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
(唐)狄仁杰
历史的发展有时甚至比对历史发展的叙述还要迅疾得多。狄仁杰从江南巡察完毕,返回洛阳不久,于当年(即垂拱四年)九月被任命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上任仅月余就又被贬为复州(治今河北沔阳西南)刺史。变化之快,的确令人眼花缭乱,也是狄仁杰所始料不及的。回过头来看这段历史,狄仁杰个人虽然受了很大的委屈,却换得了千百人的生还,为他的不凡历史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宗室起兵
武则天垂拱年间是一个躁动不安的历史时期,洛阳政坛就像二月的天气一样,忽晴忽阴,谁也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把握。狄仁杰从江南返回后,就被武则天提升为文昌右丞,正四品下,与他原任的冬官侍郎品阶虽然相同,但职位与权力却大不一样,这也是武则天对他江南之行的奖励。数月后,又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这次出任地方官并非是遭到贬黜,而是武则天对他的又一次借重。尽管狄仁杰在豫州任上未辱使命,为武则天统治的稳固做出了贡献,对他的回报却是残酷无情地打击,这是险恶的官场给狄仁杰的首次沉重打击。
事情的起因与唐朝宗室起兵反对武则天统治有关。垂拱四年时,武则天的权欲进一步膨胀,她已不再满足于临朝称制,而是想改朝换代,直接称帝。要达到这个目的,唐宗室便成为她建立新朝的最大障碍,史籍记载说:“太后潜谋革命,稍除宗室。”将她的意图表露得十分清楚。
在唐朝宗室中绛州(治今山西新绛)刺史韩王李元嘉、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轨,都是唐高祖的儿子,唐高宗的叔父,威望很高。此外,邢州(治今河北邢台)刺史鲁王李灵夔、豫州刺史越王李贞、李元嘉之子通州(治今四川达县)刺史李、李元轨之子金州(治今陕西安康)刺史江都王李绪、申州(治今河南信阳)刺史东莞公李融、李灵夔之子范阳王李蔼、李贞之子博州(治今山东聊城东北)刺史琅邪王李冲等,“在宗室中皆以才行有美名,太后尤忌之。”
武则天对唐宗室的猜忌,引起了他们的极大不安,于是李元嘉便与诸王秘密串连起来,谋图起兵推翻武则天的统治。这年七月,李写信给越王李贞说:“内人病浸重,当速疗之,若至今冬,恐成痼疾。”暗示要他做好准备,尽早起兵,不要拖过今年冬天。为什么要如此急促起兵呢?原来在这年五月,武则天下诏命诸州都督、刺史、宗室、外戚等,于十二月齐集洛阳,举行南郊大典,届时她要御明堂,接受百官朝贺。这样就引起了宗室诸王的极大疑惧,认为武则天将要利用这个机会,命人告密,把宗室诸王全部捕获,诛戮无遗。所以他们加快了起兵准备,打算赶在南郊之前起事。李伪造皇帝玺书派人密送给琅邪王李冲,称“朕遭幽絷,诸王宜各发兵救我。”李冲又诈称皇帝玺书:“神皇欲移李氏社稷以授武氏。”用以昭示境内,动员吏民从军。同时他派人分告诸王,约定共同起兵,进攻洛阳。
八月,李冲命长史萧德琮等在境内召募兵卒。由于时机不密,很快被武则天知悉,遂命左金吾将军丘神为行军大总管,率军讨伐。李冲共召募到5000余人,打算在朝廷讨伐大军到达之前,抢先攻下济州(治今山东东阿西北),壮大实力,然后再抵御丘神军。李冲军先攻武水(今山东聊城西南),县令郭务悌向魏州(治今河北大名东北)求救,莘县(今山东莘县)令马玄素率兵1700人入武水协助守城。李冲军进攻武水,一时不能攻克,军心混乱,部将董玄寂乘机煽动军士,说李冲此举是造反。李冲遂将董玄寂斩首示众,军士更加恐慌,纷纷四散而逃,李冲无法阻止,只好带领仅存的家童数十人返回博州。博州守城官吏得知李冲进兵失利的消息后,知道他已无所作为,为了避免将来受到株连,遂在李冲到达博州城门时,派兵将其杀死。李冲起兵仅7日就彻底失败了。丘神大军抵达博州,守城官吏素服出迎,被全部斩杀,并在城中大肆搜捕李冲余党,破千余家,杀人无数。
