,有4根通天柱由下直达楼顶,周有24根明柱挺立。顶以琉璃瓦覆盖,雕梁画栋,木刻人物花卉,飞檐挑角,昂首翘空,雄伟壮观。1983年12月星明楼维修竣工,使昔日之古建筑更加金碧辉煌。

梅花楼

在榆林市榆阳镇榆林城东门内驼峰山顶上。梅花楼本属寿宁寺之藏经楼,古雅高耸。寿宁寺,相传唐建,明代称天界寺。寺内有大铜佛和石雕十八罗汉,其后几毁几兴,今存此楼。

据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年(1746年)《修筑西崖碑记》所载,“是寺也,创自先朝,代有修建”。其他有关史料记载,寺先城后。

榆林八景

在榆林市境内,榆林八景是榆林的八处景观,即:

驼峰拥翠龙穴藏珍芹涧春香柳河秋色

寒泉冬蒸红山夕照西河潄月南塔凌霄

红石峡

在榆林市榆阳镇北。红石峡,初名雄山寺,因山崖为红石,列如屏障,落日照之,分外耀目,故名红石峡。又因此峡东西排列,高崖峭拔,有神工鬼斧天成之雄巍,故又名雄石峡。

红石峡峡长2里,入峡有鼓楼洞式大门,洞门楼大书“红石峡”3个大字,榆溪河从中穿过,气势磅礴。榆溪河为一条人工河,开凿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1474年),为副都御史余子濬巡抚绥榆时所开凿,凿石成渠,引水西下,与无定河合流。红石峡西崖高而长,东崖低而短。西崖高13米,长333米;东崖高11.5米,长107米。崖壁凿洞窟和庙堂共44处,历代石刻160余幅,其中除汉文外,还有蒙文,堪称一绝。

在这些题刻中,文之内容有:雄镇三秦,中华天柱,天成雄秀,三山拱翠,大漠金汤,天外奇峰,长天铁垛,列屏云塞,天边锁钥,瀚海蓬莱,别有洞天,天开图画,汉蒙一家,中外一统,华夷天堑,俯仰情怡,蓬莱仙岛,谿壑回春,力换狂澜,威震九边,还我河山,力争上游,榆溪胜地等,真、草、隶、篆、蒙皆成风格。题书者,有明、清大官将领,有民国爱国军官,有进步学子,有民主人士。还有左宗棠题对联“白云初晴如月之曙;黄唐在独与古为新”和吴大澂的篆碑4块等珍贵文物。

红石峡东峡崖有雄山寺(另释),俯视西之广泽渠,水圃成荫,宛然如画。由寺之地门可至峡底之榆溪河,明代筑有四孔石桥在榆溪之上,雄伟壮观。

红石峡,夕阳衔山,晚霞辉映,河水澄碧,若彩云流动于东西两崖之间,形成“红山夕照”美景。

“红山夕照”为榆林八景之一。

雄山寺

在榆林市北,红石峡东侧崖壁上。

雄山寺依崖凿洞10余孔,以石洞为殿堂,庙东门在红石峡的南部,有石级可达,其中有天门和地门,均为隧洞式,天门从寺至峡顶,中间有一翠然阁;地门从寺内可匍匐行至峡底榆溪河岸。

这里层楼叠阁,石窟相通,磴道迂回,凌空上下,凭栏望之,镇北台景和红石峡景一览无遗。

戴兴寺

在榆林市城内东边驼峰山上。

戴兴寺创建于明宪宗朱见深成化(1465—1487年)年间,明、清时曾进行过3次重修,第一次在明熹宗朱由校天启七年(1627年);第二次在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第三次在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1882年),后两次虽在清代重修,但仍保持明代风格。

戴兴寺是榆林现存比较完整的寺庙,寺殿中有精美壁画和神像,神像中有铜佛和铁罗汉,铜佛多至90余尊,罗汉只有16尊。据说原寺中还珍藏藏经3000余册,今已失存。

金佛寺

在榆林市境内。金佛寺,创建于隋唐时代,为榆林的重要佛教石窟,窟内以石凿佛,古朴盎然。

凌霄塔

在榆林市榆林镇。凌霄塔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1619年)年间,高13层43米,耸入云霄故有凌霄塔名。

凌霄塔为榆林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归德桥

在榆林市归德堡。归德桥,为榆林市之古迹,建造年月不详。

归德桥为榆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云山

在榆林市青云乡。青云山,山有上青云寺。

青云山青云寺是榆林的一处名胜古迹。

星象台

在榆林市古塔乡长城南侧。星象台是秦代所遗留下的观天象、祭星宿的遗迹。星象台,散落于8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星台多以削山头或垒土台而成,状有圆和椭圆之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和日、月以及天狼星、谷神星和二十八宿星座的参宿、毕宿、昴宿等。虽经2000余年风剥雨蚀,至今仍有遗迹可寻。

普惠泉

在榆林市榆阳镇城内。普惠泉,泉水清莹,宜做豆腐,饮用甚佳。据《榆林府志》记载,称此泉为龙王泉。并记述“城东自半山腰涌出汇而为池,周灌城中,镇人所汲养也”。此泉流入榆林城中,清澈甘甜,味美爽口,宜于食饮,以水做豆腐颇佳优,以此泉饮用,使人面嫩,艳如桃花,故美誉为榆林桃花水。

清代杜滋《普惠泉颂》诗曰:

驼城十里涌寒泉,冬日云蒸众壑前。

烹茗恰如深鼎沸,饮汤真似曲池煎。

纵令夹岸双飞塞,应讶长波灶吐烟。

一带潆回冰不结,溪边溅月碎还圆。

李彝昌墓

在榆林市北之红石峡。李彝昌墓为宋代西夏国建立者李继迁的祖上,他系银州(今米脂东北)党项族人,其祖先为拓跋氏,唐代赐姓李。北宋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辽圣宗耶律隆绪统和八年,990年)辽圣宗封李继迁为夏国王,宋太宗赐姓为赵保吉。他的孙子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10传190年。李继迁虽未称帝,但有辽、宋的封号,有一定的势力和地盘,对祖上李彝昌的墓葬大加修建,今仍为榆林之一名胜古迹。

汉代群墓

在榆林走马梁一带。汉代群墓是近年发现的一处特大汉墓群,其规模和保存完好性,尚属全国所罕见。

汉代群墓,相距榆林城东北3公里长城脚下,由3组面积可达600多万平方米的墓群组成。1999年考古发掘,第1次发掘3座,第2次发掘18座,出土文物270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居多。专家称这里曾是汉代龟兹县古城遗址。

神木县神木县

龙眼山

在神木县城东南。龙眼山,据《通志》记载,上有二穴,穿透如龙眼。故名其山为龙眼山。据县志记载,岈突起,类龙头角。

香炉山

在神木县神木镇东北500米处。香炉山,据《通志》记载,明武宗朱厚照赐名凤头山。据《神木县志》记载,峰峭如削,其顶最圆而稍舒如琢,朝霞掩映,灼之生辉。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东为虎头山,又东北为锦屏山。山形峻峭,布列如屏,泗沧之水绕其下。

驼儿山

在神木县神木镇西1.5公里。驼儿山,一名驼峰山,又名二郎山,奉祀杨、李、赵三位二郎,称三圣庙,又名二郎庙。赵二郎名昱,隋炀帝时为嘉州太守,持刀除却冷原河为害之蛟龙,故祀之庙中。

据《通志》记载,山之首尾皆峻,中稍低凹,俨若驼峰。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三年(1518年),临山观形,赐名笔架山。山上有地藏洞、八仙洞、三身佛洞、浩然亭、娘娘庙、二郎庙、关帝庙、祖师庙、玉皇阁、三教殿、诸神殿等20座,并有石刻九龙壁,石刻券顶,壁画两幅,碑石10余通。此外,还有险桥“碧天桥”以及石刻亭联、桥联等。

石刻桥联为:山环水绕千古秀;云树雾霭万世新。

石刻亭联为:绝壁千仞,下临一水;双峰高耸,遥对九龙。

杨家城

在神木县城神木镇东北20公里处。杨家城,本名麟州城,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二年(724年),至今已有1283年的历史。从五代到宋朝,杨家将祖孙3代镇守此城,因此称为杨家城。最先守此城的是麟州太守杨宏信,次是杨宏信的长子杨重勋(重训)和次子杨业(戏剧中称杨继业),还有杨宏信的孙子杨光,祖孙三代镇守麟州功绩卓著。

