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课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的尝试
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三种学习方式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试图用这三种学习方式打破长期以来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的过多运用甚至“独霸教坛”的尴尬局面。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讲,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不仅教给他们这三种学习方式“是什么”,更要教给他们“怎么做”,并让他们亲自尝试,这样,他们才可能在中小学的教学中用得好、用得活。笔者曾多次指导学生运用这三种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限于篇幅,这里,以笔者所任教的“现代汉语”课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的。
一、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内容
在“现代汉语”课上,当同学们学到第五章第三节-“虚词”的时候,我发现《现代汉语》教材从第41页到第66页零零星星地介绍了虚词“的”的一些用法:有时候用作助词,有时候用作语气词。用作结构助词的时候,可作定语的标志,也可构成“的”字短语;可以用作表示时间的特殊助词,也可构成比况助词“似的”。面对“的”如此复杂的用法,不少同学学起来比较吃力,用起来容易混淆甚至出现错误,有必要对它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探讨,有必要总结出使用它的规律。那么,采用什么方式或方法,才能实现巴班斯基所提出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好一些呢?我在备课时进行了如下的思考:通过传统的讲授法灌输给学生,固然可以,但耗时多,效果也不好;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固然也可以,但因为容多,学生很可能自学的深度不够,规律也很可能总结得不到位,有些甚至总结不出来。想来想去,我觉得虚词“的”的多种用法这一内容很适合学生运用合作性学习这一方式来进行。那么,在学生课内、课外开展合作性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做些什么呢?自己是不是就成了“旁观者”、“局外人”呢?我想到了郑金洲先生的一句话:发挥教师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就这样,我在本节课的教案中,在“教学方法”一栏里填写了“组织并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一行字。
二、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方法,分解学习内容
针对学生在课后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现代汉语》教材上的介绍,我启发大家采用比较法来学习、来研究,这样容易把学习或研究引向深入。我还启发大家将复杂的学习内容-“虚词‘的’的多种用法”,分解成几个较小的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分工合作。经过讨论,大家确定了如下几个具体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叫学习目标):
目标1-结构助词“的”与“地”、“得”用法的比较;
目标2-“的”字短语以及“的”字短语中的“动词+的”与中补短语中的“动词+得”的比较;
目标3-语气词“的”的用法及其与“的”字短语的比较;
目标4-表示时间的特殊助词“的”与另一表示时间的特殊助词“来着”语法意义的比较。
三、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开展学习
确定了上述4个学习目标后,为节省同学们的时间,也为了使同学们在较短时间内把学习内容-“虚词‘的’的多种用法”的探究引向深入,我要求学生分组并且在组内分工来展开学习和研究。比如A组有4名同学,分别是张三、李四、王五、麻六,建议他们在全面了解总的学习内容的前提下,这样分工:张三重点钻研目标1,李四重点钻研目标2,王五重点钻研目标3,麻六重点钻研目标4。
我还建议他们选出组长,定出纪录员。组长负责制定学习方案,监控大家的学习进展,负责召集大家在课下的讨论、交流;纪录员负责汇总、整理大家日后的学习成果。组内每名同学力求在规定的一周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然后抽出一个晚自习,大家汇总、交流、补充、完善。
四、针对难点,做出示范
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难点,我以目标1“结构助词‘的’与‘地’、‘得’用法的比较”为例,给他们作了示范:
作结构助词用时,“的”与“地”、“得”一样,都读“de”,如“精美的书”“前进的步伐”、“他的衣服”。那么,在使用时,怎样区分“的、地、得”呢?