在琅邪王李冲起兵的同时,越王李贞也在豫州举兵起事,并攻陷了上蔡(今河南上蔡)。李贞是唐太宗的第八子,唐高宗的兄长。贞观五年(631)封为汉王。七年,授徐州(治今江苏徐州)刺史。十年,改封原王,不久徙封越王。他曾历任扬州(治今江苏扬州)都督,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刺史,安州(治今湖北安陆)都督,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改任豫州刺史。李贞“少善骑射,颇涉文史,兼有吏干”,在宗室中威望较高,号称为“材王”。他在任豫州刺史期间多次奏免当地的租税以收买人心,养有家童千余人,马数千匹,“外托以畋猎,内实习武备。”秘密准备起事。
本来李蔼与宗室诸王约定共同起兵,这样就可以一举推翻武则天的统治。由于往来各地联系不便,在尚未约定共同起兵日期的情况下,琅邪王李冲做事不密,首先暴露了意图,遭到了镇压。越王李贞仓促起兵响应,其他诸王因准备不足,皆没有贸然行动,这样就使李贞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失败是不可避免了。
九月,武则天命张光辅为诸军统帅,左豹韬大将军崇裕为中军总管,岑长倩为后军总管,调动10万大军讨伐越王李贞。这时李贞已经得知李冲起兵失败,“欲自锁诣阙谢罪”,恰好新蔡(今河南新蔡)县令傅延庆召募到2000勇士,开进到豫州,李贞这才改变主意,着手部署防御安排。为了鼓舞士气,李贞对其部下宣称:琅邪王已攻破魏、相等州,有兵20余万,很快就会赶来增援。他又把所属各县军队集中于州城,共得兵7000余人,分为五营,命汝南(今河南汝南,州治所所在地)县丞裴守德等分别统率。为了收买人心,李贞大授官爵,九品以上官员就任命了500余人,除裴守德等少数人外,大部分官员皆心怀二志,没有以死相随的决心。尤其荒唐的是,李贞在大兵临城之际竟召集大批道士、僧侣诵经以求事成,并给左右及军士发给辟兵符,随身携带。关键时刻李贞所为如此,其失败自然是旦夕之间的事了。九月中旬,官军进兵至豫州40里处,李贞命其少子李规和裴守德率军拒战,由于士无斗志,一战而溃,李规和裴守德狼狈地逃回城中。李贞闻败大惧,下令闭城自守,官军遂将豫州团团围住。裴守德见形势危急,冲入王府询问李贞何在?打算杀死李贞以求自免,由于李贞家童防备甚严,才没有得手。面对如此局势,李贞左右对他说:“事既如此,岂得受辱,当须自为计。”实际上是婉转地劝其自杀。李贞无计可施,只好饮药而死,其子李规、裴守德等也跟着自杀。家童们见主子已死,遂一时散走。李贞从起兵到失败身死,前后20日时间。
宗室诸王分任诸州都督、刺史,是唐太宗生前确定的制度。他认为周室分封诸侯,延续了800余年,秦罢诸侯,结果二世而亡,汉代吕氏欲取代刘氏统治,“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贞观政要》卷3《封建》。于是在贞观十一年(637)大封宗室诸王为都督、刺史,同时还封了部分功臣为世袭刺史,以拱卫皇室。后来由于功臣们多不愿去地方任职,只好作罢,但宗室充任都督、刺史的制度却还是坚持下来了。经过垂拱四年的实践证明,唐太宗的这一设想并不可行。除了实行封建制不适合时宜的原因外,这次宗室反对武氏统治失败还有一些具体原因。
