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9.3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

书名:我的语文教育观与实践探索  作者:段全林  本章字数:4834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8:21

斯托洛维奇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语文教学作为艺术,当然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审美活动。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美学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总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直观性美学因素看,有教师的仪态美,板书的形式美,教学的环境美等。

教师内在的美,可以由某种外部感性形象表现出来,这就是教师的仪态美。仪态美又可以分为静态美和动态美两种。静态美是指教师的衣着服装,应该式样得体,色调适中,整洁大方;要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特征,足以为学生的风范。动态美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举止、姿态、表情等所表现出来的美。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教师的动作美常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安定感,这来自于站立和运动时对重心和倾斜度恰当的控制。教师的动态若具有安定感,就能传达出正直、坦然的信息,使学生感到可信赖,可依靠。二是力度适宜,教师的首饰、运动的姿态若从容舒缓,快慢适中,力量大小适当,就会产生一种可视性的美。另外,教师的表情要注意不要夸张或呆板,应庄重而亲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能传达出丰富的审美信息,教师的“眼语”要注意可理解性和可沟通性,用真情与学生交流,其审美效果不亚于语言。静态美与动态美的结合,就构成了教师的仪态美,这是一种特殊的风度美,其审美感染力是直接而持久的。它具有双重意义,既以美的形象给人以美的示范,又有助于教学效果。

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以空间编码符号的形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板书可以通过空间布局,线条组合,色彩变化等,从视觉渠道传递出审美情趣。优秀语文教师的板书常常具有文字美、结构美、线条美、色彩美等因素,形成一幅幅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图案。

语文教学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即它是在教学环境(如教室、校园、师生人际关系等)中进行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的物质载体,使教学审美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优美的教学环境能产生积极的审美效应,使活动在其间的教学主体受到陶冶、净化,长期地获得审美体验。具体说来,教学环境的审美效应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导向功能。优美的教学环境,通过优美的景观设计和教学用具的布置,可以鲜明地表现该学校的传统和风格,以及教学的目的,从而潜移默化地持续引导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而努力向上。优美的教学环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情趣,所塑造出来的审美氛围,对师生精神世界也起一种审美升华作用。其二是约束功能。优美的环境,自然对不文明、不健康的行为产生约束作用,活动于其间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改变自己不美的行为。

教学环境的美化,要遵循以下原则,才能达到教学的审美要求。

其一是功能性原则,即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一定要符合其使用目的,不管是建筑物、道路、绿化带,甚至教室内的桌椅、采光、色彩都应按照教学目的来设计,使人一进入这个环境,就能意识到这是教学环境。只有具有鲜明教学个性的环境,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是形式美原则。教学环境在满足功能性要求的同时,还应讲究形式美。例如教室空间的分割,应尽量遵守“黄金分割率”。而教室设备的布局,应既有由整齐所造成的“秩序感”,又具有由变化造成的运动感。色彩也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变化,要符合多样统一律,围绕基调形成旋律,而且要与周围的色彩反差不太大,安静而明朗。其三是实践性原则。教学环境的美除了来自设计者和建造者外,还应该给使用者-师生留下足够的再创造空间,让教学主体主动去美化环境,这是一种有重要意义的审美实践活动。

(2)从表述型美学因素看,有教师的语言美,教学活动的节奏美等。

语文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和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种职业性语言,它具有口语性,又不同于日常用语;强调规范性,又不同于书面语言;富有专业意味,又要与普通语言结合。它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科学性是指它既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即具有专业科学性,又符合语言规范,还具有语言学的科学性。又因为目的是教育,因而还需有大量的指导性语言(即教育性)。它又是讲演性与对话性的统一:不仅是讲述和讲解,还要沟通教学的对象-学生。另外,它还是丰富性和简约性的统一。

语文教师的语言美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表述的准确、恰当和生动。教学语言所传递的语义信息必须准确,具有科学品格和清晰美,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获得求知的快感。恰当,是指对语言难易“度”的把握,和对一定时间内所包含的内容的“量”的把握。教师的语言还应是生动活泼、优美典雅的,而且不乏机智和幽默,既形神飞动,又耐人寻味,努力做到使每一个词,都闪烁着智慧和灵感的光彩。

其二是语音的美。它是由教师的音高、音量、音速、音色等诸因素结合所产生的美,一种犹如音乐一样的听觉美。教学语言的音高、音量应控制在一定的音域内。过,则成为噪音;不及,则影响教学。节奏应跌宕起伏、抑扬顿挫、有韵律美。音速应与讲授的内容相配合,做到快慢有度,音色应力求柔美。

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劳动,它的节奏,构成了教学美的重要因素。教学活动中的节奏是将教学方法、教师、教材等因素和谐组织起来,产生一种秩序、一种规范,并将这种秩序和规范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运动节奏相吻合,成为一种美的流动,产生强烈的节奏美感。详细内容请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节奏》。

