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来,我一直奋战在语文教学的第一线,曾执教“文选与写作”“汉语基础知识”“古代文学”等多门课程。在教书育人的同时,我也在潜心学习最新的教育理论,借鉴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尝试进行教学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新课程的理念,拓宽了我的视野,激发了我的热情;新课程的实施,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我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从2003年开始,我有幸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的教学,尤其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法”(又叫“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面对一部分大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在内容多、课时又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怎样做到多快好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和一些校内外同仁所说的“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学习新课程,有什么用?”这样的话使我扼腕长叹,也使我平添了几份使命感: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所存在的低效、高耗、少慢差费的现象,何时才能得到根本好转?怎样通过我们高校的课程培养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师资,使他们对新课程不再冷漠、迟滞?怎样使新课程的理念和好的做法深入人心?在上述情况下,我加快了对语文新课程的研究步伐,也加快了对有关文稿的整理节奏,包括已发表的论文、“下水作文”(文学作品)和尚未发表的论文、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读书心得、札记。于是,本书诞生了。
本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也就是“明理”与“明法”的结合。理论性着重从中学语文教学的四大领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展开,涵盖了我对语文教学特别是对语文新课程的诸多认识、体会、心得,试图给读者以理论指导(“明理”);实践性着重以实例、示例的形式体现方法、模式、策略、步骤等,其中涉及我的教学经验和基于教学实践的科研成果,目的是给读者示范引路(“明法”)。
二是力求突出实用性并给读者以启迪。比如,在“语文教师的科研方法示例”和“语文教师写作学术论文的角度示例”等章节中,本书没有阐述理论,试图用我已经发表或尚未发表的论文做例子,从而起到“明法”的作用。至于“我的‘下水作文’与文学创作实践”一章,是想让读者受到启迪:语文教师上好作文课,不能“光说不写”;语文教师的终身教育,也包括终身写作。
三是瞄准语文新课程的理念,紧紧抓住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不放。本书各章都渗透着新课程的理念,或多或少体现了新课程的方法、模式、策略、步骤等。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也引用了他人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