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不仅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要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有些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刻板教条地强调学生的“自主”,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组合、主动探究,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从学习内容的确立,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到学习成果的呈现,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于是,课内课外什么也不管,放任自流,一切由学生“作主”,教师基本不管甚至完全不管。这是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种误解,因此要防止开展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流于形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被忽视的状况出现。事实上,语文综合性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主导作用。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1.在起始阶段的导向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教师当然不可包办代替,但是教师对“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有必要给予指导,提供支持。可以提出一些框架性的学习主题和建议,让学生讨论研究,或者提出一张“菜单”供学生选择,形成具体的实施计划、方案等等。例如,在上文专题形式《月》的“活动过程”的“第一阶段:读月”中,就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提供出关于月的相关知识材料,并指导学生相互讨论;在“第三阶段:咏月”中为学生提供查找月亮的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关于月的诗词的鉴赏给予指导;在“议月”这一阶段对学生的探究给予指导。
2.开展过程中的导法作用
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体现出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同时学生学习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难度,因此特别需要教师的指导。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和价值引导上。心理疏导主要指: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乐于另辟蹊径,善于发表新见,特别是对那些不爱说话、羞于交际的同学,鼓励他们多说多辩,培养他们会交际、善合作的心理品质;方法指导主要指: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如调查、考察、访谈、收集整理资料、研究及研究报告写作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价值引导主要指:引导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过程中培养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质。
在《“月”教学设计》中就体现了这一作用。在“第一阶段”中,指导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在“第二阶段”中,鼓励不爱说话的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第三阶段”中,为学生提供了方法指导,搜集关于月亮的诗词,并引导学生按照要求具体展现自己查找的结果;在“第五阶段”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的月的知识,出一期手抄报,还可举办小型展览会等。
3.在后期阶段的导评作用
教师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激发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所达成的目标和效果进行反思;二是让学生评价自己的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整理、总结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三是评价自己在综合性学习中情感态度、思维品质、知识素养、能力结构诸因素的生成、发展与进步。教师的导评作用在“第五阶段”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出来。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这种反思和自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教师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管理作用
教师的组织职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也打破了班级授课制下的学习小组的建制,代之以依据兴趣、特长和个人意愿的自由组合、自主活动,因此,教师的组织职能主要是帮助学生组建合作小组,健全小组合作学习的联系网络,做到合理分工,有效合作。在教学设计《月》活动过程的“第一阶段:读月”中,教师发挥其组织职能,帮助学生组建小组,进行相互讨论;在“第二阶段:赏月”中,教师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界限,组织学生在晚上赏月,并指导学生自由组合,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在“成果交流”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成果交流是对其组织职能的充分体现。
在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实施调节和监控。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调节和监控,较为有效的方法有:通过合作小组组长负责制实施监控;保持信息联络的畅通,及时调研,及时反馈,及时调节;跟踪督查,及时检查活动记录或阶段性成果并加以调控等。教师调节和监控的主要目的是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方法合理、过程流畅,促成学生全程有效地参与。在例子“月”的活动过程的“第三阶段:咏月”中教师通过向学生打电话询问搜集情况、观看学生的本子,并参与了学生的诗词鉴赏,且给予引导都体现了教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调节和监控作用,使其避免浅显化,偏离主题化;在“成果交流这一环节的“共同评议”、“总结”中也体现了教师的调节和监控作用,并促成了学生的有效参与。
管理和指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没有严格的区分的,正如郑金洲老师说的:“管理在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指导,是对受教育者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的指导”
总之,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应自始至终体现教师的两大作用:指导作用与管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