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1)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3)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4)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
上述一段话概括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种形式:(1)综合语文课程的各个领域,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2)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3)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广泛结合。第一种形式体现了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学科特点,目的在于保证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二种形式主要体现了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不同的课程按照语文的系列组织在一起,构成具有整体效应的课程结构,实现不同课程的共同价值和语文的独特价值。第三种形式主要体现了语文回归生活、回归社会的理念,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进社会,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发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种形式体现出三个层次:首先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综合,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强调的不是“教”而是“学”,是最基本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是各个学科的综合。第三个层次是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是实践性和社会性的综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方式提高到综合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综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一个教学领域,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共同组成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语文教学的其他4个领域都称为“教学”,即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唯独这个领域称为“学习”,即综合性学习。从术语的选用上显示了这个领域所突出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综合性学习试图改变教师代替学生活动、代替学生思维的教学现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超越教材、超越文本,主动积极地参与创新。在综合性学习的实施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安排学习内容,自己选择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独立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强调合作精神。
下面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个实例,对应的是上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种形式,仅供参考。
第一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例-“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开展专题性的“月”综合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阅读能力、交际能力、写作能力。
2.激发学生对月的探究之情,培养他们探究审美意象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文献检索法、研究性学习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个月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读月
1.导读
同学们,在宁静的夜晚,你经常抬头望天空中的月亮吗?如果你能认真观察每晚的夜空,便会被月亮所吸引。在傍晚,在深夜,月圆、月缺、月食、月晕,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美,给你美的享受,你将从中获得无限情趣。那么,读一读下面一组月的文章和片段,会更加激起你对月的喜爱之情,也许会引发你对月的种种思考。
2.阅读资料
(1)荷塘月色(节选)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单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班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
(2)中秋的月亮(节选)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相信月中有挲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有关。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曰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这说法现代医生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重症的人会被影响,正是可能的事。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回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嚎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怪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等到月亮渐渐地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周作人)
(3)月亮的几个美
称蟾蜍-指月。“蟾蜍蚀月影,大明夜一残。”(李白)
桂魄-月的别称。“桂魄飞来光射让,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玉盘-圆月。“汗浸铺澄碧,朦胧吐玉盘。”(杜甫)
金盆-圆月。“夜阑接软语,落月如金盆。”(杜甫)
冰鉴-指月。“绛河冰鉴朗,黄道玉轮巍。”(元稹)
婵娟-月亮。“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4)关于月亮的两则神话传说
我国高山族的一则神话是这样的:天地间本来是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人们只能点火把来照明。也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是哪一天,突然间,特大的狂风把两个持火把的人吹上了天,天上就有两个太阳。两个太阳轮流照耀着大地,照得人们无法合眼休息,庄稼也都被烧焦了。也不知道过了过长时间,一位箭术高明的神箭手用强箭射中了其中一个太阳,从此,它的光芒减弱,变成了月亮。
我国还有一个关于月亮的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5)关于月亮的四副对联
月月月明,八月月明分外
山山山秀,巫山山秀非常-—重庆巫峡瑶
满地花阴风弄景,一亭山色月窥人-—台湾阿里山胡亭
楼高但任飞云过,池小能将月送来-—上海豫园得月楼
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出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
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半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识我不-—杭州西湖水月亭
(6)月亮的基本特征
月亮是月球的俗称,月球也称太阴。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月亮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7)月相的变化
农历每月初八或初九只能看到月亮西边的半圆,这种月相叫“上弦”,这时的月亮人们称之为“上弦月”。
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这种月相叫“下弦”,这时的月亮人们称为“下弦月”。
农历每月十五或十六日,从地球上看,月球像是一个明亮的圆盘,这时的月亮,人们称为“满月”。
农历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亮,人们称为“新月”。
3.小组讨论
教师指导学生分好小组,小组成员把自己认为写的好的文章或片断推荐出来,并一起讨论为什么它写的好,好在哪里,或者提出你认为不好的地方,有疑问之处相互讨论。
第二阶段:赏月
1.利用晚自习时间,和学生一起到校园的操场上去赏月。
2.赏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看到的月亮的样子,鼓励他们(特别是那些不爱说话羞于交际的同学)用在读月时学会的对联、名称、优美语句等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自由组合,把自己此时的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互交流。
第三阶段:咏月
1.导入
之前,我们一起阅读了关于月的文章和片断,还观赏了夜空中的月亮,老师还建议大家课下到图书馆或网上找一些关于月的诗词知识。前几天,老师还打电话到个别同学家里询问了搜集的情况,今天又看了一些同学的本子,大家做的很不错。那么,现在我们就来品评一下同学们自己找的内容。
2.在此环节中,学生提供出几首咏月诗词。
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后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请同学们做一次鉴赏家,对这四首诗词进行鉴赏。
4.教师对同学的鉴赏进行指导,共同讨论,最后小结得出公认的鉴赏评价:五首诗词,由于立意构思的不同,有的写实,有的借物抒情,有的暗含哲理,有着丰富的内涵,呈现出各异的形象。王维的《鸟鸣涧》以花落、日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形象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青山月夜的清幽娴静;李白的《月下独酌》,作者只有明月和身影为伴,充满了想象,同时浸透了深深的孤独感和怀才不遇的失落感;苏轼的《中秋月》是一首借物抒情的诗,诗人写中秋月亮的圆和皎洁,其实写团圆的美好与离别的难过;苏轼的《水调歌头》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弟弟。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透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徘徊。
第四阶段:议月
围绕月与同学们探究下列问题:
1.月还有哪些美称?专题中文章《中秋的月亮》写到了中秋节,请想一想过中秋节还有哪些习俗?月亮与中秋节有什么联系?
