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他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教学研究形式,是集体备课的一种形式。说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时间安排、说“板书设计”等。要求用普通话去说,说得有条理、有重点、有声有色,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想。通过“说课”,达到同事间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探讨,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说课”比赛与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区别是什么?
河南省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内容或项目包括:
说、演、做、写等四个方面。
“说”指说课。从初中语文课文中任选一篇去说。说的内容依次是:说教材、说目标、说教程、说教法和学法、说“板书设计”。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求用普通话去说,说得有条理、有重点、有声有色,能体现出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思想。
“演”指才艺表演。吹、拉、弹、唱、跳等选择其一。时间不超过5分钟。要求自备磁带、录像带等器材。所演内容与说课内容最好一致,是对所说内容的诠释,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做”指制作课件。把所说的主要内容制成课件,依照课件去说。
制作的课件对“说”而言具有辅助性,但它是比赛项目之一,具有必要性。
“写”,指对设计的板书的书写。
因此,“说课”比赛与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技能竞赛的区别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教学技能竞赛包含了“说课”,“说课”只是教学技能竞赛中所包含的一项内容。因为如果不是比赛,“说课”
可不用制作课件,也大可不必进行才艺表演,也不一定非要写出板书。
三、怎样“说课”
“说课”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说好课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手段。从2003年以来,我每年都指导我校中文系的学生“说课”,且带领学生参加了河南省两届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含说课)竞赛。在指导学生进行“说课”训练和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我想谈一谈怎样进行“说课”训练。
教学理念要先进。“说课”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对特定课题教学设计的解说。因此,教学理念新颖与否,直接决定了说课质量的高低,甚至成败。回顾历史,教学理念经历了知识本位阶段、能力本位阶段、发展到今天的人格本位阶段。人格本位,就是要求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既注重学科知识、人文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情感、态度、习惯、意志、性格等,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除了这一理念外,各学科甚至各部分教学内容都有崭新的教育理念,如有人总结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理念是四个具体“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学设计要新颖。在设计教学时,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坚持培养学生“学习力”的原则。所谓“学习力”是指学习动力(动机、兴趣)、学习毅力(意志品质)、学习能力三个因素。要设计探索式、发现式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愿学、能学、会学。坚持过程教学的原则。不少教师和“准教师”在说课时仍然注重对知识结果的传授。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坚持过程教学,让学生在过程教学中体会到创造、创新的乐趣,学会研究思考的方法。一旦创造、创新的种子在学生心里萌发,经老师精心浇灌,必然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对于重点内容,要铺张扬厉,详细解说;对难点内容,要说明解决的办法或技巧。
要有独到之处。既然“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他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教学研究形式,那么教师或“准教师”(尚未毕业的师范生)应该是对某课题(或课文)有了自己的独到想法并产生了新颖的教学设计后,要给大家的“眼前一亮”,或者是把自己准备搞的改革、实验,而自己又不知道是否能成功,需要和大家进行交流、研讨,求得大家帮助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应该有自己认为的一二个或多个亮点。否则,把你有、我有、大家都有的教学设计或教法、学法,拿来给大家说,不具有“教学研究”的特点,岂不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各个环节要浑然一体。具体来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教学程序(或教学步骤)中要一一有体现或落实,严禁“贴标签”
式的说课。比如,在说“教学目标”时,你设计了三个,那么,在教学程序中这三个目标不仅要通过一个个环节去具体落实,还要通过学生的反馈或布置的课内外作业看这些目标是否完成了,完成得怎样。
要知道,学生的参与、反馈是决定教学成败的最重要的两个要素。事实上,关于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或基本环节本身就应该是浑然一体的。美国著名学者马杰曾指出:教学设计依次有三个基本问题组成:
一是我要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确定;二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等;三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贴标签”式的说课是要不得的。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明确,尽量作到“作业化”。过去在说课或参加说课比赛时,人们常犯的错误是目标确定得笼统、模糊,不便于检测。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在论述教学目标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要加强基本功训练。有人说教学是一种艺术,说课是对这种艺术的彩排。这就是说,说课也要讲究艺术性,要有一种美感,一种流动的美感。为此,说课者要加强平时的基本功训练,着力提高教学素养。首先,在语言方面,要流畅、自然。说课重在“说”,要用普通话去说,不要背稿,更不要“念稿”;要作到准确流畅,不能欲言又止,吞吞吐吐,更不能重复罗嗦;要注意语调和语气,语调过平,语速过快或过慢,语气不适宜、不受人喜欢等,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效果。其次,在思维方面,要有逻辑性,不能东拉西扯;要有理有据,说明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等确定的依据,说清楚为什么这样设计,而不那样设计;在思维上还要注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某些重要的教学内容要体现出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第三,在方法的运用上,要灵活地运用或套用某名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体现出独创性。第四,在气度上,要放大胆子,放开音量,放开手脚,不要低声细语,不要蹑手蹑脚,需要写板书字时既要写得好看,又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在气度上,还体现在肢体语言(又叫态势语)的运用上,使每一个表情、手势都自然、得体、亲切,以受到良好效果:达到利用肢体语言来修饰说课内容,利用肢体语言和听众交流的目的。
附:
1.《观沧海》说课稿
2.说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附1《观沧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曹操的《观沧海》,我想就我所设计的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板书等方面和大家交流一下,敬请诸位同行不吝赐教。
