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1.8泰勒原理及其对语文课程的启示

书名:我的语文教育观与实践探索  作者:段全林  本章字数:6193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8:21

泰勒的课程论是里程碑式的,他所提出的泰勒原理被当作课程研究的范式。因此,泰勒是课程论成为专门、独立学科时期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时至今日仍然对课程论的发展发挥着重要影响的人物。

一、“八年研究”和泰勒原理的产生

从时代和理论背景而言,行为主义和科学主义对泰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具体背景来说,泰勒占据着较2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家们更为有利的地位。首先,以巴比特、查特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建立了专门的课程研究领域,并且提出了若干课程编制模式后,也显示出了自身的局限性,特别是他们视学生为原料,视学校为工厂的倾向受到了人们广泛的批评。其次,关于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他的教育和课程实验及其思想理论成果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看法。这样,就使得泰勒有可能比较全面、冷静地思考和借鉴这些完全不同的改革理论和成果,因此,可以说,泰勒在客观上处于比他的先行者们更加有利的历史地位。

对于泰勒课程论来说,理论生成的更为直接的基础和原因便是“八年研究”。“八年研究”是美国教育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改革运动,起因直接产生于当时美国中等教育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在30年代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之后,许多中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无法找到工作,于是重新回到学校注册学习。然而这些学生并不打算将来升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对当时有很浓厚升学准备色彩的中学课程没有兴趣,而是准备在有机会时就业。面对这种情况,中学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应当重新制定普通中学的课程和教学计划,并且同时希望新的课程和计划不会因此影响学生升大学的机会。“八年研究”正是为此而进行的,它的最主要的任务是:“学校可以编制能引起大多数学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八年研究”由美国进步教育协会组织,选择了30所在学校规模、地理位置、财政来源和办学条件各不相同的公立和私立高中参加实验,实验的目标是:致力于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编制一套更统一、更连贯的课程。实验历时八年(1934~1942),泰勒本人担任实验的测量评价小组负责人。泰勒本人也是一个成功的教师,他的学生中许多人后来在教育的不同领域有所建树,成为美国教育的中坚人物,如布卢姆、塔巴、施瓦布、比彻姆等,其中许多人参加了“八年研究”。

二、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

泰勒一生著述甚多,但最为重要的是1944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中提出的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后来被称为泰勒原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课程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根据80年代的统计,该书出版后仅在美、英等国印刷就有30多次,并且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版。80年代初,对全美课程研究工作者的一项调查表明,该书是本世纪以来对于课程领域影响最大的两本著作之一(另一本为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994年,由施良方翻译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文译本在我国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全书的内容可以简化为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视?

以上四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整本书的逻辑是沿着对以上四个问题的讨论展开的。泰勒并不打算对于这些问题做出直接回答,因为在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教育阶段,答案必定是不同的。泰勒的研究,围绕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展开,他对于每个问题分别从教育的实际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主要的问题所在,而后进一步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泰勒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论证了教育目标的三个来源

泰勒在讨论目标问题时,开宗明义地指出:“许多教育计划都没有清楚地界说目标”,然而,“教育计划的各个方面,实际上只是达到基本教育目标的手段”。因此,课程设计和编制的首要任务就是确定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泰勒认为,确定教育目标主要是选择问题,这样,就应当解决“哪些来源可以被用来取得有助于确定目标的信息”。他认为教育目标应当来源于三个方面: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在对于学生的研究中,泰勒认为,把学生目前的状况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就能够发现教育上的需要,从而提出教育目标。

在对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中,泰勒强调选择,认为由于社会变化的迅速,学校必须把精力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不要让学生去学习也许在50年前非常重要,然而今天已经不再有意义的内容。

在研究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时,泰勒指出,存在的问题是过去往往将其当作了教育目标的惟一来源,应当将这些建议与对学生和社会生活的研究结合起来作为目标来源。泰勒还特别指出,学科专家所提出的教育目标经常太过专门化,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学生当作将来要在这个领域从事专门工作和研究的人,而不是将学科视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泰勒强调,学科专家必须考虑,这门学科对于一般公民有何贡献,对于一般公民的贡献就是该学科的一般教育价值。

2.解决了教育目标的筛选原则

可以设想,从上述三个目标来源所得到的教育目标,在数量上必然是极为可观的,全部当作设计和编制课程的依据既不必要也不可能。泰勒提出“我们必须对已经获得的大量庞杂的目标进行筛选,以便剔除那些不重要的和互相矛盾的目标”。根据什么进行筛选呢?