首先是宗室起兵不得人心,唐朝统治到了垂拱四年时,天下太平已久,百姓安居乐业,不愿意再过兵火连天、动荡不安的生活。李氏还是武氏当皇帝对普通百姓来说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平静日子,百姓们是不会介入政治斗争中去的。从李贞、李冲的先后起兵看,百姓应募者寡少,且无斗志,一触即溃,便是这种现状的直接反映。其次,宗室诸王出于种种考虑,人心并不一定整齐,有的甚至为了自身安全计,不惜出卖其他人。如范阳王李蔼“知越王必败,自发其谋。”索性将起兵的策划情况向武则天作了揭发。这样便不等宗室们做好准备,武则天已抢先一步,向李贞、李冲父子兴兵讨伐了。他们兵少将寡,且仓促应战,故轻而易举地就被武则天一一平定了。
李贞、李冲失败后,武则天并没有因有些宗室未起兵响应而宽恕他们,事后她任用酷吏周兴审讯诸王。先下令迫使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黄公李、常乐公主等到东都洛阳,然后下狱审讯,迫令自杀。常乐公主是唐高祖的女儿,越王李贞的姑母,在宗室中算是老一辈的女性了。她是寿州(治今安徽寿县)刺史赵的妻子,在李贞派人联络起兵时,她表现的态度极为鲜明,情绪激愤,由于李贞的迅速失败,所以没有来得及出兵响应。申州刺史东莞公李融,本来是李贞所深倚的主要外援,尽管申州距豫州不远,结果也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不久,也被武则天诛杀了。此外,驸马都尉薛绍与他的两位兄长薛、薛绪,也受到牵连而被处死。薛绍因为是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的丈夫,没有立即被处死,杖一百后,押在狱中,不供饭食,最后被活活饿死。霍王李元轨贬黜后,在流放途中死去。诸王密谋起兵时,惟独贝州(治今河北清河西北)刺史纪王李慎没有参与,也同样被捕下狱。武则天改其姓为虺氏,流放巴州(治今四川巴中),死于途中。他的7个儿子除幼子李证外,其余均相继被武则天诛杀,家属流放岭南,后来也大部被杀。江都王李绪积极参与起兵,武则天当然不能放过他,捕获后诛戮于市。
这一事件以唐宗室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从此,在武则天通往皇帝宝座的道路上便没有大的障碍了,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了。
二.冒死请命
对于这样一个重大事件,狄仁杰到底持什么态度?不得而知。从当时他所处的地位看,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当时狄仁杰任文昌右丞,虽然权任颇重,但还未进入中枢机构,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还无发言权。从当时政治形势看,即使能够参与决策,恐怕也得按武则天的意志行事。
从越王李贞被镇压后,武则天马上就选派狄仁杰充任豫州刺史这件事看,她对狄仁杰还是比较信任的。豫州距武则天的统治中心洛阳不远,李贞在这里任刺史多年,收买人心,长期经营,党羽颇多。起兵失败后,他的党羽并没有得到甄别处理,不少人仍散布或隐藏于民间。如何处理这类人和维护好当地的社会秩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大约由于狄仁杰以前的不凡表现,使武则天认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豫州刺史这一职务,遂将他从文昌右丞任上调到豫州。