(一)说教学目标
在研读教材和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85%的学生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所有学生能分辨诗中的“景”和“情”,85%的学生能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生能感受诗中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在审美教育中树立远大理想。
为什么要确立以上三个目标,而不确立其它目标呢?其理由如下:
它们较全面地体现了新课程所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大家可看出,上述三个目标在“三维目标”中既各有侧重,又有相融的一面。目标1侧重的是技能目标,目标2侧重的是知识目标,目标3侧重的是情感目标,也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围绕着重音、停顿、句调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如何朗读;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景”,进而体会景物中蕴涵的“情”。所有这些体现了“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上三个目标,抓住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点。本诗被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有《古代诗歌五首》(事实上有两首词),这五首诗词有一个共同特点,都采用了写景抒情的方法,且《观沧海》排在第一篇,遵照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的思想,有必要通过本诗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借景抒情的手法,然后把这一技能迁移到其它四首诗词的阅读中,更好地理解其它四首诗词。因此我确立了教学目标2;我为什么要确立教学目标1呢?一是任何诗歌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诵读,以读感知,以读品味,是其基本原则;以读带讲,读中点拨是其基本方法。二是课本第67页的教学提示中有一句话-“朗读必须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因此我认为课本的编者是在告诉我们,在本诗的教学中,必须训练学生的朗读技能和朗读能力。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把生字词的学习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呢?因为要作到“读正确、读流利”,就包括了扫清生字词障碍,领会“碣、竦、澹、峙”等实词和“以、之、哉”等虚词的意义在里边了。我为什么要确立目标3呢?大家知道,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之一。巢宗祺在解释人文性时说:“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事实上,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乃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其中课文是载体,审美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认为《观沧海》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思想教育的典范作品。为什么这样说呢?《观沧海》是曹操在消灭了吕布、袁术以及袁绍主力后,于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北伐乌桓,追歼袁绍残部,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在登临碣石山时所看到的波涛汹涌的大海图景,又利用诗歌的重要特点-想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美景,抒发了诗人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雄心壮志。当然,曹操要实现这一壮志,当时要做的事还很多,比如刘表还未消灭,但我们知道,后来的曹操不仅统一了北方,还雄心勃勃地想征服江东乃至全国,赤壁之战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通过本诗的教学,一方面可让学生感受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像曹操一样,胸有大志,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说重点、难点
我把本诗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借景抒情或写景抒情的写法,即教学目标2;教学难点确定为景物描写中如何蕴涵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理想,即教学目标3。原因有二:
从课本的编选意图与课文的特点来看,人教社新课程语文教材的编写都有两大系统、三大板块。两大系统为阅读系统和综合性学习系统,三大板块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本诗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系统”中的一篇,为“人与自然”板块,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自然中,体会大自然的雄浑壮观,体验自然景物中所蕴涵的作者的雄心壮志。本套教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专题组元”,本单元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等反映四季景物的课文,为“四季”专题。《观沧海》显然描绘的是秋景,但难就难在秋景中如何寄托着“情”,这需要指导学生体会“诗言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文学主张,体会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这一本质特点。
从学生的认知情况来看,学本诗时,学生刚升入初中,以前并没有深入学过借景抒情的写法,很难体会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寄寓的“志”:大海吞吐日月星辰,象征曹操所具有的消灭北方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豪迈气概和雄心壮志。
(三)说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1.我打算采用点拨法进行教学,对本诗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2.我打算让学生运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三种学习方式来学习本诗。其原因有二:一是这三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二是从本诗的特点和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来看,比较适宜于同时采用这三种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步骤
本诗用一节课时间来学习。
第一步,开展自主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1(约10分钟)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指名两位学生来朗读,注意节奏、语调、情感。读完后请其他同学来指出读错的字词,教师着重从语调、感情方面进行指导。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全班齐读,讲究抑扬顿挫,然后请两位同学来说说诗中画面及诗人的感情。
第二步,开展合作式学习,完成教学目标2(约20分钟)
1.把学生按4人一组来分,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点拨:“观”是全篇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所想。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水、山、树、草、风、波等景物。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万物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显示了什么?
