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求异,异曲同工
-《日出》《上海屋檐下》《茶馆》结构方式之比较
《日出》、《上海屋檐下》、《茶馆》可称为现代剧坛上的三朵奇葩。
它们以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不仅分别代表了悲剧、悲喜剧、喜剧三个剧种,而且都采用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戏剧结构。这种结构方式,在中国古典戏剧当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只是到了现代,才成为话剧中最常见、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结构方式。所以,比较这三个剧本在基本相同的结构方式中的差异,能提高对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方式的认识,对现代剧本的研究和创作,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戏剧结构,即不追求故事的完整、情节的曲折和集中,没有统领全剧的中心冲突线,以主题思想为结构的统一点。
这与古典戏剧追求贯穿始终的“尖锐的矛盾冲突”相比,显然是一大创新,但并不等于剧作没有展示主题的基本线索。《日出》《上海屋檐下》《茶馆》的写作线索有明显的差异。
《日出》以阶级矛盾为基本线索,展示了剥削阶级对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和他们内部狗咬狗的矛盾。作品以舞女陈白露居住的豪华旅馆的客厅和小东西陷身的下等妓院“宝和下处”为活动场景,笔触既伸向了上流社会,也伸到了底层社会,揭示了以潘月亭、顾八奶奶为代表的剥削阶级对以小东西、方达生为代表的下层人民的迫害压榨。作品还写出了舞女陈白露,银行经理潘月亭和妓院老板顾八奶奶等上层人物之间以金钱为中心的矛盾,从而从正面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都市社会的真实面貌,抨击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社会现象。同时,通过幕后打夯工人的歌声,预示了一种美好希望,象征着新的阶级的崛起,喊出了“你的末日到了”的愤怒吼声。
《上海屋檐下》把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贯穿始终,构成了剧本的基本线索。剧本巧妙地截取了上海弄堂房子的一个横断面,在一天的时间里,同时展现经历不同、性格各异的五家住户的命运。这五户人家的故事,就是五条线索,但总体上有一条主线-革命者匡复、家庭主妇杨彩玉和纱厂管理员林志成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以此贯穿始终,形象地揭示了人物的不幸的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无一不是与那个社会密切相关的,无一不是那个黄梅天一样压得人透不过气来的政治气氛带来的结果。
《茶馆》以“茶馆”的兴衰变迁为线索,在三幕戏中老舍分别截取了三个旧时代(戊戌变法失败、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抗战胜利)的社会生活的横断面,通过“茶馆”这个窗口,把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近五十年来形形色色人物生活上的变迁贯穿起来,埋葬了三个可诅咒的时代,并通过“裕泰茶馆”在三个时代的每况愈下,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生活真理。正如老舍所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实是旧北京、旧中国的缩影。
(二)
截取生活横断面的戏剧结构,要求用人物带动故事,“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对众多人物的细致安排要求主次有别,彼此关联;穿插有致,多而不乱,这在三个剧本中具有相同之处,除此之外,在人物的组织安排上,还有不同之处。
《日出》比较明显地采用了人物之间对比、映衬的方法,使情节进展有明有暗、虚实结合。首先是“不足者”与“有余者”之间的对比。
剧情是围绕主要人物陈白露展开的。她一面联系着潘月亭,由此揭露了上层社会(有余者)的罪恶与腐朽;一面又联系着方达生,由此展开了下层社会(不足者)的痛苦与黑暗。这是明写、实写。其次是金八与打夯工人的对比。金八在全剧中始终没有出现,但每一幕都有他的印记,他在背后的罪恶勾当推动着整个剧情的发展,是“不足者”与“有余者”之间矛盾的操纵者,代表着“黑暗”势力;砸夯工人在幕后劳作、合唱,他们的形象虽没有出现,但极富象征意义,,预示着旧世界掘墓者的出现和日出后的光明。所以,金八与打夯工人的对比,实际是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曹禺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组织安排采用了暗写、虚写的方法,明暗结合,虚实映衬,使作品熠熠生辉。
《上海屋檐下》在人物的组织安排上,重视多线条齐头并进,交叉发展。五户人家的故事,就像五条线索,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叉进行,在时断时续中有条不紊地展开。作品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为主线,将黄家楣的悲剧、李陵碑和施小宝的苦难,穿插其间,并以乐天派赵振宇夫妇为穿插转换的交叉点,使丰富多彩的剧情,在严密的布局中井然有序、波澜起伏地发展,最后以匡复毅然投身救国洪流,将剧情推向高潮,展现了未来的曙光。
《茶馆》主要采用了以人物命运的变化推动剧情发展的结构方式。一类是主要人物,也是正面人物,他们是受损者受压迫者,如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等,他们自壮年到老年贯穿全剧,作品以他们的命运变化来表现生活的变迁,其特点是越变越穷,越变越有觉悟,反映了个人奋斗和实业救国的道路行不通,也反映了旧社会的必然灭亡。另一类是次要人物,也是反面人物,他们是剥削者,是腐朽势力的代表,如庞太监、刘麻子、黄胖子、宋恩子、唐铁嘴等,作品对他们用了承父业的手法,来表现其生活变迁,其特点是越变越反动,越活越有滋味,反映了中国社会吃人本质的一脉相承。作品主要靠这两类人物近半个世纪的变化来反映社会的发展演变,多侧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
综上所述,《日出》《上海屋檐下》《茶馆》都采用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但从线索和对人物的组织安排两个方面具体分析,又有差异。这三个剧本代表了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方式的三种类型,在现代剧坛上璀璨夺目,相映生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