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材料,然后让学生按要求作文,这是作文教学中重要的训练形式。写好这种类型的作文,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所提供材料的主旨寓意,即提炼意旨,确立主题。然而,许多学生恰恰在这一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究其原因,有的认识水平不高,有的阅读面狭窄,但更重要的是不了解炼意的方法。
衡量立意优劣的标准是准、单、新。“准”,就是既与命题要求相符,又与材料蕴意一致。材料是第一性的,立意是第二性的。因此,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精华,使立意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符合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意愿,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单”,就是立意单一,防止多元化。尽管材料的意义有时不止一个,触发点也不止一个,但必须选择自己最熟悉、认识最深刻、最能扬己之长的一个意义。因为观点集中,中心明确,才能把事说清,把物说明,把理说透。立意多元,“火力”分散,看似内容丰富,其实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实是作文之一大忌。“新”,就是立意新颖,不落俗套。为此,必须深挖材料和生活中的新意,提炼新的观点,选择新的角度,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立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之意。当然,求新并非求“奇”,求“怪”,必须紧贴生活,紧跟时代,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
立意要做到准、单、新,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下面以阅读材料《青蛙和水牛》这则寓言故事为例简单谈谈炼意的四种方法。
池塘边,青蛙鼓着肚子,和躺在水里的水牛比大小,青蛙肚子快要鼓破了,还是比水牛小得多。它心想,这家伙一声不吭,嗓门肯定不大,我和它比声音高低吧!于是它使劲“咕咕呱呱”地叫了起来,水牛听烦了,从水里站了出来,“哞哞”叫了两声,就像两声闷雷,把青蛙下了一大跳.在塘边跳来跳去捉虫的黄鹂说:“青蛙大哥,你为什么要和水牛比个子的大小,声音的高低呢?要是你和它比跳远,比捉虫,比游泳,水牛个头虽大,肯定不是你的对手.”
1.从辨识材料的主要叙述对象入手炼意。这则材料,牵涉到三个叙述对象,一是青蛙,二是水牛,三是黄鹂。但整个材料所陈述的主要对象是青蛙,不是水牛,更不是黄鹂。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材料中叙述了两件事:青蛙和水牛比个子的大小,声音的高低,主要是从青蛙的角度叙述的,结果以青蛙两次失败而告终.青蛙之败,败在不扬长避短。推而广之,这则材料意在说明:作任何事情,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克敌制胜;如果避长就短,必定会失败.由此说明,明确材料的叙述对象是十分重要的,以之为切入点,方能云开雾散,提炼出恰当贴切的旨意。
2.从推敲关键语句入手炼意。关键语句,暗示了材料的主旨寓意.这则材料,体现意旨的关键句是黄鹂对“青蛙大哥”说的一段话,它点明了青蛙失败的原因,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弃长就短,百事不济;不仅要敢比,而且要善比;作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黄鹂的一段话,是材料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语句,它蕴涵着多元主题,作文者只须从中提炼其中自己最熟悉、认识最深刻的一个主题展开论述(或铺叙)即可。关键语句往往处在材料的后部分,是对材料内容的阐发、说明和归结,这是寻找关键语句的标志.
3.通过类比联想炼意。不从全部材料出发,而只就材料中的某一个叙述对象、某一点生发开去,进行感触体悟,类比联想,从而确定材料的普遍意义。这则材料,若从黄鹂角度看就可提炼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意旨;若从青蛙角度看,就可提炼出“吃一堑,长一智”的意旨;若从水牛角度看,就可提炼出“沉默者不一定无能”的意旨。类比联想,往往因材料中某一点的触发,用某一事物的特征说明所有事物的特征,因此常常在求“同”的基础上进行,在含比喻意义的材料中常用这种方法。
4.通过反向求异炼意。明知材料按正常思路会归纳出什么什么主旨,却有意避开,另辟蹊径,进行逆向思维,从反面确立主题。如这则材料,不从正面说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去和对方较量,却偏要从知短不护短,不避短,而敢于以短去击长,以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通过这样的反向思维,可提炼出“弄斧要到班门”,“人不可无傲骨”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意旨。
读懂作文材料,准确地把握其主旨寓意,提炼出准、单、新的意旨,当然不止于以上几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同一则材料,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材料,也可以选用同一种方法。炼意要根据所供材料的特点灵活地选择方法。只有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才能驾轻就熟,写出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