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界把批判性思维看作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大基本技能。他们提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校的关键目标之一,应当把它放在教改的重要位置。然而,我国教育战线的广大教师对批判性思维的理论知之不多,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比较欠缺。这里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做一简介。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人们对所看到或听到的东西的性质、价值、精确性和真实性等方面做出个人的判断、评价,这种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如果说发散思维是所谓的多谋,那么批判性思维就是所谓的善断。进行批判性思维要像评论家和法官那样审、查、判、断。
批判性思维中的“批判”有评论、评价、判断的意思,如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察觉出那些已经明说或未加明说的偏见、立场、意图、假设、观点,评价价值和意义,预测可能的结果等等。批判性思维包括智力技能和批判精神两个组成部分。批判精神左右着一定的心向,即一定的态度和倾向,激发或激活个人朝某个方向去思考。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批判性思维者,不仅需要获得批判性思维技能,而且还要获得使用这些技能的心理状态、意愿和倾向,即具有批判精神,时刻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批判精神包含着这样一些要素:独立意识;头脑开放;全心全意;智力;尊重他人。
批判性思维包含以下3大类12种基本技能:
一、定义和明确问题
1识别中心论题或问题。识别一篇文章、一篇评论、一幅政治讽刺画的中心大意或包含在评论中的理由和结论。
2比较异同点。能比较各种人物、观点、同一时刻或不同时刻的情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确定哪些信息是相关的,能识别可证实的和不可证实的、相关的和不相关的信息之间的差别。
4形成适当的疑问。这个疑问能引导人们对某个问题或情境进行更深刻、更清楚的理解。
二、判断相关信息
5.区别事实、观点和合理的判断。能运用某个标准去判断某个观察和推理的质量。
6.核查一致性。能确定某种论述或符号在上下文中是否彼此一致,例如,一场辩论中的不同观点是否和中心议题相关和一致。
7.识别字里行间的假设。能识别那些没有明白表述但可推想得到的假设、观点和结论。
8.识别原型和套话。能识别对某个人、团体或观点的陈词滥调或惯用语,这些套话的含义一般都是恒定的。
9.识别偏见、情感因素以及语义的倾向性。能识别包含在一篇文章或图表中的偏见,确定来源的可靠性。
10.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能识别不同的价值系统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异同。
三、解决问题/作出结论
11.识别材料的适当性。能决定所提供的信息在质和量上是否足以证明一个结论、决定、概括性的命题或似乎合理的假设。
12.预测可能的结果。能预测某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可能的后果。
以上这些技能,并不是一系列按顺序进行的步骤,而是学生为了评价信息是否确实而采取的一系列可能的方法。
为什么要培养学生成为批判性思维者呢?第一,它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社会里,谁能获取并评价信息,谁就更能获取成功。因为,我们的现代生活处处充斥着各种宣传媒介,如广告、新闻报道、科学评论等,我们不得不随时对它们做出评价。例如,某一则护肤霜的广告说,99%的用户都取得了明显的增白和柔嫩皮肤的效果,并列举了不少个案。你挡不住诱惑,想要购买,然而,你是否问过自己:该公司调查了哪些人,是如何挑选的?公司的调查过程是怎样进行的?那些个案是真的吗?第二,我们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解决问题,大多数问题都有几种解决方案,你是否比较、分析和判断哪一种方法最有效呢?第三,在当今社会,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社会交往,在和他人交往时,你随时需要识别他人观点中所包含的立场、观点并判断真假信息。所有这些,都表明批判性思维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成为批判性思维者呢?