以杨家三代守边为素材所编的小说戏剧中,杨老令公(即杨业)镇守山西北部保州(今保德),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其妻折赛花,也是巾帼英雄,建有赫功,称为老太君。杨业在与天庆王作战中,因战马受伤而被俘,绝食3日而死,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杨家城,原分内、外两城,内城居中,有南、北2门;外城周长8里,有南、北和东3城门,门上建城楼高大宏伟,城垣土夯,高广坚固,欧阳修《论麟州事宜疏》中称:“城堡坚定,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城内东北有井2口,水源旺盛,一旦围城,军民饮用不竭。东门内有真武庙,俗呼将军山庙,据“杨家城将军山庙碑”引原庙碑记,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1040年),河套人背和攻城,见此处有如神人指挥状,敌人因之遁去,人们讹传神人显灵,筑庙以祀,称将军山庙。

城东南约70米处有2古松,枝杆高大,3人合抱,树大有神,人呼“神木”。金以此名神木塞,元以此为神木县。据《一统志》记载: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1440年),副都御使陈镒移县治于杨家城,后因在山巅不便,仍复故处。

杨家城地理位置甚为重要,它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北控河套,南卫关中,为边陲要塞重地。而今城、庙、木皆不存,然遗迹犹可考。

宋人文彦博诗云: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踰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古人还有诗云:

一径开溪畔,孤村仅几家。

山花常带雨,野柳暗藏鸦。

路曲分樵牧,冰澌咽石沙。

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

麟州城(杨家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兴寺

在神木县解家堡乡刘家畔村。龙兴寺,俗称蜂寺,始建于元成宗孛儿只斤铁木耳大德六年(1302年),至今已有705年。这里有正殿、东西偏殿,建筑面积380多平方米,内存元代狮子1对。直径4米的石刻八卦图刻于三教圣人殿内石屋之顶;并存清代和民国石碑15通。寺庙近年修葺,新建蜂寺桥,绿化环境,接通水电,成为神木一处旅游胜地。

龙兴寺为神木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凯歌楼

在神木县城中心。凯歌楼又名钟楼,俗称大楼。

凯歌楼为神木驻守参将高天吉所筑。高天吉抵御外敌,凯旋而归,为纪念胜利,建楼名曰凯歌。所建年代则有两说,一说建于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1443年);一说建于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1567年)。楼踞高台,3层重檐,挑角飞出,歇山顶式,甚为雄伟壮观。

凯歌楼,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1868年)一度遭兵燹之灾,后平定重修。楼下为台基,台基南北长为20.65米,东西宽为20.09米,台基有东、南、西、北四涵洞,以通行人。台基外包青砖,内夯红土,坚实牢固。楼室通高10.55米,楼室内阁12米,进深10.5米,雕梁画栋,原楼设三官小殿,供奉天、地、水三神。两侧另有东西房屋8间附属建筑。

登此凯歌楼上,可遥想当年军伍整齐、凯旋归来的胜利情景,并可俯视神木全城之市容。

秦长城遗址

在神木县解家堡乡马莲滩附近。秦长城遗址为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入侵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城墙。

秦长城遗址1983年上半年发现,此段秦长城全长五六公里,根据历史资料和《神木县志》记载,以及有关方面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此段长城发现的地点、墩台和夹道墙的夯土层、碎砖、瓦片等基本和史料记载相吻合。据长城研究会初步认定,此段长城为秦代蒙恬大将军指挥下所修筑的长城遗址。

这一发现,对榆林地区的古代历史、民族关系和战争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研究该地区的古代雨沙变化和地理、地貌变化,提供了原始根据。此外,神木县城北郊区有3处长城墩台,湮没于沙漠之中,其中之一已经重修,重现昔日烽火台之英姿。

秦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峁遗址

在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石峁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属龙山文化。出土镰刀、芟刀、石斧、石等文物,尤以玉石极为珍贵,由墨玉做成,晶莹美观。并发现人头雕像1个,双平面雕,头束高髻,圆脸鹰钩鼻,半张口,雕刻大眼,高4.5厘米。陶器中以黑陶为主。

石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卜树遗址

在神木县西河四卜树村北。四卜树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址。其范围东至四卜树沟,西至响河,南至四卜树水渠,北至刘家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红碱淖

在神木县尔林兔镇西北。红碱淖,一称海子,俗称红石拐子,是一处天然内陆淡水湖泊,面积可达67平方公里,储水可达72亿立方米,湖为三角状,湖岸线长43.7公里,平均水深8.2米。湖周有木独石犁河、壕赖河、柒卜河、营盘河等7条河流注入,这里地处沙漠区域,河流不是常年流水,是属于季节性的河流,形成的时间,距今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在清朝宣宗旻宁道光(1821—1850年)年间,这里是一片低洼沼泽地,后来年复一年,积水由小到大,到20世纪60年代,水面增至10万余亩大之面积,湖泊到此定了型。

红碱淖水产丰富,湖内盛产鲤鱼、鲫鱼、鲢鱼、草鱼等14种淡水鱼类,每年产量多达20多万公斤。湖内有30亩大的孤岛,湖边有580亩大的半岛,孤岛灌木丛生,是鸟类栖息佳境,有30多类野生禽类。

红碱淖自然生态良好,东侧有长25公里、宽5公里的尔林兔草原,西侧有10万亩的天然牧场,水草丰美,牛羊成群,沙柳鲜花,点缀其间,气候宜人,风景良好,形成集湖泊、草原、沙漠三大自然风光于一体的综合风景点。陕西省旅游局已将之确定为省级自然风光旅游区,神木县成立了红碱淖旅游管理委员会,并由陕西旅游设计院予以规划设计,由管理委员会和华能精煤神府多经公司联合开发。修筑环湖公路与各景点接连,并预留绿化带30米。红碱淖已成为省内外游客向往之胜地。

红碱淖为陕西省风景名胜区。

采林抗日烈士塔

在神木县距黄河较近的采林。采林抗日烈士塔是1945年7月7日晋绥边区各界代表,为纪念抗战八年来捐躯殉国的抗日烈士而修建,塔身有贺龙、关向应等将领的题词和碑文。

府谷县府谷县

长城府谷段遗址

在府谷县境内麻镇、新民乡等地。长城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至河北的山海关,还延伸到辽东,经7个省、市、自治区,绵延12000多华里,历史上称为万里长城,为世界古代三大工程(埃及金字塔和中国运河、长城)之一。

府谷境内的长城,约有百公里,麻镇至新民的长城蜿蜒就有70余公里,据说为隋代创修,明代曾有增修或补修。

清水营的长城转角楼,东有门,南、北、西各有箭窗,它集多种建筑元素于一体,汇整个建筑精华,楼内砖砖空心,透光极好,自由地瞭望四面八方,由此过清水河可登西山。此处的长城,土墩夯实较好,墙体留存不多。

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庙

在府谷县孤山乡孤山堡城北1公里处。七星庙,今称昊天宫,俗称无梁殿。相传为北宋时杨家将杨老令公杨业与老太君折赛花招亲之故地,戏剧中《七星庙招亲》或曰《十塘关》就发生在这里。

七星庙位于一座山梁上,现存的正殿、殿外券棚和前院厅殿等,以砖建造,砌就至顶,不用木料不用榫铆,非常坚固。进深约9米,宽约10米,高约13米,券棚入深约4米,宽约10米,高约5米,正殿与券棚皆开辟3个洞门。前院厅殿进深约25米,宽约8米,高约7米。全庙建筑,外观与其他庙宇大致相同,然而内部结构奇特而精巧,融合有西北少数民族的营造风格,为研究我国民族建筑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宋代在此设孤山寨,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折太君的祖上,曾祖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皆守卫过此地,死后也都葬于此地。

文庙

在府谷县城东1公里处府州古城内北门附近。文庙,也称孔庙,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1381年),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年(1876年)续修。陆续历时6年。主建筑物为大成殿,五开间,额有清圣祖玄烨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御匾一方,门向南开,主建筑两厢各跨7间,副建筑偏殿,前为戟门,门前有古代入学游泮的泮池,池上跨石桥,桥前为棂星门,门上为大牌楼,东、南各有一角门。整座建筑古朴雄伟大方。

