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当前,作文教学中教师不注重指导学生积累,陷入了大讲技巧忽视积累的怪圈,学生对于写作技巧可谓具体详尽,而对所读文章却没有几篇能背得滚瓜烂熟直至入心入骨的。由此,我想到了朱光潜先生,他在《从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了他背诵古文后的感受:“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着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这不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生动写照吗?由此可见,多读多背多么重要呀!
当然,积累的内容不光是语言,积累的方法也不光是多读多背。那么,积累什么?又怎样积累呢?
(1)语言及材料的积累
让学生多读多背,要求背诵的篇目和段落必须背会。还要求学生建立笔记本,在阅读课内外读物时写读书笔记。其一,写摘录式读书笔记,摘录包括格言、谚语、语段、短文;有些报刊的语段或短文,摘抄费时,让学生剪贴在本子上。其二,指导学生写心得式、评论式读书笔记,对所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玩味、分析,挖掘其中的蕴涵。
(2)素材及其认识的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深入生活,从中积累写作素材。自己在瞬间所迸发的思想火花,包括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都要通过札记或随感的形式记下来,供以后在作文中灵活使用。
(3)思维及创新的积累其一,引导学生善于生疑、质疑、释疑。
学生对课文或生活现象的不同想法、观点,在笔记本上记下来,在班组会上提出来共同探索研讨。其二,记录联想的故事和生活事件,写在小作文本上;其三,采用“一题(同一阅读材料或生活现象)多做”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赞扬或批判、正面或反面、横向或纵向等)去创新,写出不同的看法。
庄子说“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写作的“大翼”有两个:思想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两个“大翼”,都需要丰厚的积累做基础。
二、感悟是写作的关键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津津乐道于作文的技巧与方法,大讲特讲文章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殊不知,感悟生活、感悟读物,才是写作的关键。为什么这样说呢?《文心雕龙》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以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让客观事物与“我”的思想发生猛烈撞击,这恐怕是作文的根本所在。古罗马哲学家朗加弩斯在《论崇高》一书中说:“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属于卓越的心灵。”由此,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抓关键,这个关键就是让学生深刻地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这一关键,什么主题问题、选材问题、结构问题、语言问题……学生作文中的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有一个大提高。试想,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当他意识到写出自己深刻感悟的东西是自己的一种“需要”,而且也不是一件难事时,那么,这个学生还会怕作文?还会对写作无兴趣?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情感在激荡,思想在奔驰,那么,在写作时,他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什么写法,什么技巧,又如何能束缚他那自由奔驰的思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结构还会是模式化?一个学生如果对生活有了深刻的感悟,思维新颖,思想深刻,语言怎么会平淡呆板?
古人读书向来不重分析重感悟,强调得义忘言。陶渊明在他的《五柳先生传》里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古人眼里,文学是作家的人生体验,以浑然感悟的方式去把握比纯粹的理性分析和讲解更可能接近艺术的真谛。他们主张在多读多背中体悟做人和为文的可行之道。那么,从读物中感悟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悟理、悟言、悟法。悟理,就是悟思想感情,悟人生体验,悟做人之道。悟言,就是悟运用语言的经验。悟法,就是悟写作技巧,悟行文之道。
感悟不重条分缕析,重心领神会。它与个人的知识积累、社会阅历、人生体验和个性气质都有很大的关系,这正如参禅悟道,全在个人修行。感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需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读物的知心人。只有用心灵去感悟生活、感悟读物,在写作中才有个性化的思想认识、个性化的思维、个性化的语言。
三、个性培养是写作的目的
我们无意否认技巧之于写作的意义,但技巧果真那么神吗?林语堂先生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初学文学的人听见技巧之讨论-小说之讨论,戏剧之讨论,音乐之讨论,舞台表演之技巧-目眩耳乱,莫测高深,哪知道文章之技巧与作家之产生无关,表演之技巧与伟大演员之产生无关。他且不知世间有个性,为艺术上文学上一切成功之基础。”他劝导人们不要在写作技巧这些肤浅的问题上空费工夫,而要学会如何表露自己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写出自己的个性。
要培养学生的个性,首先,必须提倡“放”的教学,反对“框”的教学。“放”就是让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框”,就是让学生“这样想,这样说,这样写”。“放”,是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去自由构思,自由行文;“框”,是让学生照搬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构思、别人的行文。怎样进行“放”的作文教学呢?
在“悟”字上放。比如,让学生自己从生活中悟立意,从读物中悟写作角度。
在章法上放。如果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就提出“应该这样写,不应该那样写”的章法要求,那是“框”,不是“放”。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在章法上不作任何要求,才是在章法上放。
在作文命题上放。怎样在作文命题上放呢?出开放性题目。比如,“写在朝阳升起的时候”这一文题,可写成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也可写成某件事发生在朝阳升起时的记叙文,或由朝阳升起产生联想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抒情诗。题目越开放,越有利于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越有利于学生自由拟题,自由构思,自由选材。作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作文里说假话,叙假事,抒假情,常常是教师的作文题目“框”出来的。
其次,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写“我”。现在的学生作文存在两大毛病:一是崇尚空谈,二是不敢写“我”。纵观同学们的“私人作文”,如周记、随感、书信、小小说等,普遍具有较高的水平,而“公共作文”(如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水平就大打折扣了。究其原因,在于敢不敢写“我”。因此,要从习作前的泛泛指导中解脱出来,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不以自己的是非好恶标准对学生的思想、观点求全责备。
同时还要注意营造思维氛围,创设争鸣气氛,还学生自由思维、畅所欲言的时空,使学生说真情话,写有血有肉有个性的文章。
培养学生个性,说到底,是对“人”的资源的开发。对资源的开发程度如何,怎样开发,是检验素质教育是否得以实施的标准,也是创新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