一是结合常规课在课内进行训练。批判性思维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的“评价”是等同的,它建立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之上。
例如,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找出一篇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这属于“分析”层次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给定的事实或材料,写出三篇不同的报道,这属于“综合”层次的目标;让学生比较并判断三篇对同一事实的报道的真实性和价值,则属于“评价”层次的目标。要想进行评价,就得应用分析和综合能力。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最后,让学生评价他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比较几种不同解答的优劣,或诊断故意设置的错误及其原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课外进行训练。比如,利用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教学生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和判断,训练学生对有关材料或观点提出质疑,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批判精神的目的。
三是训练学生写剧评(含影评、书评),写“文评”(对阅读课文的评论),也是很好的办法。这里有笔者写的两篇文章-《政绩工程之我见》和《“趣”味无穷》,分别是剧评、文评的例子,仅供参考。
政绩工程之我见-兼评电视连续剧《至高利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各级党政官员所创建的政绩工程,数不胜数。当然,有不少工程的确是为国为民、惠及后代的造福工程,可屡屡披露于报刊上的也有一些是祸国殃民、万民唾骂的作孽工程。如何看待“政绩工程”这样一个重大而严肃的问题,电视连续剧《至高利益》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电视连续剧《至高利益》是一部大揭锅式的现实主义力作。它围绕田壮达的案子,洪峰公司的败诉、改制以及中江市工业园区的污染等问题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剧作涉及官场的腐败、国有企业的改制、政绩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关于政绩工程,《至高利益》围绕着原平岗镇党委书记花建设修建的镇政府办公大楼,原中江市市委书记钟明仁同志主持并修建的国际工业园以及中江市副市长钱凡兴正在筹建的平原大道等三大工程来展开,深刻地揭示了如何看待现实中的政绩工程,如何杜绝坑民害民的“政绩工程”的滋生等重大问题。
如何判断是否真正的政绩工程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建立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
《至高利益》中,花建设在位时搞的“政绩工程”,使得平岗镇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镇,经济大伤元气,造成后来上任的计书记、段镇长一年多来,被3000多万元的外债压得喘不过气来,镇政府所欠的40多万元电费没钱缴纳,全镇干部及教师的工资一年多发不出去。而这样一座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不仅本身没有带来什么产值和利税,反而割断了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样的“政绩工程”,使得花建设荣升为副县长,给后来的领导班子留下的却是烂摊子,是还不完的亏空,是讨债者的长期缠绕,是平岗镇经济的萎靡不振、步履蹒跚。这样的工程,是建立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基础上的吗?这样的工程是政绩工程还是作孽工程?在我看来,这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工程”,是往某个或某些领导脸上贴金的“做秀工程”,是为某个或某些领导往上爬做准备的“梯子工程”!
其次,要以量入为出、适度超前为准则来决策,坚决反对那种不顾客观实际无限制透支未来的做法,反对那种为维护某一领导的权威而不追求真理的做法。在《至高利益》中,钱凡兴同志处心积虑筹备的平原大道,一个投资12亿的“政绩工程”,明知有克服不了的经济困难,明知是不实事求是的,可因为是省委钟书记的夙愿,竟然不顾其他同志的阻挠,不顾当时中江市的财政实际而大刀阔斧地铺开了摊子。为讨好上司,居然无限制地透支未来,寅吃卯粮。这种人所搞的这种“政绩工程”,哪里考虑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哪里遵循了量入为出、适度超前的准则?这种人所搞的这种“政绩工程”,其实只是为了他自己,只是为了他那顶乌纱帽。
再次,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政绩工程,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一时发展的工程,坚决不能上;对已经兴建的工程,坚决要走关停并转之路。有些工程也许当时出发点是好的,是能够造福万民的,可时过境迁,这些工程,事实上却变成了利小弊大的工程。比如,《至高利益》中的国际工业园区,给中江市表面上带来了70多亿元产值、几千万元的利税,提供了几万人的就业岗位,可中江这条河为此受到了严重污染,下游几百万人的生活为此而举步惟艰。其有形和无形的经济损失比它带来的实际价值要大得多。如此活生生的事实,使我们看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求得经济一时发展的工程,是不可取的。正如剧中赵达功同志所说的,“这样的工业园是垃圾园”。
如此的“政绩工程”,不管是谁提议的,都不能上;已经兴建的工程,都应当尽快走关停并转之路。