孤山铁塔

在府谷县孤山乡南屏山上。孤山铁塔因全系铁铸造,故名。

孤山铁塔铸造于明代,原塔建于孤山堡高家峁山西,清道光年间移置南屏山。塔形如锥而直立,高5米多,分12层,层间四面皆铸造佛像,体态俊秀,工艺精美。

南屏山,峰峦青翠,铁塔耸立,日光照射,光彩耀目,远望忽明忽暗,若星光闪闪,十分壮观。现仅存遗迹。

千佛洞

在府谷县城外1里许山崖上。千佛洞在崖壁凿洞塑佛,数量甚多,可以千计,故名千佛洞。

千佛洞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选择于10丈高的山崖上,共凿6窟,每窟1院,院院之间小门相通。石窟以后石台上,雕塑层层叠叠,山中凿洞甚多,洞内雕塑佛像甚多,表现所谓十八层天堂和十八层地狱。各洞的顶部有以石刻图案,有以木制图案。各洞的洞壁,有绚丽多彩的古代壁画。

1984年,政府拨专款对千佛洞进行维修,昔日佛洞,重现光彩。

桃花洞

在府谷县城南附近。桃花洞,据《通志》记载,洞有朱砂,艳如桃花,故名。

悬空洞

在府谷县城附近。悬空洞因其地处高而悬空,故而得名。

据《关中胜迹图志》所载,悬空洞在县东门外。

悬空洞为府谷名胜游览佳境之一。

洪济洞

在府谷县城南。洪济洞,据《关中胜迹图志》所载,洪济洞在县小南门外。

洪济洞为府谷名洞之一,是旅游胜地。

天桥峡

在府谷县城东30里黄河上。天桥峡冬季结冰,黄河水凝固,峡中成为秦晋交通之天然桥梁,故名。

天桥峡,峡中之冰桥,宽12丈5尺,长90丈,冬季天堑变为通途。

府州古城

在府谷县城东1公里处黄河悬崖绝壁之滨。

府州古城始建于唐,历代修葺,今县城移山下,此城废圮。城虽废而雄踞高梁山的雄风尚存,东西甘露、马家两沟夹峙,襟山带河,北枕长城,西控神榆,易守难攻。

而今,城周长2320米,城垣高7.2米,夯土石砌,形如战靴,南城门为正门,上刻“府州”两大字,宋时在此城设立府州治所,遂脱离了麟州(今神木)管辖,独立成为州治所在。

府州古城作为州治,城内有东街、南街、北街、文庙街等,古建筑有文庙、城隍庙、关帝庙、千佛洞以及荣和书院和栉比鳞次的商号民宅。

府州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巴州城遗址

在府谷县大岔乡陈庄村附近。

巴州城遗址,相传为宋代北方匈奴族的聚居区,今有城壕遗址,占地300余亩,城垣依稀可见,砖、石、瓦片、灰坑甚多,杂花瓷、青瓷、陶片、铁蒺藜等时有发现,相传这里就是巴州城的所在。

魔鬼城

在府谷县麻镇。魔鬼城为一处尚无人烟之地,此地风厉沙鸣、阴森恐怖,犹似鬼哭狼嚎,故当地农民称之为魔鬼城。

魔鬼城方圆8公里左右,为大风沙石所侵蚀的雅丹地貌(雅丹,维吾尔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为风蚀地貌奇观。这里有风沙所蚀的奇石峥嵘,光怪陆离,其状如石狮、石马、石猴、石龟、石笋、石蘑菇等,千姿百态,甚为壮观。

折太君故里

在府谷县孤山乡。折太君故里是宋代杨家将中年纪最大的女将折太君的故乡。

折太君,名赛花,是杨家将中老令公杨业的夫人,是北宋镇边著名女将,善骑射,性机敏,辅助杨业屡立战功。北宋太宗赵光义雍熙三年(986年),杨业兵败,战马受伤,业被敌俘,绝食而死。监军王侁与潘美指挥错误,导致了兵败副帅被擒的恶果。主帅潘美应负兵败之责,但他把责任推到副帅杨业身上,折赛花上疏朝廷,力辩曲折,才使朝廷对潘美降官和对王侁的削职。

此外,清涧县有地名折家坪,传为折太君的故乡,此地的孤山乡,应为杨业与折赛花招亲之处,传说招亲就是在孤山乡七星庙中进行的。

又传说折太君从祖父折从阮居孤山堡三世人,折从阮本是山西大同人,因任为永安军节度使,治府谷,镇边到老,便在此落户,还埋于孤山乡,据此可说是折太君的故乡。

王嘉胤故里

在府谷县黄甫乡。王嘉胤故里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王嘉胤的故乡。

王嘉胤(?—1631),府谷黄甫人,曾为边兵,逃亡归里。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元年(1628年),因年荒无粮,率众起义,率军击延安、靖边和庆阳明官军,转战陕、甘、晋三省,称王设官,发展义军到3万多人,高迎祥、张献忠都曾受到过他的指挥。崇祯四年(1631年),王嘉胤率部东渡黄河,打败明山西总兵王国梁部,占领了山西河曲县城,后为叛徒出卖,被明副将曹文诏部所杀。故里有其葬墓。

豆腐泉

在府谷县清水乡乡政府所在地清水街镇之楼圪。豆腐泉,泉水清澈,为天然矿泉水,不加任何原料,即可用来点豆腐,以此泉水点出的豆腐,又白又嫩,每斤黑豆都可做出豆腐3斤多,黄豆做得更多,因此当地人把此泉称之为豆腐泉。

酒泉

在府谷县清水乡乡政府所在地清水街镇的官井巷。酒泉,以此泉水酿酒,味纯口香,故誉称此泉曰酒泉。

酒泉,泉水甘甜美好,以此泉水酿酒,出酒率高,酒度数高,口味纯正,芬芳爽口,当地著名的清水海红酒,就是用这股泉水酿造而成的。

沙中第一柳

在府谷县大昌汗乡小昌汗村。

沙中第一柳为一株500年树龄的古柳,在沙漠地区,它生命力强,今高25米,胸围8.6米,原有5枝干,现存3枝干,枝粗有1米,枝繁叶茂。

百年前,此树下有一座小石庙,庙高米许,窟野河大水殃及此庙,河水将石庙冲走300余米,洪水过后人们将庙抬回,恐再被水冲走,放置此树分杈处,年复一年,树木发育,把石庙包之,永取不出。

“古柳包石庙”为此地一大景观。

折从阮墓

在府谷县孤山乡。折从阮墓是府州(治今府谷)刺史、永安军(治府谷)节度使折从阮的葬地。

折从阮(?—995),五代时云中(今山西大同)人,出于羌族折掘氏,初名从远,字可久,世为府谷镇将,后唐时,任府谷刺史,镇守府州。后晋高祖石敬瑭称帝,契丹扶植了石,石便割燕云十六州(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妫、儒、武,云、应、寰、朔、蔚)给契丹,这时折从阮在府州拒守。石敬瑭死后,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元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会同七年,944年)后晋和契丹的关系破裂,折从阮进攻契丹,拔取10余寨。

后汉时,府州建永安军,折从阮被任为永安军节度使,镇守府谷直到老。后代折可存为北宋时抗辽(契丹)名将。

这里的折家墓地、碑石、石刻、石人、陶俑甚多。折从阮是杨家将中折太君(折赛花)的祖父,折氏4辈皆镇守过府谷。据说他们就在府谷孤山堡(今孤山乡)落了户,故折从阮死后葬于此处,不葬原籍云中。佳县佳县

龙头冈

在佳县佳芦镇。龙头冈,据《通志》记载,冈之东有果老洞,层崖横出,洞临黄河,俗传八仙之一张果老曾居此。

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相近有香炉石,在州(即葭州,今佳县)治东麓,石笋突出,高10余仞(古8尺为1仞),架木为桥,构观音阁其上,俯临黄河,宛然中流之柱。

白云山庙

在佳县城南5公里白云山上。白云山庙,据《葭州志》记载,山上峰顶常有白云缭绕,因名为白云山。庙依山而建,故名曰白云山庙。

白云山庙共有道观、佛殿庙宇38座,占地280余亩,建筑面积81000平方米,据《佳县志》及庙内碑石记载,此庙创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神宗皇帝御书“白云胜景”匾额一面,赐给《藏经》1部5000卷,并随颁圣旨一道,因之有白云胜景之称,为关西名胜之地。

