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4届世乒赛男子双打决赛中,我国选手孔令辉、刘国梁以3:2险胜瑞典名将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为中国队再添一枚金牌。
双方前四局以2:2战平,第5局在15:15的关键时刻,孔令辉、刘国梁不畏强手,利用多变的发球控制对手,特别是敢于在前三板抢先上手,连得5分,以20:15领先,奠定了胜局,给人留下了难忘印象,终于以21:17拿下了关键的一局,夺得了金牌。
论技术水平,中国与瑞典两对选手不分上下,论作战经验,瑞典选手久经沙场,可为什么瑞典的两员老将输给了中国的两名年轻选手呢?人们不禁会想起“两军交战勇者胜”的格言。显然,在第5局打成15:15的关键时刻,中国选手“敢”字当头,敢打敢拼,为夺取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敢”是心理素质的一种体现和外化,然而,“敢”必须以一定的技术水平和战术思想为基础,剖析这场球,又怎一个“敢”字了得?
“敢”中蕴含着中西合壁,蕴含着1+1大于2的优势。刘国梁是直拍快攻结合横拉弧圈球选手,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孔令辉是横拍两面拉弧圈球、结合快攻型选手,属“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两人都有中国传统的乒球特长,同时又融欧洲选手的长处于一体,但刘国梁更多的表现为中国传统的打法,孔令辉更多的表现为西式打法,两名选手的优化组合,可谓中西合璧,他们的默契配合,构成了1+1大于2的优势。
“敢”中蕴含着以我所长、克“敌”所短的技艺。刘国梁、孔令辉在19:21先失一局的情况下,第二局充分发挥发球出其不意和近台快攻灵活多变的长处,以21:15扳回一局。第三局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因较快地适应了我国选手的发球,并且敢于抢先出手,发挥了凶猛多变的弧圈球和长于相持对打的优势,以21:18赢了第三局。第四局刘国梁、孔令辉充分发挥近台快攻和拉(长球)、吊(短球)结合的长处,尤其是瞅准时机吊短球,不发力,使对手拉凶猛弧圈球的长处难以充分施展,终于以21:13的悬殊比分又扳回一局。
“敢”中凝聚了中国乒乓球队集体的智慧。这种智慧一方面表现在训练中多次让队员看瓦氏和佩尔森过去比赛的录像,反复研究,并让人模仿瓦氏的打法,陪队员来练;另一方面在历届世乒赛进入1/4决赛前,中国乒乓球队召开会议,从领队到教练反复要求队员不要求稳,要敢字当头,发挥特长,刘国梁、孔令辉在第五局的关键时刻正是模范地贯彻这一战术思想的典型代表。
敢打敢拼的背后,又怎一个“敢”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