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辨辞格综合运用的三种类型-连用、兼用、套用,对提供的练习正确率达到85%。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辞格连用、兼用、套用的分析方法。
二、教学重点
掌握辞格连用、兼用、套用的分析方法。
三、教学难点
形成辞格综合运用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合作式问题探究教学法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步骤
(一)提出问题,课前探究
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前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式探究。
问题1:如何分辨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等三种类型?
问题2:怎样对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进行分析?
问题3:为什么会形成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
(二)明确问题,课内探究
A.师生合作探究并解决第一个问题:如何分辨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等三种类型?完成第1个教学目标
第一步:打开课件,提供材料
1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
2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4一站站灯火扑来,像流萤飞走,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第二步:根据材料,分析探讨
分析语言材料1:
笛声(听觉)→青草的香味(嗅觉)→太阳的光明(视觉)
接连使用“通感”这一辞格,这是“连用”(同类辞格的连用)
分析语言材料2:
比喻…拟人…比喻+拟物…
接连使用比喻、夸张、比拟等辞格,这是“连用”(异类辞格的连用)
分析语言材料3:
对偶(“反对”)
对比(“两体对比”)
兼而使用对偶、对比等辞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兼用”
分析语言材料4:
按从大到小的层次看,一层套着一层。
第一层对偶
第二层比喻
第三层比拟(拟人)
“对偶”中套用了“比喻”,“比喻”中套用了“比拟”,这是套用。
第三步:师生合作,总结规律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看出连用、兼用、套用三者的区别:
辞格的连用-在一句或一段话里,接连使用同类辞格或异类辞格。其实质是接连使用,辞格分布状态是直线型。
辞格的兼用-一种表达形式兼有多种辞格。其实质是兼而使用,辞格分布状态是交融型。
辞格的套用-一种辞格里又包含着其他辞格,分层组合,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其实质是套着使用,辞格分布状态是包容型。
第四步:布置练习,强化提高
下面是一首“下水”诗《我耕耘在三尺讲坛上》,请同学们分析其中是否有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等三种类型。
我耕耘在三尺讲坛上,
我愿做一头新世纪的拓荒牛,
埋头拉犁不松套,
与时俱进往前闯。
我耕耘在三尺讲坛上,
我愿化作一台永不生锈的播种机,
用激情播种理想,用智慧播种希望。
我耕耘在三尺讲坛上,
我愿将一腔热血化成清泉一泓,
浇灌满园桃李芬芳,
滋润一片杏林飘香。
我耕耘在三尺讲坛上,
我愿将人生坐标锁定在那里,
收获一年又一年的希望,
收获一代又一代的成长。
B.师生合作探究并解决第二个问题:怎样对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进行分析?完成第2个教学目标。
第一步:学生讨论
根据提供的材料-《我耕耘在三尺讲坛上》这首诗,同学们探讨并概括:怎样对辞格的连用、兼用、套用进行分析?
第二步:师生交流
1.着眼于全诗来分析本诗中有“反复”
2.着眼于某一节诗来分析本诗中有“比喻”
3.着眼于某一句或两句来分析本诗中有“对偶”
4.着眼于某一词语来分析本诗中有“比拟”、“借代”、“双关”
第三步:总结概括
弄清相互关系。从把握思想内容的整体入手,弄清各种辞格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分析。从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语境出发,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判断,不能顾此失彼。注意主次隐显。辞格的综合运用往往有主次之分和隐显之别,要注意突出主要辞格的作用。
C.师生合作探讨并解决第3个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辞格的综合运用?完成第3个教学目标。
第一步:学生交流预习时探讨的结果
第二步:教师启发引导,并进行概括
首先是表达思想内容和感情的需要。为使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主观上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辞格。比如:总理的轿车开动了,我们的心哪,跟着总理向前,向前……忘记了卸装,忘记了时间,忘记了春寒……许久许久,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在我脑际萦绕;周总理的谆谆教诲,在我心中回响。
这是比拟、反复、排比、对偶的连用(属异类辞格的连用)。作者用了比拟,真切地写出了许多颗心被牵动,两次反复是为了深化思想感情,三个“忘记了……”构成的排比,突出了对总理专注的思想感情,对偶则强调了总理给人印象之深。四种辞格构成了连用,为的是使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鲜明有力。
其次,辞格在运用时的相互借助,是形成辞格的综合运用的客观原因。比如: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种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长,一月一月地开花,一年一年地结果。
这是排比和层递的兼用。借助排比,才形成了层递,表现出了时间的“递升”。其实,除层递常借助于排比才能形成外,对偶中的“反对”常借助于对比才能形成,通感常借助于比喻、比拟才能形成。所有这些都表明,辞格在运用时的相互借助,是形成辞格综合运用(主要指兼用)的又一原因。
板书设计:
一、辞格综合运用的分类:
连用直线型
兼用交融型
套用包容型
二、如何对辞格的综合运用进行分析
弄清相互关系
进行全面分析
注意主次隐显
三、形成辞格综合运用的原因
表达思想内容和感情的需要主观原因
辞格在运用时的相互借助客观原因
##第三章作文教学论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