山下有“名山胜景”石牌坊1座,石牌坊建于清仁宗颙琰嘉庆(1796—1820年)年间,过牌坊有石磴道618级,陡立悬空,甚为奇险,正如庙宇对联所云:上上下下,脚踏实地;左左右右,头顶青天。磴道尽处,建木牌楼1座,高12米,楼顶层上有大小兽头26只,有8处挑角均系风铃。过此牌楼,入山门即五龙宫,有正殿、偏殿、观音楼等,其北为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道路险狭,有石磴道160级,两边有石栏,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4祠分列上下。北上即为白云山庙主建筑真武殿,殿宇崇高,重檐挑角,9脊10兽,琉璃瓦顶,前施大卷棚,其辉煌宏伟,为该庙之冠。殿前左右有钟楼和鼓楼。钟声闻于黄河两岸秦晋之边民,故有“白云晨钟”,列为佳县八景之一。庙中有戏楼1座,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八为庙会,届时戏楼唱戏,台高敞亮,视听良好。

真武殿周围,远近尚有瑞芝阁、超然阁、藏经阁、文昌阁、玉帝阁、东岳庙、关帝庙、灵官庙、二斗祠、圣母祠、三清殿、三官殿、白云洞、真人洞等。远远望去,星罗棋布,高低相属,白云缥缈,松柏参天。

此外,白云山庙尚有历代碑石108通,壁画1590幅,其他文物还有明万历钟(重1万余斤)一口,清顺治钟(重700余斤)一口,铁、石、砖质狮子7对,匾50余块,石窑317孔。

白云山庙,清世宗胤禛雍正二年(1724年)重修并扩建之,成为陕西、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河南等省蒙、汉各族人民朝山、参观、游览、贸易、物资交流的重要场所。1947年毛主席转战陕北时,曾两次光临此庙,并作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指示。

白云山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崖寺

在佳县城南1公里木厂湾村北。云崖寺依山凿石为窟,建自北宋徽宗赵佶宣和四年(1122年),窟深6米,宽7米,高4米,主神为释迦佛,佛高1米,宽0.5米,两旁有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另有石狮、石象、龙、虎各1尊,并有小石像8尊。窟顶为八卦悬顶,前有仙阁,左右有配殿,是1组上接虎头峰、下临黄河,居险要位置之古建筑群,并有石碑、摩崖多处。

云崖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炉寺

在佳县佳芦镇。香炉寺位于佳芦镇香炉峰上,故名香炉寺。

香炉寺,据寺内碑石记载,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正殿名圣母祠,左右有配殿,坐北向南,南有山门,还有石牌坊等建筑,为佳县之名胜古迹。

香炉峰

在佳县城东北支峰上。香炉峰,三面空绝,一面与县城相通,峰有巨石如削,石顶平阔,形如香炉,故名。

香炉峰,峰前之香炉石高达20余米,周达15米,顶端建一座小型楼阁,名观音阁,通向观音阁,只有1桥,别无他路,桥以木板做成,长3米,名断桥,人行其上,惊险异常。峰东建有奇傲亭,登亭俯视黄河奔腾澎湃,蔚为壮观。

香炉峰峰上有寺,夕阳西下,峰与寺倒影黄河之中,犹如神话传说中的海上蓬莱,因有小蓬莱之美誉。

香炉晚照为佳县八景之一。

葭芦寨

在佳县佳芦镇。葭芦寨为古代陕北黄河岸边的寨堡,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以州临葭芦川,故名。

葭芦寨,筑于北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年),北宋哲宗赵煦元符二年(1099年)改葭芦寨置晋宁军,南宋孝宗赵眘淳熙九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为晋宁州,两年后改为葭州,今为佳芦镇,仍不失其黄河岸边的水陆要寨地位。

据《延河府志》载,葭县(1964年因葭字生僻难认,改为佳字,故今称佳县)处“乱山回绕,川水夹流,崎岖险阻,为边防用武之地”。现留此寨为城关。

朱官寨革命旧址

在佳县朱官寨乡。朱官寨,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于8月到达佳县,给县委亲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后到朱官寨,发表了《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这里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旧居。

神泉堡革命旧址

在佳县神泉乡。神泉堡,有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时的旧居。

1947年,胡宗南对陕甘宁边区进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由延安撤出,转战陕北曾到神泉堡。在这里,毛主席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等光辉著作,对巩固解放区、打退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都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神泉堡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旧居。

梁家岔革命旧址

在佳县梁家岔村。梁家岔,是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转战陕北时到达和下榻过的地方。在这里,他们指挥了沙家店战役,8月20日,西北野战军对国民党军新编36师发动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敌6000余人。这里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旧居。

五女墓

在佳县城西35公里五女川。五女墓是元代孝女养亲永不出嫁的五位闺女的墓地。

据《通志》所记载,“元时州民无子,生五女,父死,誓不嫁以养母,卒葬于此”。五女川因以五女而得名。

横山县横山县

肖崖则革命遗址

在横山县魏家楼乡肖崖则。肖崖则革命遗址是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领导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1947年夏天,胡宗南进攻延安,党中央撤离延安,但主张不撤离陕北,在榆林地区的有关县内乡村中,都有中央领导人的足迹,肖崖则也是毛主席等领导同志下榻之处,有其旧居等革命遗址。

真珠楼

在横山县。真珠楼建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时期(397—418年),为当时割据于此的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所建。

据《太平寰宇记》所载,真珠楼为勃勃建造。其建造时间很可能在东晋安帝义熙(405—418年,西夏赫连勃勃龙昇)之时。

通天楼

在横山县。通天楼建于东晋安帝司马德宗时期,为当时割据于此的大夏国王赫连勃勃所建。

据《太平寰宇记》所记载,通天楼为勃勃所建。

怀远堡

在横山县横山镇。怀远堡为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年间(1475—1464年)所设,是为防御鞑靼而设的寨堡。到了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1731年),把附近的波罗(今波罗镇)、响水(今响水乡)、威武、清水等乡镇合并起来,设立怀远县,县治设在怀远堡,即今之横山镇。

1913年改怀远县为横山县,县治仍在横山镇,县名以镇而得名,怀远堡之名遂废。

银州城遗址

在横山县党岔乡党岔村。银州城遗址是历史上银州治所在之城池。

银州,北周武帝宇文邕保定三年(563年)置,治所在儒林(今榆林东南),以谷之因名,旧有人牧骢于此谷,虏语骢马为乞银。唐代在此设银州监,牧养军马。宋初,党项族首领李继迁居银州,叛服无常,银州成为双方争夺之要地。

银州城地处无定河中游和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无定河在其东北2公里处收汇榆溪河,形成三角地带,地势平坦,为交通要道。古代汉时之匈奴、唐时之突厥、五代之契丹、宋代之辽,欲进犯中原,特别是关中,必以银州为其必经重要之孔道,因此,银州城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银州城分上下两部分,上古城是小山岗,下古城是平地,城垣土夯版筑,夯层清晰,每层厚6.8—12.13厘米,残高6—8米,厚9—10米,周长1583.3米。其东墙长326.5米,北墙长426米,外加筑马面4座,长宽各4米,西墙和南墙结合部为弧形,转角不明显,边长830.8米。西面和北面各残留瓮城基址1处。东墙和南墙局部地段被破坏,但整个银州城址的轮廓是完整清晰的,仍不失群山拱卫,高耸云天,气势雄伟的古城风采。

长城横山段遗址

在横山县西北部。长城在横山境内者,由东北向西南走向,横贯该县的西、北面,长达107公里。似为隋建,明代复修,是古代军事防御之伟大工程。

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直道横山段遗迹

在横山县大路崖、杨家湾等地。秦直道是秦代统一六国后所筑之大道。

秦直道南起秦都咸阳宫(今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北至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郊区麻池乡),因道路较直,故名直道。

秦直道由秦始皇嬴政指派大将蒙恬主持督修,开工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中经三原鲁桥镇,到淳化梁武帝村,这里是秦始皇的军事指挥部所在地。沿子午岭北支,经旬邑、黄陵的上畛子、富县、甘泉、志丹、安塞的鸭巷山、靖边,到横山大路崖杨家湾下子午岭,穿榆林沙漠,过鄂尔多斯草原,抵达九原郡。

秦直道“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一般宽达30米,最宽处为60米,最窄处为18米,夯土层薄处3—6米,厚处70米,从头到尾有宫殿7座,即都城咸阳宫、耀州池阳宫、淳化林光宫、延安高奴宫、东胜大城宫、包头九原宫、西安阳宫(包头三顶帐篷)。

秦直道是连接关中平原和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年久风雨侵蚀,沙漠淹圮,有的地方已荡然无存,但在子午岭上和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地区,犹有遗迹可寻。

米脂县米脂县

杨家沟革命遗址

在米脂县杨家沟乡杨家沟。杨家沟革命遗址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辗转陕北时的故居旧址。

