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围绕着立意训练,我总结出了以下四种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方法:多元型求异法、类比型求异法、反向型求异法、二级型求异法。
多元型求异法。通过联系地、发展地分析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得出的新颖独特的思维结果,就是多元型求异法。电视剧《渴望》播出后,我抓住学生的热点话题,请他们写对剧中女主人公刘惠芳的认识。大多数同学都称赞刘惠芳温柔娴淑、善良美好,是东方女性的典型代表。我启发同学们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通过联系地、发展地分析认识事物变换角度去审视刘惠芳,得出新的立意。经过讨论后,有的同学说:刘惠芳的确勤劳善良,但她过于软弱,这是她的个性缺陷。又有同学从刘惠芳的个性心理特征引申到社会因素:
传统的封建文化塑造的女性形象至今残留在刘惠芳身上:软弱、逆来顺受,把才智、个性完全消融在对家庭的依附与贡献之中,这种女性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绝不做刘惠芳。从这接近偏激的发言中,我看到了学生们从心灵深处迸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多元型求异法往往使人的思维过程呈现出多元的、多向的特征。
类比型求异法。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常常把握住客观事物的某种性质,将这一事物与他事物乃至更多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综合考察,从而得出新的感受和结论。这就是类比型求异法。一次作文课,我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某一具体事物外在或内在的某种具体特征,想象出某种与之相应精神、风格或含义,写一篇议论文或抒情散文,题目自拟。不少学生勇跃发言,有的从春蚕联想到舍已为人,呕心沥血的精神;有的从基石联想到任劳任怨埋头苦干,毫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的品格;有的从石灰石联想到宁可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有的从礁石联想到任凭风吹浪打不动摇的精神;有的从毛竹联想到虚心有节的品格,有的从太阳联想到光明磊落,公正无私的精神,等等。类比型求异法常常从事物某一个方面的共同出发点,通过纵横的不受时空局限的类比联想,用一事物的特征说明另一事物的特征而往往重点在另一事物,因此,又常常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从而得出另一事物的令人信服的感受和结论。
反向型求异法。不要把思维方向一味地指向一端,有时可将思维转向相反的方向,这样可使思维跃上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我有时用成语故事、俗语、谚语等来训练学生的反向型求异思维能力。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一俗语,人们往往将思维定位于批评王婆的自吹自擂,不谦虚谨慎上。我启发学生冲破这一思维定势,把思维转向相反的方向,得出这一命题的新的立意。同学们经过讨论后,有的认为企业产品要推向市场,需要全方位做广告,需要“自夸”,我们中学生毕业后走向人才市场,需要“推销自我”,需要学会“自夸”。由此,他大胆提出了“王婆不自夸,谁买她的瓜”的新立意。至于象“班门弄斧”、“近墨者黑”等经过反向思维后,分别可得出“弄斧要到班门”,“近墨者未必黑”的新认识。
作为反向型求异法就是在思维过程中自觉地转换思维指向,积极地求得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新认识的思维方法。
二极型求异法。这里的二极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两个终极。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互为转化的。在思维的过程中,为求得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有时需要从事物的一极转向另一极,这就是二极型求异法。我曾让学生写过一篇读滥竽充数有感的作文,在谈到南郭先生时,大多数同学持批评态度,批评他不懂装懂,混水摸鱼的错误。我启发大家从赞扬的方面去考虑。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从南郭先生在齐王即位后知道世易时移不宜再混而悄悄离开乐队的事实,赞扬他自知无能,主动退下的明智态度。
当把思维一味指向于思维对象的某一极时,可能会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这时需要把思维转向思维对象的另一极,从中去审视,去挖掘,从而求得思维的变通性和独特性。
以上阐述了培养求异思维能力的四种方法。从中可看出,它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