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1单元教学的总体设计及构想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是一个诗歌单元。通过钻研课文,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本单元教学目标的重点可确定为:
1.诗歌的节奏(含停顿、重音);
2.诗歌中的押韵及其它音韵美;
3.学会欣赏诗歌(诗歌的立意、感情、表现手法、表达方式、音韵等),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受到美的教育。
事实上,以上三个重点目标归纳起来就一个,那就是目标3,因为目标3包含目标2,目标2包含目标1。但是,目标3太“综合”了,学生不容易一下子掌握,需要分步进行,需要循序渐进,因此有必要安排目标1和目标2两个梯度。
本单元编选了4篇课文。教材中已注明前2篇是“讲读课文”(又叫教读课文),后2篇是“自读课文”(分课内自读课文和课外自读课文两种)。为此,我们把《我爱这土地》和《乡愁》按“讲读课文”来设计,把《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按“课内自读课文”来设计,把《纸船》按“课外自读课文”来设计。按照钱梦龙的“四式”和单元教学法的要求,我们又设计了《单元总结、测评与练习》,用一课时完成。
7.6.2《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讲读课文”教学示例(“用教材教”示例)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节奏及其标注方法,85%的同学能读出本诗的节奏,喜欢朗读;
2.学习诗歌中的象征手法,85%的同学能指出本诗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蕴涵的意义,能体验出诗人的爱国深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
2.教学难点: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点拨法、朗读法、练习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诗歌的节奏及其训练
(一)什么是诗歌的节奏
1.抽一名同学读课本99页的知识短文《诗歌的节奏》;
2.全班齐读《诗歌的节奏》
3.教师分析、讲解《诗歌的节奏》,要点如下:
(1)节奏-以声音的强弱、长短等因素所形成的有规律的变化。
(2)节拍-节奏的单位,又叫音组、音步,是由一系列拍子构成的节奏序列。汉语中,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字组成组成一个个音组,每个音组后边有或长或短的停顿,这就是拍子。音组和停顿有规律地安排,可以产生和谐鲜明的节奏,形成声音的回环。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声音的长短,主要表现在节拍的划分上。节奏是表达诗的内容、抒发诗人情感的重要手段。如: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二)训练诗歌的节奏(含停顿、重音)
首先,让学生划出节拍、重音,然后师生讨论矫正,然后个人读、齐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三)反馈、小结(问学生前2个问题,教师说明问题3)
节奏-以声音的强弱、长短等因素所形成的有规律的变化。声音的强弱,主要表现在重读的安排上(重音);声音的长短,主要表现在节拍的划分上(停顿)。节奏是表达诗的内容、抒发诗人情感的重要手段。
节拍-节奏的单位,又叫音组、音步,是由一系列拍子构成的节奏序列。汉语中,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字组成组成一个个音组,每个音组后边有或长或短的停顿,这就是拍子。音组和停顿有规律地安排,可以产生和谐鲜明的节奏,形成声音的回环。
诗歌的节奏是诗歌音韵美(音乐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调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诗歌音韵美还有押韵、平仄、双声、叠韵等因素。语调,除停顿、重音外,还有句调。
这些,我们以后还要逐步学习。
学生齐读一遍后,合上书背诵全诗。
(四)作业给课后《中国的土地》划上节拍,标记重音,并进行朗读练习。
第二课时:学习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一)什么是象征?
通过某一特定的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
象征能含蓄深刻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本课中的“黎明”,象征抗战的光明前景,即抗战胜利的一天。(因为本诗写于抗战时期)《白杨礼赞》中的“白杨”象征北方农民,白杨的精神就是北方农民所具有的精神。
(二)分小组讨论、思考课文中有哪些象征形象?这些形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些形象?
1.全体学生分组讨论
2.师生交流
(三)反馈、小结
1.做课后“思考与练习一”
2.复习“什么是象征”,为什么要用象征手法
(四)围绕“思考与练习”二、四学习课文的其它内容
(五)作业
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话或写一首诗。
7.6.3《乡愁》教学设计
-“教读课文”教学实例
一、教学目标
1.巩固并检测诗歌的节奏及其标注方法,85%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读出本诗的节奏,喜欢朗读;
2.从节奏、押韵、重叠词和重章叠句等方面欣赏诗歌的音韵美。
3.学会初步的欣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目标2
2.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三、教学方法
问题导学法、练习法、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展示问题
师问:从哪些方面去欣赏诗歌?
学生发言
小结:内容-立意、感情等
形式-手法、方式、音韵(节奏、押韵、重叠词、重章叠句)等
(二)分组讨论(板书以下问题)
问题1:给本诗标注节奏(含停顿、重音),并试着读几遍
问题2:尝试发现本诗的音韵(节奏、押韵、重叠词、重章叠句)美
问题3:本诗采用的手法、方式主要有哪些?
问题4:本诗的立意、感情是什么?是怎样表现的?