1947年11月22日,党中央、毛主席、周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部、朱德总司令等转战陕北,来到杨家沟,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了120天。

在这里,党中央于12月25日至28日召开了会议,毛主席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十大军事原则,制定了三大经济纲领,规定了土改、整党、统战等的具体政策。今存“十二月会议”会址,陈列有照片和实物等革命文物。

在这里,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召开了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前委扩大会议、宜川胜利祝捷大会、东渡动员大会等一系重要会议。毛主席、周副主席、朱总司令先后在有关会议上讲了话,或作了重要指示。

在这里,毛主席写出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关于工商业政策》、《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新式整军运动》、《关于情况的通报》等等,在这里完成的作品,编入《毛泽东选集》的就有11篇之多。

在这里,周副主席作了《关于全国战争形势的报告》,精辟地论述了全国战争发展的历史进程,号召西北解放军坚决打到外线去,夺取新的更大的胜利。

解放后,1971年成立了杨家沟革命遗址办公室,以后成立了革命事迹陈列馆,恢复了毛主席和周副主席、朱总司令的旧居和“十二月会议”会址。1978年、1982—1983年又进行了旧址的修葺,他们的旧居是坐落在村寨的山腰,由11孔窑洞的院落组成的“四合院”式的清代古建筑,为同治年间马氏地主庄园,中西结合,雄伟而秀丽。在这里,有他们用过的桌凳、地图、笔砚、烛灯、锅灶等实物以及一些文件、照片等。

杨家沟革命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家沟镇杨家沟村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永乐城

在米脂县西。据《宋史·徐禧传》记载,宋神宗赵顼元丰初,种谔西讨,得银、夏、宥三州而不能守。延帅沈恬欲城永乐,诏禧商其事,禧言银州虽踞明堂川、无定河之会,而故城东南已为河水所吞,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形势险扼,遂城永乐。据《地理志》记载,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银州25里,前踞银州大川,赐名银川寨。旋被西人所陷。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四年(1105年)收复,仍为银州。崇宁五年(1106年)废为银川城。

李自成行宫

在米脂县城米脂镇北、盘龙山南麓。

李自成行宫,原名真武庙,建于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二年(1629年),李自成不满明的统治,投军闯王高迎祥帐下当闯将。崇祯九年(1636年),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高迎祥被明官军贺人龙所擒,解京师磔死。部众于是推闯将李自成为闯王,继续率部驰骋江淮,辗转中原,转战陕晋。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派侄子李过返乡修祖坟,建行宫,翌年宫成,将行宫所在地马鞍山改名曰盘龙山。

行宫包括启祥殿、玉帝楼、玉皇祠、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乐台、兆庆宫等主要建筑,规模宏伟,极为壮观。李自成起义失败后满门抄斩,此行宫又以真武祖师庙名义保存下来,历经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六(1791年)、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以及1982年多次修葺,恢复了行宫昔日原貌。

“乐台”也称“乐楼”,为演戏娱乐之所,有两层,造型别致,音响效果最佳,两厢为看台,一高一低,上下两层皆可容纳观众。

梅花亭,建筑巧稚玲珑,游坐其中,微风轻拂,别有清凉潇洒快意。

捧圣楼,为3层古建筑,梨形楼顶,高矗云端,二层有圣像,依稀可见壁画。

“治世玄武”牌楼,为石刻,位于捧圣楼之后、二天门之前。其上刻之“治世玄武”篆字体,流利风雅。

二天门,为行宫之咽喉,位于石牌楼之上,由石牌楼拾级可达,入仪门,可达启祥正殿。殿前一座石座木牌楼,顶脊保留原绿色黄剪边琉璃瓦,观之使人遥想昔日之风采。

整个行宫,灰瓦砖墙,各建筑斗拱层出,勾心斗角,承托出檐或凌空兽头,结构精美,雅典庄严。宫中设文物管理所、李自成纪念馆,陈列本县出土东汉画像石和其他文物,并有文字、图画、照片、实物详细介绍了李自成的生平事迹。

盘龙山古建筑群及行宫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貂蝉洞

在米脂县鸡冠山下。貂蝉洞是为纪念古代著名美女貂蝉而命名。

传说貂蝉出生在米脂县艾好湾村,家中贫苦,及至成人,在义父王允精心安排策划下,除掉大奸臣董卓。因此,人们将她居住的艾好湾村西鸡冠山下之洞,称为貂蝉洞。洞深莫测,据传有人进洞,走入很远,洞突然向下垂直伸进,投石其中,响声不绝,因之无人问津。

万佛洞

在米脂县城米脂镇北1里半无定河右岸悬崖上。万佛洞因佛窟刻佛众多,达6000尊以上,故称万佛洞。

万佛洞,由12个石窟组成,南北横跨143米,正殿为伽蓝护法殿,高4.7米,面积1452平方米,殿内有石佛1尊,石菩萨2尊。右侧摩崖造像15层,

每层有佛雕像165尊;左侧20层,每层也有165尊;两石柱雕佛像19层,每层10尊,以上实际共有佛雕像5965尊。窟顶为八卦浮雕及图案等,正殿存碑53通,有造像碑、记事碑等。

沙家店

在米脂县沙家店乡。沙家店是沙家店战役的主战场。

1947年8月20日,西北野战军突然对国民党军新编36师发起进攻,经过激烈的战斗,歼敌600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和军用物品。这一战役的胜利,标志着西北野战军反攻的开始,也说明敌人对陕甘宁边区重点进攻的彻底破产,沙家店成为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子

洲县子洲县

子洲县毛主席旧居

在子洲县。子洲县是为纪念革命烈士李子洲而命名,县治设在双湖峪镇。

1947年3月28日至8月8日,中共中央、毛主席在本县的邱家坪、高家塔、巡检司三个村子居住,进行革命活动,留有旧居。

绥德县绥德县

月宫山

在绥德县城北1公里处。月宫山,据《通志》记载,有月崖,建月宫寺。月宫寺,又名凉月台,传为秦始皇太子扶苏生前在陕北监军之时,曾于此赏月。

而今,月宫山月崖留穴洞一孔,离地面25米,洞高2.5米,宽4.8米,深6米,有古人游此感慨之作十三四幅。

五龙山

在绥德县城西南5里处。五龙山,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肤施县有五龙山”,汉时称绥德为肤施。

据《路史》记载,上郡肤施县五龙山,盖出治之所也,故宜帝立五龙仙人祠于肤施。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有帝原水黄帝祠。

晋吴儿城

在绥德县西北部。晋吴儿城,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龙泉县(绥德县)西北40里。初,赫连勃勃(东晋时大夏天王)破刘义真(宋武帝刘裕的儿子)于长安(今西安),遂徙其人筑此城以居之,号吴儿城。

朔方台

在绥德县无定河东岸。朔方台,为秦代所遗古迹,一名扶苏台。

据《一统志》记载,世传秦太子扶苏所筑,为防匈奴,瞭望敌情之台。匈奴,为北方古民族之一,亦称胡人,战国时,活动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国为巩固边防,派大将蒙恬统兵30万,在秦始皇嬴政三十二年(前215年)北伐匈奴,收复河套等地44县,还军而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是谓万里长城,蒙恬居上郡(今绥德)统治之。朔方台就是当时所筑之军事设施。

宋相思亭

在绥德县城南15公里。据《一统志》记载,西北二水交会于此。

宋司马光《相思亭》诗云:

岭上双流水,犹知会合时。

行人经此过,哪得不相思。

圣母祠

在绥德县文屏山下。圣母祠,据《通志》记载,绥之东六百里曰太原,与绥皆古晋地。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初,封其神为昭济显灵广惠圣母,命有司岁时致祭。

九真观

在绥德县城西1里处。九真观,据《一统志》记载,为明宣宗(朱瞻基庙号)宣德(朱瞻基年号,1426—1435)中所建。

蕲王庙

在绥德县名州镇南5公里一步岩。蕲王庙是南宋名将韩世忠的祠庙,因韩世忠死后被追封为蕲王,故称蕲王庙。

韩世忠(1089—1151年),字良臣,绥德人,行伍出身,御西夏有功。曾以偏将参加镇压方腊起义。宋金战事起后,在河北力抗金军,后随高宗赵构南下,升至浙西制置使。高宗建炎三年(金太宗完颜晟天会七年,1129年)冬,金兀术渡江南下,韩世忠率八千宋兵,乘海船迂回至镇江,扼长江绝兀术之归路,在黄天荡(今江苏南京市附近)与金兀术相持48天,金兀术大为窘迫。韩夫人梁红玉在甘露寺桴鼓助夫,大大增加宋军斗志,兀术突破江防北逃。高宗绍兴初,韩被调往福建镇压范汝为起义。绍兴四年(1134年),在大仪(地名,地在江苏仪征县大仪集)大破金兵和伪齐(刘豫)联军。绍兴六年(1136年),任京东淮东路宣抚处置使,负责督察军事重任,府设楚州(今江苏淮安),力图恢复半壁河山,

