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把指导学生学习形象地比作幼儿学步:开始时要“扶”,接着要“引”,最后要“放”。把叶老的话用于语文单元教学,就是扶-引-放三元一体的单元教学模式。即根据单元的特点、教学目标、难易程度将一个单元的课文分为重点讲读课文、一般性讲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等三类课文。在三类课文的教学中,分别贯彻扶、引、放的思想,也就是说,对“重点讲读课文”要“扶”,对“一般性讲读课文”要“引”,对“学生自读课文”要“放”,这是“三元”;在一个单元中,沿着扶-引-放的轨迹进行教学,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是“一体”。运用扶-引-放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所谓“扶”,即扶着走,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使学生掌握重点训练项目,巩固并提高一般阅读基本功。怎样“扶”呢?应特别强调讲解和点拨,强调某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的学习,同时兼顾一般性基本功的训练。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师讲的比重较大。在讲读课文中贯彻“扶”的精神,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规劝和范例的作用。
所谓“引”,即拉着走,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像一个富有经验的舵手,既要让学生自由而勇敢地前进,又要保证他们不迷失航向而顺利地到达彼岸。怎样“引”呢?应注意引而不发,这就是说,在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在点子上。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船》时,要求学生分辨哪些地方是实际看见的,哪些地方是作者的联想,就需要教师适当地指点一下,提示学生“实际看见的”和“作者的联想”两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视觉可感的,一个是视觉不可感的。像课文末尾:“这时候水面上渐渐沉寂,我们又看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大建筑物立在前面,残破的桥梁横在水上,岸边的船都停泊着不动。”这是实际看见的。“静寂笼罩着威尼斯。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的联想。作者既写了实际看见的景物,又写了由此而产生的联想,所以威尼斯静静的夜就显得更加优美了。
“引”主要用于一般性讲读课文中。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的自学比重增加了,教师教的比重相应地减少了。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上,表现为“三讲”:画龙点睛,讲在关键处;抓住学生普遍不懂的问题进行点拨,讲在要害处;紧扣知识的内在联系,讲在规律处。在一般性讲读课文中贯彻“引”的精神,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导航和引路的作用。
所谓“放”,即放开行,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运用在一二类课文的教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去独立阅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应侧重学生的自学。“放”,主要用于学生自读课文中。怎样放呢?
教师先根据课后练习题或教学目标提出自学要求,接着让学生通读全篇,然后检查自学效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学生反复通读课文。当然反复通读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教师对阅读的要求一次比一次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次比一次深入。一般来说,一篇课文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至少自学三遍。第一遍,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梗概,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弄懂生字新词,亦即读通课文。第二遍,要求学生逐句逐段认真阅读,侧重理解重点句、段,通过分段,概括段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进而品味课文中的艺术手法。亦即读懂课文。第三遍,要求学生了解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并能基本正确地解答课后思考题,亦即练习和运用。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通过检查,可以发现学生在自学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和缺陷,以便在今后一二类课文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加强训练,以缩小差距和弥补缺陷,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在阅读课文中贯彻“放”的思想,对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起着锻炼和独立运用的作用。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反映在三类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每一类课文都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从一类课文到三类课文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从扶着走到引着行再到放开行的过程,是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运用到逐步转化为阅读能力的过程。例如,有的语文课本把练习概括中心思想作为一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围绕这个训练项目,教师在教学“重点讲读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让学生说说五个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发现他们从不同方面表达了一个总的思想: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就训练了概括中心思想的一种方法-抓住课文的内容,体会所集中表达的思想。到教学“一般性讲读课文”《再见了,亲人》时,教师贯彻“引”的精神让学生从概括中心思想的三个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的,从而对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中心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再到教学“自主阅读课文”《一个苹果》时,教师贯彻“放”的精神,要求学生试着自己来概括中心思想,从而对怎样概括中心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练习和运用。像这样在一个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沿着扶-引-放的轨迹,三环相扣,连成一体,构成了三元一体的教学模式。
通过一个单元中一篇篇课文的反复训练,可以达到有效地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目的,达到“教是为了不复需教”的美好境界(叶圣陶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