(三)点拨问题
问题1:在学生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点拨并矫正。
问题2:音韵美:节奏押韵
重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
重章叠句(四节中句式大致相同)
问题3:本诗采用的手法、方式(叙事抒情、比喻、反复)
问题4:本诗以“乡愁”为线索,表达对大陆同胞的思念之情,表达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
本诗以叙事的形式,通过各个时期情感的变化,表达了对母亲、对妻子、对大陆同胞的思念之情,表达对海峡两岸统一的渴望。(叙事抒情、比喻、重章叠句)
(四)反馈小结
1.师问:怎样欣赏诗歌?(即诗歌的欣赏方法)
2.小结:
形式(手法、方式、节奏、押韵、重叠词、重章叠句等)情内容(立意、感情等)
3.背诵全诗
7.6.4《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教学设计
-课内自读课文教学实例
一、教学目标(师生讨论确定)
1.巩固并检测诗歌的节奏及其标注方法,85%的同学能正确、熟练地读出本诗的节奏,喜欢朗读;
2.体会本诗的立意,能把本诗与《毕业歌》的立意相对比,培养分析立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巩固并检测诗歌的节奏及其标注方2.教学难点:培养立意的分析能力
三、教学方法
练习测试法、重点突破法、集中答疑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定标(约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单元说明”“思考与练习”,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材的编辑意图确定自渎目标。师生讨论后,将目标确定为:
1.巩固并检测诗歌的节奏及其标注方法
2.体会本诗的立意,能把本诗与《毕业歌》的立意相对比,检测对立意的分析能力。
(二)自学(约25分钟)
第一步:采用“练习测试法”巩固并检测诗歌的节奏及其标注方法-全体同学在课文中标出节拍及重音,并自由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步:围绕“思考与练习”中的三个大问题,去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检测(约15分钟)
1.关于目标1的检测
第一步:学生A朗读,师生矫正;
第二步:学生B朗读,师生矫正;
第三步:学生C、D、E各朗读一段,师生矫正
第四步:全班齐读
2.关于目标2的检测
采用“重点突破法”,把本诗与《毕业歌》的立意相对比,检测对立意的分析能力
第一步:本诗的立意
第二步:《毕业歌》的立意
第三步:本诗与《毕业歌》立意的区别
3.采用“集中答疑法”,检查“思考与练习”一、二的学习情况
7.6.5《纸船》教学设想
-“课外自读课文”的教学示例
一、指导思想
“自读”不是“自流”,不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使“自读课文”形同虚设;也不能把自渎与教读混为一谈,等量齐观,一样讲和读,使“自读课文”变成“教读课文”。
博士生导师周庆元先生说:“课外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在课外自找时间,自选学习重点,运用教读课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自求自得,完成课后习题或自写读书笔记,教师指导的任务主要是布置与检查,包括安排自读课题,规定自读时限,提出自读要求,指点自读方法,检测自读效果等。其二,自读课文教学不宜像教读那样采用全班集体讲读法,而应当采用小组或个体阅读指导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具体指点。”周庆元先生的话,是我们开展“课外自渎课文”教学的指南。
用一课时时间检查。
二、教学设想
(一)布置自读任务,并提出自读要求
1.在两天内自找时间在课外学习《纸船》,有条件的可阅读《泰戈尔诗文集》或其中的部分作品;
2.自选学习重点(如诗的节奏、诗的音韵、诗的欣赏、诗的想象等);
3.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并自写读书笔记。
(二)检查自读情况,检测自读效果
1.检查每人所确定的“学习重点”(个别进行);
2.检查课后“思考与练习”(个别进行);
3.检查并交流读书笔记(个别进行与集体进行相结合)。
7.6.6单元总结、测评与练习
-“复读式”教学过程设计
一、对课文篇目的总结、测评
1.对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作者进行简介
2.回忆本单元各篇课文的主要特点和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中的象征手法,《乡愁》中的叙事抒情、重章叠句,《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中的直接抒情,《纸船》中的丰富想象等。
各篇课文的思想感情(见课本96页《单元说明》)
3.检查本单元各篇课文所涉及的生词。
二、阅读李春生的《春望》(101页),对本单元所涉及的重点进行回顾、检测
1.用“/”线给本诗划上节拍,用着重号“.”或短线标上重音;
2.复习音韵方面的知识,欣赏本诗的音韵美;
3.除音韵外,从哪些方面欣赏诗歌?结合本诗请做分析。
内容-立意、感情等
形式-手法、方式、音韵等
三、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乡愁》写一首小诗,写作“要求”请看课本110页。
2.口语交际训练:以“沟通:与家长进行一次对话”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训练,按108-109的“实施步骤”、“要求”进行,一周后分小组检查、交流。
3.书写训练:按111-112页的要求进行行楷字的书写训练,并按照行楷字的书写原则默写本单元的四首诗歌。
##第八章语文课程评价论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