但是皇帝和秦桧皆主和,他多次上书反对主和,极力主战,终于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被召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授枢密使,文职升而军权降,被解除了军事实权。他抗疏反对议和,又以岳飞冤狱当面质问卖国丞相秦桧:“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所言既不被采纳,乃自请解职,闭门谢客,以抗议朝廷。死后追封蕲王,谥忠武。

蕲王庙创建于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庙为陕北窑洞式,正中为韩世忠坐像,正殿对面为乐楼(戏楼),昔时农历七月七日有庙会,会期曾在乐楼唱戏以庆。乐楼西侧有石牌楼,牌楼额题“宋韩蕲王故里”和“中兴佐命”两排文字。

牌楼正面石柱楹联为:

恢复中原,志同诸葛;

再扶宋室,功迈汾阳。

牌楼背面楹联为:

东南半壁仗孤撑,至今江水滔滔如闻鼙鼓;

西北一天崇血食,抚此山川郁郁隐护风雷。

牌楼之楹联为绥德知州凌树崇所书。此牌楼建于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庙前立石碑4通,记载韩世忠抗金的英雄事迹。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绥德教谕阎秉庚进庙瞻拜韩蕲王,并赋诗一首,诗刻于正殿西壁,原诗为:

鄂王忠武同齐名,宗泽三呼有继声。

江左战熊高宗世,故乡遗庙傍绥城。

北来井畔宵通梦,南渡英雄口绝兵。

回首中原归不得,骑驴空负保身名。

江中桴鼓军声振,湖上提壶勇略消。

王使英雄甘佞佛,可知二圣不还朝。

一奸已定危社稷,诸将谁能纪柱標。

从此偏安终守局,故宫禾黍晚萧萧。

扶苏祠

在绥德县城。扶苏祠是为纪念秦始皇嬴政的太子嬴扶苏而建的专祠。

据《一统志》记载,明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中改建于疏属峰。

绥德,汉时称肤施,西魏时称雕阴郡,唐时称龙泉县,宋时称绥德军。据《雍大记》记述,山连城横峙,其形望之如雕刻,城在山北,故曰雕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龙泉县有疏属山,亦名雕阴山。

呜咽泉

在绥德县城东南3里处。呜咽泉,据《名山记》记载,呜咽泉即秦太子扶苏赐死处。又据《叶映榴呜咽泉赋序》记载,雕山之巅,扶苏冢在焉,时有白虹出冢中,去冢5里有泉曰呜咽,相传为扶苏自裁处。

据说秦始皇嬴政生前在位三十六年(前246—前210年),曾5次巡游,第5次是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始皇崩于沙丘(今河北平乡东北),丞相李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秘不发丧。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原由蒙毅治过死罪,被始皇赦免又复官,所以对蒙氏兄弟心怀不满,他又与始皇第18子胡亥接近,2人密谋定胡亥为太子,恐朝臣不信,恐长子扶苏不信,遂把李斯拉了过去,三人商量好,把原遗诏“与丧会咸阳而葬”,矫为“立胡亥为太子”。更置书赐扶苏,数以不能立功,数上书诽谤怨望,而恬不矫正,皆赐死。扶苏欲自杀,蒙恬阻曰:陛下使臣将30万众守边,长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安知其非诈。复请而死未暮也。扶苏曰:父赐子死,尚复安请。即在呜咽泉边自裁。胡亥知道扶苏已死,还想不杀蒙恬,赵高唆曰:先帝欲立太子久矣,而蒙毅(蒙恬之弟)以为不可,不若诛之。于是二世胡亥也把蒙毅杀害。既杀了蒙毅,蒙恬在阳周(今甘肃庆阳正宁县)自知必死,他守义不辱先人之教,不忘先帝之恩,遂吞药自杀。这样3位秦之大人物皆死于无辜。

呜咽泉泉傍刻石“呜咽泉”3字,为一古迹,唐代诗人胡曾游此赋《杀子谷诗》曰:

举国贤良尽泪垂,扶苏屈死戍边时。

至今谷口泉呜咽,犹似秦人恨李斯。

龙泉

在绥德县城东3里处。龙泉,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龙泉县以此而名。据《延安府志》记载,在无定河东岸,泉从石龙口中出,故名。前有静渊侯庙,宋时为流觞亭,为冶游地。庙至今犹存。

龙泉之石壁,刻有“龙泉清流”4个大字。抗日战争前夕,对龙泉曾进行修整,至今尚完好无损。

头村遗址

在绥德县义合镇。墕头村遗址是1965年时发现,发掘出商代青铜器23件,其中戈、钺、鼎、爵、簋、觚等多与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相似,应为商代古遗址。

任家沟遗址

在绥德县任家沟。任家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古墓葬,1974年发掘,出土青铜器11件,青铜器在陕北古墓葬出土,尚属罕见,故应予以重视。

黄家塔汉墓群

在绥德县城南1公里黄家塔。黄家塔汉墓群为东汉时期的墓葬群,1983年6月发现古墓8座,墓内有骨骼、陶器片,并有古代人物、动物、狩猎、杂技、舞蹈等汉代石壁刻画。

东汉墓群的墓室,结构和画像石均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一处新发现而保存比较完整的富有珍贵历史资料的东汉古墓群。

王得元墓

在绥德县城名州镇。王得元墓是东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二年(100年)所埋葬的王得元的墓地。

王得元墓是在1952年绥德保小扩建施工中所发现、掘出之墓,右壁门框布局为5个方格,由上至下分别刻走虎、羽人取仙草和兔捣药、山鸡群、喂马、牛拉车等。边饰植物枝叶或几何纹理,或流云图案,丰富多彩,构思奇妙。在发现的26块汉画像石中,有1块纪念石,上刻“永元(东汉和帝刘肇年号)十二年四月八日王得元室宅”,今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郭雅文墓

在绥德县境内。郭雅文墓为东汉时古墓,古墓中的刻文说明墓主人的生前乡里以及墓葬的时间,像这样有时间、有地点的古墓,绥德不少,别地不多。

郭雅文墓中的刻石,刻文为“圜阳西乡榆里郭雅文万岁室宅”,还刻有(东汉和帝刘肇)“永元十五年(103年)三月十九日造作居君”铭记。

田文成墓

在绥德县境内。田文成墓为东汉中期的古墓葬,墓主人为圜阳西乡榆里人,曾为西河(治今内蒙古东胜县境)太守掾,是西河郡太守的掾史,在太守下面分管其事,是东汉时的一员不大的职官。墓中刻石有“西河太守掾圜阳榆里田文成万年室延平(东汉殇帝刘隆年号)元年(106年)十月十七日葬”,刻铭说明了田文成的官职、籍贯、葬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扶苏墓

在绥德县城雕阴山。雕阴山一名疏属山,墓即在此山之巅。关于扶苏墓,据《关中陵墓志》记载,扶苏墓有四:一在(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药水村,一在(甘肃)平凉府东;一在(甘肃)宁县;一在绥德。据《关中胜迹图志》记载,按绥德古上郡,扶苏监蒙恬军处,赐死葬绥德当是。

扶苏是秦始皇嬴政的长子。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时,坑埋儒士460人,扶苏谏曰:下天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因和始皇坑儒政见不合,始皇大怒,使扶苏北监蒙恬军于上郡(今绥德)。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东巡,驾崩途中,遗诏扶苏曰“与丧会咸阳”。可恶的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亲近始皇十八子胡亥,遂伙同丞相李斯伪造遗诏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汝与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禆将王离。”就这样杀害直言忠谏的扶苏。

