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显效的是作文教学。学生写作水平为什么难以提高呢?究其原因多种多样,其中有一个被大家疏忽的原因,就是教师长期以来,很少写作,甚至不写作,形成“眼高手低”的现象。
试想,“手低”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手高”的学生呢?所以,大力提倡教师多动笔,多写“下水”作文,显得十分必要,它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写作教学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写“下水”作文。写作教学不是侧重于知识传授,而侧重于技能训练,强调实践性。从技能训练来说,学习写作跟学习游泳很相似。“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是一句至理名言。学生要“下水”,教师也要“下水”。试想,一个不会游泳的教练怎能指导别人游泳呢?如果语文教师是写作方面的行家能手,就能够更有效地指导和启发学生写作。
其次,教学相长的原则,要求教师写“下水”作文。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双向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某些优秀习作,有时可达到报刊杂志的发表水平,从命题到立意,从结构到语言表达都有其长处,值得教师一学。学生作文拔尖,这是好事,但反过来,对教师构成一种挑战,形成一种无形的思想压力:敢不敢与学生比高低呢?历来只有教师评讲学生作文,而很少有学生对教师的作文品头论足的。我经常把自己的“下水”作文拿来给学生朗读,与学生切磋交流,让学生品头论足,每次都能看到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他们几十双眼睛似乎以“发现”的眼光在“打量”着自己的作文,不放过一丁点儿闪光点和瑕疵,读完后学生总是自发地报以长时间的掌声。为此,我曾写过一篇《掌声》的文章,对此情景进行了描述。下课后,有时也有学生指出一二不足,我都能够欣然接受。至于我的部分“下水”作文在报刊上发表后,或者学生的作文经我修改在报刊上发表后,学生总是争相传阅,甚至把它们复印出来,在批评与反批评中不断提高。我觉得把自己的“下水”作文,拿来和学生交流,并让学生品头论足,不仅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能活跃课堂气氛,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也能使教师的指导更具针对性。
再次,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要求教师写“下水”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又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上述性质与地位,决定了语文教学重在发展学生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多方面的语文素养,而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具有较深的语文素养。但从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来看,“写”的素养相对薄弱,对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学生的作文如何指导得法,往往力不从心。因此,很有必要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多尝尝“梨子的滋味”,一方面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避免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使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章我的“下水作文”与文学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