(3)从氛围型美学因素看,有课堂双边情感交流的和谐美,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意态美等。

教学氛围是由教学过程中的情景反映出来的心理氛围,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带有整体弥散性的心理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常常是既和谐又活泼,既紧张又有序,既庄严又亲切,既有播种的繁忙,又有收获的喜悦,既有竞争向上的意识,又有漫步知识田园的情调。这种氛围是富有审美意味的。在这种氛围中,活动主体有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够形成带有审美愉悦的良好的心境和情绪;反过来,这种情绪和心境向外扩散,相互感染,使审美氛围更浓。在这种氛围中,活动主体常有神圣感、庄严感,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之中。这种氛围既是一种压力场-教学主体被教学的“共振圈”所约束,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使个体趋向于与主体一致的活动,又是一种引力场-教学主体主动地自觉地进入传授和接受知识的活动中。

教学氛围美具体体现为:其一,课堂内双边情感交流的和谐美。

师与生,教与学之间,不仅仅有知识信息的流动,而且伴随着人格、情操、情绪的交流,形成一种情绪共振的和谐美。其二,在这种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心理能力能协调作用,认识功能和情感功能相互激发。教师的思维高度活跃,在他的创造性教学的引导下,学生为教师的行为所激励,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伴随着主动探索所带来的快乐。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三者既同时活跃又和谐统一。学习不再是一种从属于外部压力的苦事,而是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劳动。从而,课堂上呈现出一种思维活跃、兴趣盎然的意态美。

要创造出这种富有美感的教学氛围,首先是教师无论编排教学内容,还是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都能达到艺术境界。其次是师生能互敬互爱,有情感共鸣的基础,进入教学活动后,在心灵“默契”的状态下,产生精神共振。

(4)从语文教材本身的内容看,总是包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因素。这里有一篇论文《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全文如下:

自然美社会美人格美

-再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十年前,我曾读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脍炙人口的诗作《山居秋暝》,感到这首诗赏心悦目,在艺术方面,具有多种美感。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匠心独运的结构美,以动衬静的手法美,流畅自然的音乐美等。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拜读它时,感到这首诗耐人寻味,在诗意方面蕴含着多种美感: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美,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在颔联、颈联中,诗人选取了初秋雨后终南山中有代表性的一系列景物:明月、青松、清泉、翠竹、浣女、青莲、渔舟,这些景物有天上的(如明月),地下的(如青松,翠竹等);有动态的(如浣女、渔舟),静态的(如青松);有喧闹的(如浣女),安谧的(如青松)。作者把景物和谐、完美地配置在一幅画面上,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和理想中的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如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迷人的山水画卷: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图画啊!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中,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世外桃源式的动人的生活图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好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一方面这首诗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另一方面,在对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等一系列优美景物的描绘中,寄寓着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诗人、作家、画家用月、松、竹、莲等自然景物来比兴寄托、抒情言志的传统,有的还以描写(绘)某一景物而著称。

如郑板桥以画竹而著称,周敦颐以写莲而闻名。这些景物在他们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且形神兼备,又和他们的性格、品质密切相关,因而成了他们人格的化身。不少带有松、竹、莲等景物的书画作品还常常出现在寻常人家的客厅、书房里,成了主人人格的象征物或主人追求的一种人格美。王维继承了民族文化的这一传统,在《山居秋暝》中通过月、松、泉、竹、莲等自然景物表现自己心志高洁的人格。

在“明月松间照”中,诗人选取明月、青松来暗指自己的心高志洁:青松,在秋冬时节万物凋碧时,却依然青翠挺拔,焕发出勃勃生机,它象征着诗人的超凡脱俗: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官职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的变化反复,官场的黑暗污浊,他看到了仕途的艰险,因此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在辋川别墅过半官半隐的生活。在终南山那貌似“空山”之中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世外桃源后,便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一般人愿意作官,且官做得越大越好,王维却放着高官不愿意去做,由半官半隐进而完全归隐;一般人觉得官场生活比隐居生活好,王维却认为“山中”比“朝中”好。由此可见,王维确实有心高志洁,超凡脱俗的一面,他把这一人格特征寄托在明月、青松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曲折地反映了出来。

在“清泉石上流”中,诗人的人格在“清泉”这一景物中也有寄托。

王维在《济上四贤咏》中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他曾对自己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由此可见,清泉不仅仅是作者所描绘的终南山的自然美景,更是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的写照!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翠竹、青莲也暗含诗人的人格特征:翠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象征诗人高风亮节的人格美;青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象征诗人峻洁高雅的人格。

明月、青松、清泉、翠竹、青莲,五种自然景物有着共同的特征:洁身自好,清高脱俗。这些景物所具有的共同品质与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宁静纯朴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完全一致,因而蕴含着诗人洁身自好、清高脱俗的人格美。

总之,在《山居秋暝》中,诗人选取了终南山初秋雨后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描绘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纯洁美好的社会生活美,寄寓了诗人心志高洁的人格美。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