扶苏墓为长方形,长30米,宽6米,高8米,墓旁立1通石墓碑,上刻“秦长子扶苏墓”6字。

扶苏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蒙恬墓

在绥德县城西南1里大理河北绥德一中校园内。蒙恬墓是秦始皇嬴政大将蒙恬的葬地。

蒙恬为蒙骜之孙,祖先本齐国人,自蒙骜起,世代为秦名将,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与秦之另一将军李信,领兵20万伐楚。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北巡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子高。还,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巡北边,遣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伐匈奴,斥逐而北,收复河套等地44县。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蒙恬常居上郡,守卫数年,匈奴不敢进攻秦地。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始皇坑埋460儒生于咸阳(一说在临潼),扶苏谏而不听,反派上郡监军,蒙恬、扶苏本很效忠皇帝,皇帝也委以重任,其弟蒙毅也在要职。但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驾崩沙丘(今河北平乡县东北),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赵高,伙同丞相李斯矫诏杀害扶苏和蒙恬。这样,曾为秦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蒙恬死于无辜。据传,蒙恬死后,暗运上郡,部下含泪以战袍盛土替他筑此坟茔。墓前立有墓碑,碑高1.42米,为清乾隆时绥德州知州张之林所立,碑书刻“秦将军蒙恬墓”6个大字。

蒙恬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子洲墓

在绥德县城附近郊区大理河畔雕阴山前。子洲墓是陕西革命先驱李子洲的长眠之地。

李子洲(1892—1929年),绥德人,1923年在北京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原籍创办师范学校,提倡新文化运动,组织革命团体,出版革命刊物,进行建党活动。曾任中共陕甘区党委组织部长。1927年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参加领导清涧、三原、华渭、旬邑等地起义,并出席了中共中央“八七”紧急会议。1928年由于省委秘密机关被敌人破获,李子洲冬季被捕入狱,次年牺牲于狱中。

1956年,绥德各界人士修建了绥德烈士陵园,并在园中建子洲墓堂,立碑筑塔,作永远缅怀之地。园门刻有两副对联,一副为:

为人类为祖国献身革命虽死犹生;

谋幸福求和平不惜牺牲足资楷模。

另一副对联为:

大理河滨刻石建陵彰先烈;

雕阴山前兴工筑墓慰英灵。

进入园门,树立纪念塔1座,塔高14米,正面镌刻“革命烈士纪念塔”7个鎏金大字;塔体两侧镌刻着三次国内革命期间在绥德牺牲的1620名烈士姓名。园之中央是纪念堂,堂中有烈士们的遗像、遗物。再后则是177名烈士陵墓,两旁挽联是:

革命精神千古永垂;

丰功伟绩万世流芳。

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永垂千古;

为人民而死无上光荣英容长存。

再沿石阶而上,经过两道砖石门楼,便是李子洲的陵堂,堂内安置李子洲灵榇和祭品,前有一副挽联为:

毕生献身解放事业,伟大功勋千古不朽;

忠心耿耿为国为民,崇高精神万世永存。

吴堡县吴堡县

吴堡古城

在吴堡县城东2.5公里的古城村吴山之巅。吴堡县以宋英宗赵曙治平四年(1067年)所置的吴堡寨而名县。

吴堡古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它紧靠吴山顶峰,下傍滔滔黄河,是一处名胜古迹。据说北魏设政和县,西魏改延陵县,隋改延福县,唐改定胡县,金改吴堡县。原县治在吴山古城村,因水源交通不便,移治宋家川。

吴堡古城占地10万平方米,设东、西、南、北四门,东门名闻涛门,南门名重巽门,西门名明溪门,北门名望泽门,南门有瓮城,门名石城。全城设军事垛口多达365个。各门原皆建城门楼,今俱毁。

吴堡古城原为县治地,有县衙、监狱、常平仓、城隍庙、文庙、祖师庙、文昌宫、节孝祠、龙王庙、娘娘庙、土地庙、刘猛将军祠、先农坛、南坛、北坛、兴文书院等等,星罗棋布。商贾、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皆集结于古城堡,曾繁华一时。

吴堡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流觞池

在吴堡县城南1公里石塔寺下。石塔寺和流觞池乃昔日吴堡游览之处,据《通志》记载,涧水曲流,清潭静注,邑人载酒游览之所。

马跑泉

在吴堡县西北12.5公里。根据《通志》记载,相传宋将杨满堂经此,马甚渴,以蹄跑之,泉出。故名曰马跑泉。

太平寺

在吴堡县郭家沟乡。

太平寺建于山间,景色佳丽。寺下有穿山而过的石洞,名曰洞子门。寺有正殿名玉皇楼,寺中后殿名弥勒殿,时长日久,正殿已毁,后殿尚存,面宽3间,单檐歇山顶,次间辟直棂窗,明间置6抹隔扇门。屋面坡度平缓,斗拱用材硕大,现基本保存完整,原寺有戏楼,今已无存。

古人有《松覆古洞》诗曰:

黛色参天露藓斑,苍松百尺挺苍颜。

烟笼洞口朝空老,云锁山头岁月寒。

碛石峡

在吴堡县黄河峡处。碛石峡,与山西省柳林县隔黄河相连,为黄河流经秦晋之间的重要峡谷之一。

宋摩崖题刻

在吴堡县境内。宋摩崖题刻为宋代记事摩崖刻石,其内容为《折彦若修城刻记》。

吴堡,唐为定胡县,唐末,西夏占领定胡,改名为吴堡。宋英宗赵曙治平四年(西夏惠宗赵秉常乾道元年,1067年),宋由西夏收复此地,置吴堡寨,修城寨者折彦若也,筑城寨以镇守之。

清涧县清涧县

种公井、祠

在清涧县城内。关于种公井的传说,据《清涧县志》记载:宋种世衡筑清涧城之泉,凿地百尺余遇石,世衡命屑石一畚,予百钱,卒得泉。今谓之种公井。筑城凿井,予民造福,民众永远纪念他。以后在清涧县城内修建祠堂,据《一统志》记载,祀宋种世衡。

唐宽州石城

在清涧县东北山上。唐宽州石城,据《通志》记载:今县东20里有石城,即唐初置宽州城也,今名后山寨。寨城以石所筑,坚固庄重,易守难攻。

毛泽东枣林则沟旧居

在清涧县枣林则沟。毛主席枣林则沟旧居是1947年3月,毛泽东转战陕北时居住过的地方。

1947年3月26日在这里召开了党中央紧急会议,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会议决定党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在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旧居为窑洞式房屋,清雅静美。

川口

在清涧县东边境无定河入黄河的河口。

川口又称河口,也称无定河口,是1948年毛泽东东渡黄河离开陕北的渡口故地。这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从这里东渡黄河,离开了革命根据地陕北。离开时毛主席留恋不舍,和陕北乡亲们依依惜别,并亲切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

老鸦关

在清涧县东60公里。老鸦关,据《通志》记载:老鸦关通山西石楼县,即宋种世衡城清涧致河东之粟处,堤址犹存。

李家崖古城遗址

在清涧县李家崖。李家崖古城为商代鬼方之古城,其城建于晚商,废于西周中期,今为遗址。

古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秀延河

在清涧县境内流经。秀延河,是清涧县治所在地秀延镇的得名根据。秀延河,古称辱水,今称清涧河,是清涧县得名的根据。源出子长县李家岔以西、安塞县东北边境,东南流经子长县和清涧县到延川县苏雅河入黄河,是黄河中游的一条支流。清涧县因有此河而得名,是清涧县之名川。

郝志义墓

在清涧县北40公里处。郝志义墓是明朝刑部右侍郎郝志义的葬地。

据《清涧县志》记载:志义刑部右侍郎,子序援例乞祭葬。刘谨谓:洪武礼制无此例。下序狱,诏谪戍,谨败乃复。

任泰亨墓

在清涧县城西7里纸张沟。任泰亨墓是宋代兵部尚书任泰亨的葬地。据《清涧县志》记载,泰亨仁宗朝兵部尚书,勅命祭葬,今翁仲犹存。

韩王母墓

在清涧县北25公里官山岭。

据《谭吉韩王母墓碑辨》曰:“清涧之北五十里,为官山岭,岭之中有韩王母墓,不封不植,而居人至今不敢耕牧也。土人云,齐王韩信母冢,冢下有坎窞数十处,皆深至丈许,

云作灶井设伏者。夫韩信生淮阳,未尝至清涧北。盟会编云,韩世忠,绥德军人,少时,曾戏槊于二郎山,此宋史所不载,宜其母墓不著也。今韩王墓为世忠母墓无疑。至坎其下,堑其旁,皆宋人拒马处也。南渡后,韩王故乡已没于金,尚得封识之乎!”