2.朱自清文章中说荷塘中的月光“如流水一般”,月光虽然“不能朗照”,但也“别有风味”,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月亮没有意识,没有自觉的行为,可人们为什么称颂它具有“高雅脱俗”、“浪漫多情”、“多愁善感”、“柔情似水”等人类才具有的气质呢?
3.古今文人都喜欢借月抒情,不同的人感受也不同。王维通过对月的描写,营造出春天山谷中的一派生机;朱自清写月光别有一番风味;而周作人却流露出一种别样的情感,仔细阅读《中秋的月亮》,在文中周作人对月亮的感受怎样?你能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吗?
4.上文“阅读资料”(4)写了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还有哪些让你感兴趣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资料(5)写了四副关于月亮的对联,仔细体会其中的韵味,并说出这些对联好在什么地方?除了资料(6)(7)之外,月亮的基本特征及月相的变化还有哪些?
第五阶段:写月
从下列题目中选择一至二题写月。
1.朱自清为什么能把荷塘中的月色写得如此美丽?(提示可从审美观赏、抒发情感、观察联想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思考)可以学习朱自清或周作人的写法,从中选取一两个角度,写一篇咏月的文章。
2.各个小组可以根据你自己的观察联想和思考,写一篇以月喻理或咏月抒情的文章,和同学交流。
3.各个小组写一篇文章,或对月自由发表议论或介绍有关月的知识;也可以出一期以“月”为刊名的手抄报,自己编辑,自加插图。
4.有兴趣的小组,可以搜集关于月的诗词作品或关于月的佳联,并根据其中所描绘的意境配上插图,举办一个小型展览。
第六阶段:学习交流
1.请各个小组介绍自己组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比如,如何搜集资料,做好准备,如何与小组成员合作开展此活动,解决困难等。
2.各小组汇报。
3.各小组展示自己组的成果。如,描写的关于月的文章、手抄报、展览作品等。
4.共同评议。
(1)他们的关于月的成果有何不同,我们评一评,哪一组的成果比较好,是不是只有谁的活动成果多就算好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成果好,不仅仅只看其数量之多,更要看其质量之高。
(2)评选出活动成果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或小组,给予表扬奖励。
5.谈谈了解了他人的成果之后又对比自己的,你有什么感受?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6.总结。
第二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例
-“XXX旅游景点风情和文学、文化探究”教学设计
(一)学习活动的背景
有人分析我们语文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讲了三条理由:一是很少创设生动活泼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言语实践;二是很少让学生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三是很少提供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鉴于此,建议在五一长假期间,让大家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开展言语实践活动-探究XXX景区风情和文学、文化。
(二)学习活动的目标
1.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并体验什么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形式等知识;
2.通过承担有意义的言语交际任务,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树立参与意识,提升研究能力。
(三)学习活动的要求
1.如果有条件的话,请你到你喜爱的某一旅游景点搞一个调查、访问,采集相关的风情和文学、文化因素。有条件的,可带上照相机,拍摄一些风景和人文照片。
2.2007年5月1日开始,充分利用五一长假作好观察、访问工作,作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五一长假结束后做后续的其它工作。结束时间为2007年5月底。
(四)学习活动导引
沿着“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并研究资料-表达”或“积累(观察、访问等)-感悟-表达”的思路开展探究。以下是本次活动应该完成的任务,仅供参考。
1.景点概况
2.该景点有关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3.对联搜集和研究(具体方位、对联、对对联的解读和研究)
4.对该景点的主要风情、物产(主要指土特产)的说明和研究
5.就你最感兴趣的方面或内容写一篇作文,可写成游记,也可写成说明文,还可写成散文。