请看以下几个句子:
伟大的祖国。
他高兴地说。
他讲得很好。
“的”用在名词“祖国”的前面,“地”用在动词“说”的前面,“得”用在动词“说”的后面。由此,可得出结论:名词前用“的”,动词前用“地”,动词后用“得”。
“的、地、得”分别是定语、状语、补语的标志。它们有分清结构性质,避免定语、状语、补语混淆的作用。请看以下几个句子:
1.我的战友飞快地冲了上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2.三五成群的鸭子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游得好自在。
3.她问得这样天真,把大人都逗乐了。
由此可看出,在一句话中,如三者都出现,“的”、“地”、“得”使用规律可表示如下:
(……状语)的+名词‖【……补语】地+动词+得〈……补语〉
另外,要根据及物动词中的谓宾动词的特性去区分“的”与“地”的用法。谓宾动词中的真谓宾动词能带状中、动宾等动词短语作宾语,但不能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作宾语。例如“值得认真地学习”不能换成“值得认真的学习”;“准备积极地参加”不能换成“准备积极的参加”。谓宾动词中的准谓宾动词可以带以谓词为中心的定中短语作宾语,而不能带动宾、状中等短语作宾语,例如“致以亲切的问候”不能是“致以亲切地问候”;“进行认真的调查”不能是“进行认真地调查”。
通过这样的示范,同学们明白了要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展开学习,才能探讨出语言规律的道理;也明白了只有运用比较法,才能把研究引向深入的道理。
五、抽出时间,监控学生课下的学习进展
同学们在课下学习了三天后,我抽出一定的时间对部分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有的组的同学已搞出了初步的成果。如孟小蕊同学以《“的”字短语以及“的”字短语中的“动词+的”与中补短语中的“动词+得”的比较》为学习目标,搞出了如下的成果:
“的”附着在实词和短语后面组成“的”字短语。如开车的、打球的。“的”字短语指称人或事物,属于名词性短语,能做主语、宾语,有时可作介词短语。如:在“那本书是我的”一句中,“我的”作全句的宾语。在“大的要照顾小的”一句中,“大的”做主语,“小的”作宾语。在“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一句中“说的”做主语,“唱的”作“比”的宾语,并和“比”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多数“的”字短语后面其实省略了相应的名词,如开车的(人)、打球的(运动员)、我的(书)。
“的”字短语中的“的”,是结构助词。“的”字短语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动词+的”与“动词+得”(中补短语)有明显的不同。如:
例1.大家少不了吃的。
例2.红军打得敌人落花流水。
“吃的”是“的”字短语。“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是中补短语,“得”是补语的标志。应当说,孟小蕊同学的学习,是比较扎实的。但我发现她没有总结出规律,学习的深度也不够。我启发她总结出了如下的规律:
因为“的”字短语后面往往省略了相应的名词,所以“的”字短语与“动词+得”构成的中补短语二者的区别,可表示如下:“的”与“得”作虚词的时候,读音相同,口语中听起来一样,可以通用,如“吃的好”,“吃得好”;“他讲得很好”,“他讲的很好”。但在书面表达的时候,有时候不能通用,用哪个“de”,要看句子的结构性质,要看强调的是什么:用“的”,为“的”字短语,强调的是人或事物,而不是动作;用“得”,为中补短语,强调的是动作,而不是人或事物。因为“的”字短语后面其实省略了相应的指称人或事物的名词。
我通过课下的跟踪调研,再加上各组组长的信息反馈,给学生以不断的调节、监控、指导,保证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和学习的顺利推进。
六、督促检查,让各组进行组内交流
又过了两天,我督促各小组组长召集大家进行组内交流、讨论,纪录员负责汇总大家一周来的学习成果,有条件的还要将汇总的结果输入到电脑中,做成课件。
据了解,我所任教的这个班共分了10个小组,其中9个小组搞得很好。各组有不少同学还写出了短篇小论文,这里把张景宵同学以目标3为学习内容所写的小论文摘录如下:
语气词“的”的用法及其与“的”字短语用法的比较。
“的”,用在句尾,有时表示陈述语气,表示肯定、确认,是语气词,如“那样说是可以的”,“他今天会回来的”。
语气词可以两三个连着用。连用是有层次的,最后一个语气词是全句的重点。如:“我不是说一会儿就来陪您的吗?”在这一句子中,有两层语气,“的”表示肯定语气,是第一层,“吗”表示疑问语气,是第二层。“吗”是全句的重点语气。
“的”字短语和语气词“的”都可以用在句尾。那么“的”字短语中的结构助词“的”,与语气词“的”怎样区分呢?那要看“的”后面能不能添加上相应的名词。“的”字短语中的“的”,作为结构助词,后面可加上名词,说明其类别,如卖菜的(人),吃的(东西)。语气词后面不能加名词,如:我想他会来的。
七、提供时间和平台,让各小组进行班内交流、讨论
我安排了两节课时间,在一个多媒体教室让每组派一个代表向老师和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本组的学习成果。老师或其他组的同学发现问题后,可以随时询问发言人,可以向发言人提出质疑,也可以随时补充。比如,有一个组的代表在讲“目标4”的时候,讲了“表示时间的特殊助词‘的’与另一表示时间的特殊助词‘来着’语法意义的区别:
表示时间的特殊助词“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一般用在句中,如“我六点钟到的郑州”。“来着”一般表示不久前发生的事情,用在句末,如“昨天上午你干什么来着?”
