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课程“新”在哪里?
课程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总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对教育质量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正因为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位置,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要从课程入手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我国开展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方面反映了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核心作用与独特地位,另一方面也与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已明显不能适应培养新世纪高素质国民的需求直接相关。
近年来,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素质教育正在逐步得到推进。但是,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现行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着不少弊端,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和不容忽视的原因。为此,必须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加强基础教育改革,这既是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新中国建立以后共进行了8次课程改革,分别是1950、1952、1956、1963、1978、1981、1988、2001。
从2001年上半年开始,教育部确定了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个区(县、市)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从此拉开了建国后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到2005年秋季,全国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上都要进入新课程。综观新课程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理念,我认为至少有十大亮点。
把现行课程的“教学目的”这一名称改为“课程目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改变现行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在课程结构方面,由过分强调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多元型课程,提出了四结合: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相结合,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改变传统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进一步满足了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使课程目标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变。
在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方面,提出了三级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着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校本课程可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三者结合改变了现行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打破了过去课程过于单一的格局(指国家课程),有利于调动国家、地方、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
将“课程标准”代替目前的“教学大纲”。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换,二者的内涵有明显差异。教学大纲中表述的是各学科的最高要求,而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教学大纲过分强调“结果性目标”,课程标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强调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并重;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教学,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课程标准从教学大纲的“教与学的内容纲要”转到“学生学习的结果纲要”;教学大纲“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而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教师可以选教材,可以编教材,可以灵活处理教材,弹性较大,可选择的余地较大。
教师的角色由灌输者、教授者,改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此,教师再也不能把只是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目的和任务,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要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提出要致力于建立两大关系:一是建立以民主、平等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特征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二是建立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以和谐、真诚和温馨为特点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突破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传统观念。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从小学3年级起开设,每周平均3课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在评价方面,力求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指标上,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包括学业成绩和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包括学到了什么和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在评价方法上,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改变现行的重定量轻定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重心上,注重过程,改变现行的课程只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
强调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如必修教材、各种选修教材、教师、教辅人员、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操场、校园网络、资源库等;校外课程资源,如校外学者、专家、公共图书馆、博览馆、工厂、农村、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自然资源、名胜古迹、音像资料等。
以上是新课程的十大亮点。围绕十大亮点去实施新课程,必将使基础教育出现柳暗花明的新局面、新境界,必将使素质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结出丰硕的成果。
二、语文新课程“新”在哪里?
以上所谈的新课程的十大亮点,适合于基础教育的各个学科,是共性。既然是共性,语文学科也不例外。比如,语文校本课程及其建设问题,语文课程评价、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等。那么,对于新课程中的语文来说,个性体现在哪里呢?也就是语文新课程“新”在哪里呢?
首先是理念新。提出了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提出了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两大学科特点。
其次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审视和认定,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论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的表述,是对长达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性质不断认识、讨论的大总结,也使20世纪末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辩告一段落,预示着在此问题上“我也说两句”式的“研究”将逐渐失去市场,人们开始思考并直接面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多元性。
第三,制定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设计思路上,课程目标按照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四,教材的编写理念、体例和教学内容新。
教材的编写理念,正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的“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还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内容,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为例,该套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编排线索,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每册六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两大系统组成,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大融合,构成阅读系统;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并融合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及课内外实践活动等,以此构成综合性学习系统。阅读系统,以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内在线索,抓住主要实践环节,如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并以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与上述能力发展线索相配合,进行专题设计。综合性学习系统设计了六个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包括“三大”、“三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与小型综合性学习各三次,其中每一、三、五单元为小型综合性学习,在规模小、层次少的活动中培养语文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第二、四、六单元为大型综合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主要目标,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母课题的前提下,又设计了若干层次的子课题,倡导学生发挥自主精神,自行设计、自行组织、自行探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整理资料的能力。
“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中的“生活”,包括社会、自然以及自我。以往教材的内容,主要是“社会”和“自然”两大块,“自我”这一部分非常薄弱。该套教材在构建新体系时加入了“语文与自我”这一内容,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成单元,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化单元专题。以七年级上册为例,共有五个专题:人生(第一、二单元)、四季(第三单元)、科学(第四单元)、亲情(第五单元)、想像(第六单元)。这五个专题组成了六个单元。
第五,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把“口语交际教学”代替原来的“听说教学”、提出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另外,关于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也都提出了新的理念、新的策略。以上这些,在后面的各章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在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