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20多年来,人们对单元教学特点的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点。
(1)整体性
普遍认为,这是单元教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点。表现在: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材、处理教材;从单元整体出发,制订整体方案;从整体上进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实现上述三点的前提是: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从学段的教学目标出发,研究各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各单元之间的配合关系。
(2)阶段性
语文教学的单元具有相对独立性,就像是整个教学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如果把整个语文教学比作爬楼梯,由楼下一级一级上升,那么,每个教学单元就如一级台阶,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学,犹如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登高,逐步达到学科教学目标。当然,单元教学还有连续性,在整个教学链条中,每个环节只有在与前后的联系中才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3)系列性
单元教学是按照一定系列进行的整体教学。其系列性表现在:
教材编排的系列性决定了单元教学的系列性;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要求每个单元集中完成好一项训练任务,由浅入深,逐步发展,形成序列。一个单元既然是一个整体,多个单元也就有多个整体,因此,整体与整体之间必须要考虑到它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制定出相应的策略。
(4)集中性
按单元编排的语文教材,明确提出了单元的“教学目标”,单元的教学目标统领着若干篇课文。每篇课文分“讲读”与“自读”,有时又分“课内”或“课外”自读,并指明“学习重点”或“预习提示”。这样有点有面,相对集中,自成体系。
(5)综合性
以单元的形式编排的语文教材,把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和基础知识融合在一起,有机地构成一个听说读写的训练体系。教材的综合性,为师生的创造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空间。
(6)主体性
单元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以学生为主体,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引导”,是“点拨”,特别强调学习方法的指导,诱发学生主动钻研教材,积极领会知识,自觉养成能力与习惯。
学生的自学必须贯串在教学的全过程,获得学习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7)比较性
按单元编排的语文教材,课文之间一般都有某种共性-或思想主题的、或语言艺术的,或能力训练的。教学时以单元为单位将它们归类,进行分析、比较、咀嚼、鉴赏,找出共性,区别个性,从而使学生对单元内容有深切的理解,使语文能力训练的目标得以落实。
(8)拓展性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要用好、用足每个“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时要挖掘课程资源,达到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如何对单元教学进行评价呢?请看《中学语文单元学习测评表》。本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下四点:
1.从三维目标进行设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2.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
3.体现了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不仅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同时关注学生对单元的整体学习情况,特别是注意到了对学生在课外的、包括实践活动在内的方方面面的评价;
4.体现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