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写的全是虚景,即诗人的想象,主要描写了太阳、月亮、星辰、银河等景物,它们都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入海里,其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显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显示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境界。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点拨: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的壮丽河山。祖国壮丽的河山,更激起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统一北方,进而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2.小结,朗读、背诵
(1)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作,通过登山观海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第三步,开展研究性学习,完成教学目标3(约15分钟)
1.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吗?结合曹操的生平,谈谈你受到的启发和教育
点拨: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相比,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主要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曹操胸有大志,终成一代枭雄。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树立远大理想,将来报效祖国。
2.问: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一句是直接写情的诗句,而是情寓于景中。请在课外找出二、三首类似的古诗或诗句,按如下要求加以学习。
(1)读一读读读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些都是既写景又抒情的诗句。
(2)说一说说说这些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什么感情。
(3)比一比把这些诗和《观沧海》比较一下,看看其中有无虚景。
(4)背一背背诵这几首诗。
(五)说板书设计
附2说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质疑问难法
古人陆九渊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意思是说,在读书时,能提出疑问是大有好处的,有一份疑问,就会有一分长进。我们在读书时,应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边读边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何质疑问难呢?
1.从音形义方面质疑
2.从分段归纳段意上质疑
3.从文章题目中发问
4.从课文的矛盾处质疑
5.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问
6.针对课文中的难点质疑
7.抓住标点符号质疑
8.抓住文章的写作特点质疑
9.从比较优劣处质疑
10.从探求原因处质疑
(二)分层教学法
1.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
第一,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学,教也要有差异。
第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建立一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这就是递进的机制。
第三,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关系的建立和协调,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发展所长,互相弥补,互相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气氛,从而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目的。
2.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堂提问分层、课堂练习分层、课外作业分层、检测分层。
(三)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的思想源远流长,在杜威那儿可以找到根据。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景-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这五步教学过程体现了问题解决模式的基本思想。
苏联学者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教学是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话设计和认识性作业。
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发展起来了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意志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布朗斯福特与斯特恩开发的五步问题解决模式包括:问题识别-问题表征-策略选择-策略应用-结果评价。
有论者认为,问题解决法的关键在于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基本程序如下:
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分析问题,收集信息-寻找方法,设计解决-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应用新知识,产生迁移。
也有论者提出问题教学的实施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自我感悟,发现问题;梳理问题,突出重点;师生互动,尝试解答;及时总结,引发深思。
(四)“导学型”教学模式
导学型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主体意识及相关的主体能力、主体精神为目标,发展学生的自学习惯、专注的学习品质、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
导学型教学的环节有:导入、导读、导议、导结、导练五个环节:
导入激趣-教师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导入,要求做到内容新颖、呈现形式多样,并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导读激情-教师创设积极的阅读环境,指导学生进行自学阅读,并及时进行反馈评价。
导议激疑-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去质疑、思考和探究。
导结激活-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总结课的形式,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导练激励-教师指导学生适时给以反馈评价,激励学生。
##第十一章语文教师的科研方法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