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学校召开田径运动会,在入场式解说词中,在主席台上高音喇叭里,播出了我写的这样一段话:“金秋九月,天高云淡,秋风瑟瑟,落叶飘零,而我校的运动场上却彩旗猎猎,哨声阵阵,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入场式结束后,有位退休老教师找学校的一位领导反映了情况,对这一段解说词提出了质疑。又过了一会儿,这位领导给我说:“你的那段解说词有问题,秋天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你不写,为什么偏写‘秋风瑟瑟,落叶飘零’呢?如此热闹的运动场你不去写,偏写什么‘天高云淡’?”听了领导带指责性的话,我很难受,我当时立即予以了反驳:“我以天高云淡,秋风瑟瑟,落叶飘零来反衬运动场上的热闹非凡,这是修辞。这样的修辞难道用得不对?”
这位领导说,这样写不合适。但他讲不出不合适的道理,于是我就当场请教了一位语文教师,这位老师也说不能这样写,但同样没讲出让我信服的道理来。带着委屈、疑惑,我陷入了沉思。
运动会结束后,我翻看了有关的《现代汉语》书籍,打消了疑惑,不再感到“委屈”了。我确信自己错了。原来,这涉及到修辞的原则-修辞要适合语言环境:在全校运动会入场式这样的特定场合,用“反衬”这样的修辞格,是不合乎语境的(除了场合外,语境还包括特定的人物、时间等)。
这次运动会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它使我懂得了修辞要适合语言环境的道理,使我对修辞的原则有了更深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