如何防止坑民害民的“政绩工程”的滋生呢?该剧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民主决策机制,每位干部都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坚决杜绝“一言堂”的做法,防止“一把手”头脑发热时说了算。二是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一时发展的工程。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一条早被西方国家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拿人民群众的血汗钱再去“缴学费”,是要不得的,是要吃大亏的。有些同志有快速发展经济的良好愿望,这是好的,但要遵循客观规律,别忘了“欲速则不达”的古训,否则,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三是倡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要微服私访,别老是大会小会地听人汇报,应当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去捕捉第一手资料。
目前,有些地方的主要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已听不到实话、真话了,听到的只是奉承话、屁话。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应该像齐桓公晚年那样,事事听信小人之言,处处被小人蒙骗,那样,必然造成决策的失误。四是实行领导干部责任制,建立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作孽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不仅不能升官,还要降官,甚至罢官、坐牢。
像《至高利益》中那样,把升为副县长的花建设降为镇长,把钱凡兴同志贬为交通厅厅长,而钟明仁同志自知有严重过错,准备辞去省委书记的做法,岂不值得我们效仿?政绩工程应该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工程,是民心工程,不应该是为某些个人升官做准备的“梯子工程”;政绩工程不应该是前一任领导的“政绩”、后一任领导的“包袱”;不应该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工程”;不应该是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作孽工程”。
记得晚唐诗人杜荀鹤写过一首诗《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处不怨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民血染成。”我们这个时代,自然不能跟晚唐相提并论,但我们奉劝某些领导干部,别为了“加”自己的“朱绂”,而不顾百姓的死活;为了自己一时的私利,便用“生民”大量的血汗钱去染红自己的顶戴,去捞取不义之财。还是让我们听一下《至高利益》结尾那段发人深思的话吧:请慎用你的魄力吧,你的魄力是不是为人民?要知道民心不可违,民心不可欺;请慎用你的魄力吧,你的魄力是代表先进的生产力,还是落后的生产力?要知道真正的政绩工程应该是万民感恩戴德的造福工程!
“趣”味无穷-评杨万里的诗《宿新市徐公店》品读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感到诗中“趣”味无穷。景趣。前两句“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描绘了一幅静态暮春田园景物图:在那稀疏的篱笆旁边,有一条小路向远方延伸。树上的花朵已经凋谢,园里的绿荫还没有成片。后两句“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描绘了一幅动态的暮春儿童戏蝶图:嘻闹的儿童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油菜花无法找寻。全诗田园景物与人文图景相映成趣,静态景物与动态景物相映成趣。这是其一。
其二,本诗首句从空间着眼写景,点明一位姓徐的人开的客店的位置,第二句从时间落笔写景,点明诗人宿店时正值暮春时节。因此,可以说前两句描绘空间的景物和描绘时间的景物相映成趣。其三,全诗既选取了高处的景物,也选取了低处的景物,如果从高到低排列的话,应是“树头”-“篱落”-“菜花”-“一径”,忽高忽低飞舞、停歇的是黄蝶。作者匠心独运,把这些高高低低的景物有机地编织起来,错落有趣。其四,疏景和密景相映成趣。“树头花落未成阴”,写的是疏景:树上的花儿有的落了,有的凋谢了,稀稀疏疏的,枝头的叶子虽已长出,但并不茂盛,并未成荫;“飞入菜花无处寻”,写的是密景:地上的油菜花朵朵盛开,花团锦簇,枝叶繁密,郁郁葱葱。这一疏一密,相映生趣。
童趣。本诗第三、四句写儿童追捕黄蝶,黄蝶飞入菜花,这一“追”一“飞”,充满儿童生活的情趣;儿童急忙“走”(跑的意思),黄蝶无处“寻”,这一“走”一“寻”也充满儿童生活的情趣:儿童的情态从对黄蝶的渴求变为对黄蝶的无奈,由盼望得到黄蝶变为得不到黄蝶的失望,情态变化鲜明有趣。
理趣。唐人作诗以情见长,宋人作诗以理著称。本诗中“理”不是哲理,而是一种逻辑意义的上的“理”,具体地说是一种因果关系的“理”。儿童之所以“无处寻”黄蝶,是因为黄花是黄的,蝴蝶也是黄的,黄蝶与菜花颜色一样,儿童分辨不出哪是黄蝶,哪是菜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入”字传神地作了暗示:也许黄蝶整个身子全躲藏在了茂密的油菜花丛中,也许黄蝶被菜花遮住了一部分,只露出一点翅膀。王国维评论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时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我要说杨万里著一“入”字而理趣盎然。
杨万里曾经说过,他作诗的功夫全在一“捉”字上(见周密《浩然斋雅谈》),这是他创作的甘苦之言,也是他成功的秘诀。在《宿新市徐公店》中,诗人以升华妙笔“捉”到的是景趣、情趣、理趣等多种“趣”,各种“趣”错综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