狄仁杰在李贞被镇压的当月就抵达豫州。这时当地官员奉命搜捕李贞党羽,已经捕获了5000余人,牵连欲治罪的达六七百家。为了监督办案,武则天还派来了司刑使督促此事。狄仁杰到任后,司刑使就催促他尽快行刑。狄仁杰认为李贞及其党羽中的骨干分子已经伏法,捕获的这些人大都是胁迫无奈而参与起兵的,如果全部处死,不免失之于宽滥,请求司刑使暂缓行刑,然后狄仁杰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密表,陈述了自己的意见。他在表章中说道:“臣本来打算公开上奏此事,又怕被指责为反逆之人开脱罪行;如知而不言,恐又违背陛下宽仁存恤之旨。表章修成后又毁掉,几次反复,心情不能平定。然而此辈参与起兵,的确不是出自本心,伏望陛下怜惜其一时之误,宽恕其罪行。”可见在如何处理这批人的问题上,狄仁杰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因为此事非常敏感,弄得不好将使狄仁杰蒙受为叛逆者开脱的罪名。他几次毁去修成的表章,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他犹豫矛盾心理的真实反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狄仁杰最终还是痛下决心,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呈上了这道密表。武则天如何看待狄仁杰的上表?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从她批准狄仁杰的奏请看,她的头脑还是相当清醒的,也不相信会有如此之多的人都是李贞的骨干党羽。于是将这批人的死罪减为流刑,统统流放到丰州(治今内蒙古五原西南黄河北岸)。
这些流放者前往丰州时,途中经过宁州(治今甘肃宁县),当地父老对他们说:“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狄仁杰以前在宁州任过刺史,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为他立碑纪念。从“我狄使君”的称呼看,这里的百姓已将狄仁杰看成是宁州之人。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得到的称呼,在专制时期的古代社会中尤其难能可贵。流放者与当地父老相携痛哭于碑下,设斋三日而去。他们后来到达流放之地——丰州,仍念念不忘狄仁杰活命之恩,遂又在当地立碑以颂扬其德。
三.被诬遭贬
在狄仁杰忙于处理捕获的所谓李贞党羽之事时,张光辅统率的讨伐大军仍驻扎在豫州,没有撤走。将士们自以为征战有功,横行霸道,桀骜不驯,向当地官府要钱要物,稍不如意,就恶语相加。张光辅不予以制止,反而纵容部下的这种行为,使驻军与当地官府的矛盾愈来愈激化。豫州刚刚经过战争的破坏,府库空虚,狄仁杰爱民心切,不愿向百姓伸手,加征赋税,拒绝了这些无理要求。张光辅大怒,认为这是地方官员对他这位元帅的轻视,对狄仁杰痛加训斥。狄仁杰对他说:“乱汝南者只是一个李贞,像你这样搞下去,一个李贞死去,千万个李贞将要起来!”张光辅责问这是什么意思?狄仁杰继续说:“明公统兵30万,所诛杀的应是李贞一人。官军攻到城下时,城中军民得知官军到来,争先恐后,纷纷出城归降,明公纵容将士抢掠百姓,杀死归降者,以充作自己的战功,流血染红了土地,如此暴虐岂不是要导致千万个李贞产生出来!”说到这里,狄仁杰愈加激愤,激动地说:“(我)恨不得尚方斩马剑,加于明公之颈,虽死如归耳!”张光辅是以宰相身份充任诸军统帅的,位高而权重,狄仁杰当然清楚得罪了这样的人物将意味着什么,但为了豫州百姓他也就将自己的一切置之度外了。在狄仁杰义正辞严的驳斥下,张光辅哑口无言,但“心甚衔之”,恨透了狄仁杰。返回洛阳后,向武则天诬告狄仁杰“不逊”。武则天一时分辨不清是非,听信了张光辅一面之辞,将狄仁杰贬为复州刺史。
张光辅纵容部下,屠杀豫州归降的军民,以表示对武则天的忠诚,但不到一年时间,就被武则天处死,其中罪名之一就是征伐越王李贞时心怀两端。历史在这里和张光辅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草菅人命的人,其性命终于也被人草菅。
