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课程成败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教师的提示,二是学生的参与,一是师生的反馈与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改革能在多大程度上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将评价引向合理的轨道;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最终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语文课程的管理就会落空。
当前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有:
1.评价目的片面。过去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与甄别,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考试,把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2.评价范围狭窄。表现在:从三维目标来看,较为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评价,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从内容方面来看,只看重对阅读和写作的评价,忽视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评价;重视对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评价,忽视对情感、意志、动机、态度、兴趣、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3.评价手段或方式单一。过多地强调以考试分数为标志的量化评价,忽视了定性评价;过多地强调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过多地采用考试、测验的评价手段,忽视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察、个人经历纪录、档案资料分析等评价手段。
4.评价主体局限。过去,参与语文课程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教师,缺乏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的结合。
5.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普遍存在简单化、惟量化等弊端。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改进对语文课程的评价呢?
首先,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评价目的观: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对语文课程从规划到实施的全面诊断、比较、修改、完善,检验和发现语文教与学双边的问题和不足,而不是仅仅为了选拔与甄别。
其次,评价范围要全面。把三维目标统一起来进行评价;把阅读、写作、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五个方面的语文教学范畴同等评价;既重视对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像、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评价,又重视对情感、意志、动机、态度、兴趣、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第三,评价手段或方式要多样化。把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把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既重视考试、测验等评价手段,又重视访谈、观察、文献研究、范例考察、个人经历纪录、档案资料分析等评价手段。要认识到:评价不等于考试,它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考试是评价的一种重要依据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考试是评价的手段,考试是局部,评价是整体。所以,以往那种把考试与测验作为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做法是片面的。语文考试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往往也是制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瓶颈”,因为考试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性。
第四,把教师的评价与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这种评价的实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现代教育观。
第五,在评价的实施中,坚持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鼓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对评价的功能要有正确的认识:评价不仅是对课程实施结果的考察,而且还有对课程进行诊断、比较、修改、完善等多项功能;把复杂的语文课程和语文教育现象简单化为数字,不仅会丢失许多重要信息,如对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评价,对价值观的评价等,而且还会歪曲许多教育信息,更何况语文学习的内容本身,就有许多是无法量化的,如学生口语交际水平的提高,在短时间内是很难用数字量化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