看到这位同学的答案不全面,另一组的同学吴小刚补充说:“的”与“来着”的另一区别在于:是否肯定动作行为本身。“的”,不肯定动作行为本身,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如“老王发的言,我没发言”一句中,强调的是动作的施事者“老王”。
“我六点钟到的郑州”,强调的是时间“六点钟”。“来着”偏重于肯定动作行为本身,如“我说什么来着?”,肯定“说什么”这动作。
在整整两节课时间内,像如此的补充不下10次。除此之外,同学们之间的质疑、询问也不下10次。看到同学们经过认真钻研、合作学习后所显出的思维的空前活跃,表达的空前流利和有理有据,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的确,笔者在课堂内外通过组织并指导同学们开展合作性学习,不仅使大家把“虚词‘的’的多种用法”这一内容学得全面而深入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提升了他们碰到复杂问题后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高师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目前,研究性学习已悄悄进入中学课堂,并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学生所欢迎。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如何在各门必修课、选修课中,广泛探索并实践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意义。笔者在“现代汉语”课堂上,曾结合教材内容作过多次尝试,确认对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张扬他们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深化他们对教材的学习,都具有明显的成效。现根据自己的探索经历,以课程“现代汉语”第六章的内容-修辞为目标,以课题“毛泽东诗词中的修辞美”为例,谈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步骤和效果、体会。
一、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做法、步骤
(一)确立课题与教学目标
黄伯荣、廖序东二位先生主编的教材《现代汉语》,其中第六章的内容为“修辞”。本章内容共分十节,其中前三节的内容学生不熟悉,后七节主要涉及的内容是“辞格”,学生在中学接触较多,比较熟悉。因此,为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达到本章《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鉴赏能力”的目的,在学完前三节后,对本章后七节内容决定展开研究性学习。时间为三周,其中课内指导和交流占六课时,其余时间学生在课余学习和钻研。
毛泽东同志所写的数十首诗词,很适合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毛泽东诗词中蕴涵着丰富的修辞美,易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其次,毛泽东诗词中有不少名篇,学生较熟悉,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第三,相关资料较多,且容易查找。
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一是方法目标:学习选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与能力;二是认知目标:使学生在研究中注意学习教材的内容,注意把教材的前三节与后七节联系起来,注意利用教材的理论框架,注重利用各种媒体,搜集信息,开阔视野,做到学习与研究并重;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进而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四是情感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毛泽东的思想情感,感受毛泽东的革命激情、宽大胸怀、宏大抱负,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学习准备
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注意事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给学生指导方法。一是分组用合作式去学习和探究:分头去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然后在组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二是和课堂上以及教材上所学到的修辞知识相联系,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
3.教师给学生提出学习要求。每位同学从毛泽东诗词中要背诵并欣赏至少4篇作品;每位同学尝试写一首诗或词,题目自拟;每组的同学要合作写一篇毛泽东诗词中有关修辞的小论文。
(三)学习过程
1.随机抽几名学生向全班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首毛泽东的诗词,分析其中辞格的表达效果。
2.对朗诵的优劣和所作的分析展开评论,并提出问题,大胆质疑,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3.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准备写的论文的选题角度、主要观点、主要论据,结构层次等,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适时点拨。经讨论和点拨,同学们普遍认为以下选题很不错(以下选题中的划线部分为本章教材中的内容或知识点),且有代表性。
论《卜算子·咏梅》中的比拟辞格;
论《七律·长征》中的辞格美;
谈毛泽东诗词中词语的锤炼;
谈毛泽东律诗中的音韵美;
谈毛泽东诗词中辞格的综合运用;
万里长征万里歌-谈毛泽东诗词中的辞格美;
不同的时代相同的人格-《沁园春·雪》与《水调歌头·游泳》修辞效果的比较;
论毛泽东诗词中运用比喻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从《蝶恋花·答李淑一》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谈修辞的原则和要求;
谈毛泽东诗词中的常式句和变式句。
4.学生对所选定的专题展开研究。
5.学生总结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创作一首诗或词,撰写研究论文,有条件的同学可将其创作或论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便和大家交流。
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或研究成果的交流。交流形式大致有三类:一是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或词;二是宣读自己的小论文;三是展示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7.邀请有关专家、教师、学生代表点评学生的研究成果,给予学生以充分肯定和鼓励。教师总结此次研究性学习的成败得失。