事情是这样的,徐敬业起兵失败后,他的弟弟徐敬真被流放边远州郡。后来,他设法脱逃,路经洛阳时得到旧友洛州司马弓嗣业和洛阳县令张嗣明的资助,并设法将他送出洛阳。永昌元年(689)七月,徐敬真逃到定州(治今河北定州)时,被当地官吏抓获。弓嗣业因此被处死,徐敬真、张嗣明二人怕死,见武则天大开告密之门,告密者都可升官受赏,遂产生了通过此法,以图免死的念头。他们把凡是与自己认识的人都牵连进来,诬陷这些人心怀不轨,谋图造反,使一批朝野之士遭到逮捕和屠杀。当然武则天也没有赦免他们的死罪,在其没有利用价值后,仍把他们处以死刑。在这两人诬陷的众多人中,就有张光辅,说他“征豫州日,私论图谶、天文,阴怀两端”。武则天也没有深究,遂于八月将张光辅诛戮,并抄没其家。就实际情况而论,张光辅这次的确是无辜被杀,但从他在豫州屠杀大批百姓,又诬陷狄仁杰这样的贤臣的行径看,他的死也是罪有应得。
四.起用为相
狄仁杰在复州任刺史一年。永昌元年七月,洛州(治今河南洛阳东)司马弓嗣业被杀,此职遂空缺。次月,张光辅被杀,大约于此时狄仁杰又被调任为洛州司马。此后,朝中连续兴起大狱,一批重臣相继被杀。宰相中除了内史张光辅外,被杀的还有地官尚书、检校纳言、同平章事魏玄同。魏玄同与已故宰相裴炎关系亲密,当时人因两人友善始终不渝,“谓之耐久朋。”酷吏周兴遂诬陷魏玄同,说他讲过:“太后老矣,不若奉嗣君为耐久。”武则天大怒,将魏玄同处死。周兴之所以诬陷魏玄同,是其早年积下的宿怨。周兴任河阳(今河南孟州)县令时,曾协助狄仁杰从太原(治今山西太原西南)督运粮食到洛阳,结果损失了万余斛粮,本来要处以死刑,经魏玄同解救而获免。在此之前高宗曾下诏召见周兴,欲加重用,此事发生后当然不再有升迁的可能。周兴不知内情,仍然频频到朝堂听命。魏玄同遂对周兴说:“明府可去矣,毋久留。”这本来是句关照的话,但周兴却认为魏玄同在压制他,使其不能升迁,心中怨恨,至此借机报复,使魏玄同冤屈而死。
天授元年(690)一月,地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韦方质被武承嗣、武三思、周兴等诬陷,抄没其家,流放儋州(治今海南儋州西北)。三月,特进、同凤阁鸾台三品苏良嗣死。四月,春官尚书、同平章事范履冰因荐举人不当,下狱而死。八月,纳言裴居道被杀。十月,检校内史宗秦客被贬。内史邢文伟受牵连也被贬官,遂自杀。天授二年(691)一月,纳言史务滋被来俊臣诬告,史务滋恐惧自杀。九月初,鸾台侍郎,同平章事傅游艺为人所告,下狱后自杀。如此之多的宰相接连被杀被贬,实在骇人听闻。虽然武则天也任命了武承嗣、武攸宁等亲属及数位亲信为宰相,然而这些人多是善于献媚的小人,并无实际政治才干。为了充实中枢决策机构的力量,遂将狄仁杰提升为地官侍郎、判尚书、同平章事。同时充任宰相的还有冬官侍郎裴行本。
狄仁杰拜相之后,武则天大概觉得以前将他无辜贬黜,有些过意不去,便对狄仁杰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名乎?”是指狄仁杰从豫州刺史任上被贬为复州刺史之事。狄仁杰回答说:“陛下以臣为过,臣请改之;知臣无过,臣之幸也,不愿知谮者名。”对于狄仁杰的气量,武则天深加叹赏。其实这也正是狄仁杰的聪明之处,他如果表示希望知道诬陷他的人名,就说明其对被贬之事仍耿耿于怀,不利于取得武则天的信任。他越显得对往事满不在乎,就显得气量愈大,反倒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益处。他在豫州顶撞张光辅后不久,就遭到贬黜,诬陷者是谁狄仁杰心里是十分清楚的,这时张光辅已被诛戮,再提此事已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狄仁杰也就不愿再加深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