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语文教材中编选了70%以上的文学课文,这些课文中的诗、词、精美的散文和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都是实施美的教育的典范“例子”,都可用“美育三环节”导读模式进行教学。“美育三环节”指的是初读感知美-精读鉴赏美-深读创造美。本模式以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为宗旨,目的是冲破“以讲析为主线”的陈旧教学模式,构建以导读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的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机制。
一、本模式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在阅读课教学中,传统的模式是以讲析为主线。这种模式把着眼点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以烦琐的内容分析为特征。课堂上教师以讲为主,穿插提问,学生以听为主,间或回答问题。教师把问题提完、讲完了,学生也就把课文学完了,结果学生连课文都没有读正确,读流利,更谈不上读出感情了;有的教师对修辞、章法讲得过多,而对学生语感的培养重视得不够,对学生必须掌握的字词的读、写、用也重视得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严重窒息了语文课的生机与活力,忽视了语文课的人文性和情感性,语文课的美育功能没有凸现出来,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针对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我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并探索了“美育三环节”导读模式。
古人总结出的“书读百遍,而义自见”的读书经验,启示我们:对于任何一篇文章,要知晓其意义,理解其感情,领悟其美感,多读是至关重要的。读得多了,读得熟了,不待讲析,自晓其义,自明其妙。古人的读书经验对提出本模式以有益的启示。
“读”要动用眼、脑、口、手等器官,所以读是眼、脑、口、手共同作用于读物的现象。课文本身是审美客体,以导读为主线,可以审视美(动用眼)、思维美(动用脑)、再现美(动用口)、创造美(动用手);可使学生在眼、脑、口、手的并用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并在读中积累大量的词汇和材料;可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多项训练也得以落实。这是提出本模式的生理学基础。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基本因素由两大系统构成,一是认识系统,行为上表现为智力操作系统;二是情意系统,行为上表现为动力系统。在学习过程中二者互为影响,互相促进。“美育三环节”导读模式,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心理状态,形成书声琅琅而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因而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力系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在“读”中的“导”,又可激发学生的智力操作系统,使学生的多项智力,特别是言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这是提出本模式的心理学基础。
二、操作程序
在指导学生学习某篇课文时,分三个环节来教学,即初读感知美、精读鉴赏美、深读创造美。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形成分层递进的训练格局。
初读感知美通过读,使学生感知课文,把课文读正确,做到吐字清晰,发音正确,做到不错读(不读错音)、不添读,不漏读,不回读,不破读,并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及线索,从整体感知课文。其教学流程一般为:(师)读-纠-(生)读-导-(生)读。
精读鉴赏美在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鉴赏课文,把课文或重点段落读懂,读流畅,做到:理解课文的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在读中反复揣摩课文的蕴意,咀嚼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其教学流程一般为:问-读-议-导-读。
深读创造美在鉴赏的基础上,使学生品味课文,把课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皆佳,把课文内在的情感和重要的标点符号的韵味读出来,把对课文从内容到形式的美感说出来、写出来或演出来,进而创造出美。其教学流程一般为:读(或演)-导-说(或写)-读。
以上三个环节,是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以导读为主线,以审美为核心,可看作是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三步曲,它以美始,以美终,缘于美又归于美。
三、教学策略
设立课堂教学的纲性指标初读、精读、深读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分别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分别做到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每节课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净时间总量不少于20分钟;学生在阅读中要有边读边批注的环节;课内要有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学生发言的人数不少于三分之一(50人的班额)。
合理选择阅读方式从阅读的主体(即学生)来看,朗读适合学生集体进行,有利于相互监督,相互感染,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默读则适合于个别进行,有利于激发思维,体悟课文的蕴意和美感。从阅读的客体(即课文)来看,诗歌、散文、记叙文宜朗读,说明文、议论文宜默读;课文长的宜用默读中的跳读、扫读,课文短的宜用表演式读或分角色式读;凡表现壮美与优美的段落适宜朗读,而表现含蓄美、朴实美的篇章,则适合采用默读的方式。
以读代讲,以讲助读以导读为主线,固然要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读上,但并不是不要讲,关键是如何讲。不应是逐句逐段地耕作式串讲,应是一种在导读中的讲,是关键处的点拨,重点处的强调。讲的目的不是为了取代学生的读,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去读书。有些问题,在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可以让学生多读读课文,自己去寻找;学生读不好的地方,教师要通过句式对比、感情分析、创设情境、调动想象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和蕴涵的美感,并确定轻重音和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对于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可通过范读把自己的分析理解和感情处理潜移默化地传导给学生,把学生引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对于文中远离学生实际,难以自悟自得,但又与课文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知识,如诗词赋中的基础知识和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等,老师非讲不可的,就要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以读带练,以美育带德育、智育本模式强调把“导读”看作一条纽带,强调读书训练和审美训练,但不排斥其它项目的语言文字训练,而是以读带练,在读中有机穿插诸如字、词、句、篇等各项语言训练;在读中、读后,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体会,写评论,进行说、写的训练。本模式,强调以审美训练为核心,强调发挥语文课的美育功能,但并不是排斥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而是在导读中有机地融入德育内容,融入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的训练,形成以审美为核心的德、智、美多元化和一体化的训练格局。
##第十章语文教师论及其“说课”的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