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和体会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纷纷拿起课本开始了研读,纷纷到阅览室、图书馆或网上查资料,然后在宿舍、在教室交流,这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执笔的同学纷纷向老师请教如何选题、如何把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或理论体系与所写的论文联系起来,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诗词小创作、小论文完成后,不少同学忙着请家长、请好朋友帮助自己制作课件,促进了学生与家长、朋友之间的合作。所有这些,都表明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个性进一步得到了张扬。在交流学习成果时,我发现学生写的小论文已远远超过了在“选题指导”时确定的10个题目,比如有的小组以《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创新-谈毛泽东诗词中辞格的运用》为题,有的小组以《豪情如海,英气冲天-从“万”字的12次出现入手谈毛泽东诗词中的夸张》为题……从同学们自拟的一个个论文题目可看出他们的个性得到了进一步张扬。学生写的诗也都很有个性。请看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03级3班海燕同学创作的下面一首诗:
相逢与别离
当初/与你相逢/天下着雨/心晴着/如今/与你别离/天晴着/心却下着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研究性学习点燃了学生的创新火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其实,这种“需要”就是一种创新意识。创新作为一种潜在意识存在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在适当时机、适当环境中才能爆发出来。本次研究性学习为此提供了契机。尽管我一再强调“词”比较难写,劝大家不要轻易涉足,但在三个班170名学生中,有20名同学还是创作了“词”,其中有12篇较为成功。在大家所写的诗中,有的触景生情,有的借古抒怀,有的表达对人生的感悟……许多同学的学习成果和研究成果都体现了创新的特征。请看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03级1班赵姗姗同学所写的诗《吊比干》:
先生英名昭九天/千载谁堪伯仲间/耿耿忠心为社稷/后辈懈怠须汗颜。
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深化了对教材本身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请看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03级2班毋英勃、孟小蕊等8名同学的研究成果:
浅谈毛泽东诗词中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辞格中的一朵奇葩,在毛泽东诗词中较多地体现了比喻这一辞格的精妙运用。
下面我们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比喻这种辞格在毛泽东诗词中所体现出的修辞美。
比喻辞格的单用。还是先从毛泽东的这篇歌颂母爱、表示对母亲无限悼念之情的四言诗《祭母文》说起吧。这首诗就是通过比喻的多种形式的运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高贵的精神。如写“远近亲疏”的人们都受到母亲的关怀和照顾时,则比喻为“一皆覆载”,像“天覆盖,地承载”那样都受到母亲同等的恩惠。通过这一借喻的运用,就把母亲“博爱”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合乎人格,如在上焉”这一明喻,把母亲具有“五德”内容的人格,作为母亲本身所固有的内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如写母亲的“养育深恩”,则用“春晖朝霭”作喻,这一暗喻的使用,同样生动,形象,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比喻辞格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比喻作为重中之重在毛泽东诗词中的体现还不仅仅表现在基本类型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它与其他辞格的综合运用上。
1)比喻与比喻的巧妙连用。如1930年10月,在红军从汀州向长沙进军途中,毛泽东同志所写的《蝶恋花·从汀州到长沙》就通过恰当的比喻表现了红军将士高昂的战斗精神和锐不可挡的气势。一开始“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把红军比作“天兵”,从天上降下来军队,不仅神通广大,而且是降伏妖魔鬼怪的正义之师。
形象鲜明,含义丰富,节省许多描写的笔墨。把“万丈长缨”比作红军及人民的武装力量,可见其强大。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数量多和暂时还有很大力量,用“鲲鹏”这个垂天大鸟作喻,它在“万丈长缨”面前,只能缚翅被擒了。正是这两个比喻的巧妙运用,才表示了特定的意义-红军将士的伟大,这也正是比喻连用的妙处所在。
2)比喻与排比的巧妙连用。如毛泽东同志歌颂南京路上的好八连时所写的杂言诗《八连颂》中这样写道:“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贱。”这一排比句,语气连贯,字句铿锵。如同连珠炮不断的射出,气势猛烈,感情激越。读到这里,人们已经感受到了八连的“好”。后面紧接着:“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连用的比喻句,生动形象,让人感受到八连的伟大精神。然后用“上参天,傲霜雪”进一步体现中华儿女傲视困难,战胜艰险的高大形象。排比和比喻连在一起,就像兄弟姐妹手连起手来力量大一样,更能突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顶天立地的伟大形象,同时也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3)比喻与对偶的合理兼用。如在《七律·冬云》这首诗中,“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一句,构成了对偶。其中“英雄”与“豪杰”相对,“虎豹”与“熊罴”相对,语义也十分鲜明。上句肯定英雄勇敢的行为,下句否定豪杰怯懦的行为,不仅成了衡量马列主义者与修正主义者的标准,也是对马列主义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赞扬。不仅如此,其中还以“虎豹”喻指帝国主义,以“熊罴”喻指苏联修正主义(因苏联修正主义有“北极熊”之雅号)。正是比喻、对偶合理的兼用,使马列主义者敢于斗争,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乐观主义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以上这篇小论文,直接涉及到本章教材中的两个知识点,即第四节中的“比喻”和第八节中的“辞格的综合运用”,通过对毛泽东诗词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写这篇论文,无疑深化了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从选题、构思到写作无疑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