靖边县靖边县

小河革命旧址

在靖边县小河乡。1947年4月至8月,中共中央、毛主席以及中央其他领导人转战陕北,在靖边县之小河、青阳岔、天赐湾三地生活和战斗了65天。在此期间,毛主席和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和部署,指挥了陕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在小河,毛主席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

现在小河建成革命陈列馆,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的旧居,前委扩大会议会址,中央机关纪念“七一”会议会址等。

青阳岔革命旧址

在靖边县青阳岔镇。青阳岔革命旧址,包括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转战陕北时所遗留的旧居等。

1947年4月至8月间,毛主席等领导人转战陕北,与胡宗南周旋,先后在靖边之小河、天赐湾和青阳岔生活战斗了65天。在青阳岔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两个文件》之一的《1947年4月9日的通知》。

而今,这里院门口立碑刻文为:中共中央青阳岔革命旧址。在旧址上建立了青阳岔革命旧居陈列馆,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任弼时旧居及毛主席委托任弼时同志讲话的旧址等。

天赐湾革命旧址

在靖边县天赐湾乡天赐湾。

1947年4月至8月,中共中央、毛主席等领导人与胡宗南周旋转战陕北之际,在靖边之小河、天赐湾、青阳岔三地生活战斗了整整65天。

而今,这里建成革命旧址陈列馆,有毛主席以及其他领导同志住过的窑洞,用过的办公桌、椅、生活用具等。

统万城遗址

在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统万城遗址是东晋末大夏国京都统万城的所在地。

统万城,因城土质白,俗称其城为白城子;又因该城为大夏王赫连勃勃所筑,亦称赫连城。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夏筑统万城。夏王勃勃,以叱干阿利领将作大臣,发夷夏10万人,筑都城于朔方黑水之南。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新城宜名统万。

据《横山县志》记载,东晋安帝(司马德宗)义熙三年(407年)六月,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刘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昇,国号大夏,都统万。该书又记载,义熙九年(大夏赫连勃勃凤翔元年,413年)改姓曰赫氏。

统万城始建于义熙九年,成于义熙十四年(夏昌武元年,418年)冬十月,夏王赫连勃勃称皇帝。以宫殿俱成,真可谓到“统万”的时机,改昌武为真兴,以为他真的要兴盛起来。

据《晋书》记载,义熙中,赫连勃勃自称大夏,于朔方水之北,黑水之南,营起都城,自言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蒸土筑城,锥入土一寸,即死筑者,而再筑之。名其南门曰朝宋,东门曰招魏,西门曰服凉,北门曰平朔。

据《北史》记载,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四年(夏赫连昌承光三年,427年),西伐赫连昌(昌为勃勃之世子,勃勃殁后继位,勃勃殁于425年),克其城。城高10仞(1仞8尺),基厚30步,上广10步,宫墙5仞,其坚可以砺刀斧。国灭城易名统万镇。

关于统万城的变革,自建成后,赫连勃勃于长安置南台,以统万城为北京。北魏攻取后,在此置统万镇。自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至唐,曾为夏州治所。唐末又为定难军节度使治所。宋太宗赵光义淳化五年(994年)下令毁此统万城,迁民20万于银涧。统万城自建成至毁城,共历576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横山知县何炳勋对此城遗址进行了考察,并有禀文报告榆林太守徐松,这是历史上对统万城遗址比较详细的记载。

新中国建立后,对此城遗址进行了多次查勘,探分为外郭城、东城、西城,人们称之为头道城、二道城、三道城。外郭城呈西南至东北走向,现仅存略高于地面残迹,面积大于东、西两城。东、西两城呈长方形,中有一墙之隔。二道城有506米长的城址,南面和西北角都保存比较好。三道城南北长527.1米,东西长608.9米。西城的东门内偏南,和东城之东部偏北,各有一组宫殿遗址。城址一周和城连接的墩台很多,计东面有11座,西面有8座,北面有6座,南面有11座。西面的高约8米,东南角的高约7米,西北角的高约20米。城内中部稍偏西南,有一座土墩,高约10米。

城址向外,现住四五十户人家。遗址中出土琉璃瓦当、琉璃接水、陶砖、方形石础、瓷高足杯、箭镞、花方砖、大瓦、永隆瓦当、瓦当陶范、石龟座、圆雕石鸟、石武士、石灯、石臼、石磨、石碑、铜镜、驸马都尉铜印、铜佛、瓷狮子等文物。文物的发现对研究大夏国的建立,大夏和西夏人的文化、少数民族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参观价值。

长城靖边段

在靖边县镇靖乡、杨桥畔乡等地。在本县的长城可能为隋长城也可能为秦蒙恬督修,东北而西南走向,将近百里,明代修葺,在杨桥畔有明修长城的碑记尚存。

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宥州城遗址

在靖边县杨桥畔镇杨二村。

宥州城遗址为唐代宥州治之遗迹,据《辞海》载,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所置,以安置自江淮迁回的胡人老百姓,取“宽宥”之意,故名宥州城。

唐肃宗李亨宝应元年(762年)四月驾崩,李亨驾崩后该城即废。唐宪宗李纯元和九年(814年)复置宥州城,在旧宥州城东北300里。

宥州城遗址为靖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赫连勃勃墓

在靖边县境内。赫连勃勃墓是大夏国的建立者赫连勃勃的葬地。

据《历代通鉴辑览》记载,夏主赫连昌(赫连勃勃之子,继勃勃之位者)承光元年(宋文帝刘义隆元嘉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始光二年,425年)秋八月,赫连勃勃殁。

据《十六国春秋》夏录,赫连勃勃葬嘉平陵。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在朔方县西15里,隋置白城镇,后废。又据《辞海·历史地理》载,朔方县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白城子(十六国时为统万城,为赫连勃勃的都城)。又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勃勃墓在霍山最高峰。《通志》还说肤施县(今延安市)杜甫川有赫连勃勃墓。

以上葬地以在距统万城西15里的嘉平陵为可信。

定边县定边县

花马池

在定边县盐场堡乡。花马池,又称大池,其名称由来已久,远在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年(1515年),就以此池之盐换少数民族之马,其马是花马,故名此盐池曰花马池。

花马池是一个经济价值极高的盐池,池面辽阔,达300万平方米,《定边县志》载:花马池,南北约2里许,东西约6里许,周围约计16里。每年二、三月间开捞起,至八、九月止,约计产盐800万斤上下。

1939年秋,八路军359旅第4支队2000多名官兵进行生产自给,在此捞盐,除在大池中积极打捞盐粒外,还在这里新筑盐田800多块,在1943年产盐9378万斤,刷新前代的历史纪录,粉碎了反动派的经济封锁,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并对尔后的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当地人的生活也起了良好的作用。建国后,花马池获得科学改造,并保护了当年王震旅长旧居和官兵所住土窑洞,花马池成为定边的重要经济区和名胜风景区。当地民谚云:“三边好,有三宝,白盐、皮毛、甜甘草。”古人云:“岸积千山雪,池生万斛珠。”

“花马名池”为定边八景之一。

鼓楼

在定边县城中心。鼓楼,原名玉皇阁,建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1573—1619年)年间,为3层重檐建筑,楼阁为2层,下为一层台基,台基以大青砖所砌,四面开洞相连,四缘高翘,八角凌空,彩绘重檐,廊柱疏朗有致,造型古朴,风格典雅。登楼四望,全城市容尽收眼底。

359旅旧居

在定边县盐场堡乡花马池东面长城脚下。359旅旧居是1939年至第二年359旅4支队在盐池捞盐时居住的窑洞。在这两年当中,八路军359旅4支队2000名官兵在王震旅长带领下,在花马盐池进行生产自给捞盐,在盐池东面长城脚下,先后挖了170余孔窑洞,作为官兵住宿,只因年长月久,雨雪侵蚀,现多残损无存,只剩下23孔窑洞,成为革命遗址供后人缅怀。

359旅旧居为定边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盐州城遗址

在定边县城西南20公里沙场子村。盐州城遗址是古时盐州城的所在地。

盐州为西魏恭帝拓跋廓元年(554年)改西安州置,因其境内有盐池,故名盐州。盐州治所在五原(今定边)。唐德宗李适建中(780—783年)以后入吐蕃,德宗贞元(785—804年)时又归唐。北宋时,西夏建国,盐州又属西夏。南宋时蒙古勃兴,盐州城又为蒙古所废。而今,遗迹尚可辨认。

长城五里墩

在定边县安边镇,距市镇2公里处。五里墩为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台高3米多,中有一门洞,砖虽脱落仍可攀至台顶。墩下三面围墙至今保存尚好,由此东眺隐约可看出长城蜿蜒之轮廓。

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