6.尝试着为该景点拟写一则广告
第三种形式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例-“家乡的节日”教学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以已有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系统地了解家乡的节日特点,并加深理解古今中外的节日对家乡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观察分析的能力。
2.通过活动,广泛搜集整理家乡节日有关民俗风情的文化资料,会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会咏诵有关节日的诗歌民谣,能创作出有关节日的彩灯、宣传画和新儿歌,能制作1~2种节日食品或吉祥物,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发展传统文化、创造新生活的实践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师和会用电脑的学生从网上或书上查找有关节日的背景资料。
2.物色好熟悉当地节日掌故的有关机构和个人,以便引导学生进行调查采访。
3准备好创作节日文艺书画、制作节日食品、吉祥物所需用的材料。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自由组合自选项目自订计划
1.根据活动主题分组确定各自最感兴趣的问题。
2.兴趣相近的同学组成小分队,确定研究内容,商讨活动计划。
3.按自选内容和小组承担的任务,明确分工与合作的事项。
第二阶段分头调查分头研究分头创作
1.根据需要对有关机构和个人进行调查、采访、并搜集有关节日的文化资料。
2.对调查采访获得的素材和搜集到的节日文化资料,分头进行整理和研究。
3.用“头脑风暴法”研究一次节日活动的设计。
4.构思创作节日文艺节目,制作节日食品、吉祥物,分工到人,协作完成。
第三阶段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评点
1.畅谈活动过程中的初步收获和存在问题。
2.对活动过程中新生成的问题和真切体验,相互指点迷津,出谋划策,帮助解决疑难。
3.交流对一次节日活动的设计方案,相互提合理化建议。对所选节日相同的,可以在自愿的前提下集中优势,进行设计内容的整合,形成“拳头产品”。
4.对个人或小组创作和制作的成果进行评点,促使改进和完善。
第四阶段口头展示实物展示操作展示
1.口头展示
A.各小组将自己的主要研究成果向全班汇报。
B.宣读对一次节日活动的设计。
C.朗诵搜集到的有关诗歌、民谣、谚语。
D.讲述有关节日的故事传说。
2.实物展示
A.已扎好的彩灯。
B.已包好的粽子。
C.已画好的节日宣传画、风俗画。
D.已做好的龙舟模型、中华绳结。
E.有关节日的照片、画册、饰品。
3.操作展示
A.制作元宵节日民俗风物-扎彩灯。(可事前做好2-3盏灯的部件,现场拼合组装。其余则要求能显示制作的各道工序。)
B.制作端午节民俗食品-—包粽子(可3-5人现场包制;1-2人进行配料,介绍烧煮的经过)
第五阶段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总体评价
本着科学、简单、易行、有效的原则,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1.自我评价
主要反映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主动参与的精神是否得到发扬;与人合作的态度是否得到提升;科学思维的方式是否得到改善;敢于实践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大胆创新的意识是否得到增强。
2.小组评价
主要反映小组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和人际交往状态:成员之间是否志趣相投,乐意共同活动;小组活动是否发挥了每一个人的特长和积极性;小组成员是否独立思考,承担责任;成员之间是否互帮互助、成果共享;与其他小组是否互通情报、交流心得、友好互助。
3.总体评价
主要反映全班在开展本次活动过程中总体发展的状况:选题的意义;资料的处理;计划的实施;成果的质量;素质的提高。
四、活动建议
1.在实施活动过程中,每进入一个阶段教师宜先作适当提示,或培养典型、树立样板。如第一阶段教师宜先出示一个先行组拟订的计划;第二阶段宜先出示一份调查表;第三阶段宜出示一份节日活动设计方案的框架,供学生学习、参考。
2.对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如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个案法等,教师应在适当的时间,用恰当的方式做好传授、咨询工作。特别是对当地重点节日的个案调查整理要作重点指导。
3.在展示阶段到来之前,要预检各个小组的准备情况,并指导班干部或活动主持人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会场布置工作、制作所需材料的筹备工作。
4.本次活动共安排6课时。有些活动内容须由若干小分队在课外进行。教师可根据进展情况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