泰勒认为有两个筛子,第一个是“学校信奉的教育和社会的哲学”,也就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第二个是“学习心理学所提示的选择教育目标的准则”,也就是说,学校的教育目标应当是根据学习心理学来确定的。

3.规定了教育目标的表述方式

仅仅有合理的目标,仍然是不够的,目标还必须得到正确的表述。泰勒指出,教育目标的表述应当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有助于指导教学过程的。他指出在陈述教育目标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形式,而这些形式都有着不当之处。

一种是“人们有时把教育目标作为教师要做的事情来陈述,例如:介绍进化论,介绍浪漫派诗人,……。”而“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在于要教师从事某些活动,而是要使学生行为方式发生有重大意义的变化”。因此,学校的教育目标,“都应该是陈述要学生发生的变化”。

第二种是“列举一门或几门学程所要涉及的课题、概念、概括或其他内容要素”。例如:“以概括的形式来陈述”的目标:“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和“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葡萄糖的化学能”等,这种陈述的问题在于,“它们没有具体指明面对这些要素,希望学生做些什么”,也无法“确定学生是否发生了所期望的变化。因此,“陈述教育目标的目的,是要指明期望学生产生的各种变化”。

第三种是“采取概括化的行为方式这样的形式”,例如,“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鉴赏力”,“形成广泛的兴趣”,等等。这种陈述固然指出了希望通过教育在学生身上引起的变化,但是,由于目标如此高度的概括化,要有效地达到是不大可能的。“因而,我们必须更加明确具体地指出这种行为运用的内容或将要应用这类行为的生活领域。”

为了帮助课程设计者和教师作到如此,泰勒创立了能够有效地陈述教育目标的工具:二维图表。借助这一工具,可以将每一个教育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学生应当达到的行为,运用这种行为的领域或内容,并且将两个方面的相互对应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泰勒所指的学习经验,不仅是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也不仅是教师所从事的活动,更不仅是知识,而是包括了学习者与学习对象及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因为学习经验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发生的,学习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他指出,教育目标必须通过特定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学生通过经验学习,从而产生和养成教育目标所规定的行为。这就是说,能否选择好学习经验,决定着教育目标能否实现。那么,这些学习经验应当是什么样的呢?泰勒为学习经验的提出和选择制定了五条原则,此外,还提出了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备的四个特征。

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如下:

(1)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满足感;

(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以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

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必备的四个特征如下:

(1)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泰勒指出,“思维方式、基本习惯、起主要作用的概念、态度以及持久的兴趣等方面的改变,都是缓慢形成的”,因此,“必须把学习经验组合在一起,以便形成某种连贯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它们产生“累积效应”。为此,他提出了组织学习经验的主要准则和一般程序。

组织学习经验时必须符合的主要准则包括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重申主要的课程要素”。即:对于一些重要的目标,要让学生有机会反复地涉及它,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顺序性是指“把每一后继经验建立在前面的经验基础之上,同时又对有关内容作更深入、广泛的探讨”。比如在一些必要的重现时,在各种练习中,都应当使得难度、深度不断增加,而不是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

整合性是指“课程经验的横向关系。这些经验的组织应该有助于学生逐渐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习的课程要素统一起来。”

泰勒指出,学习经验的组织结构有三个层次。在最高层次上,结构要素可以由下列任何一种组成:(1)具体的科目;(2)广域课程;(3)核心课程;(4)活动课程。在中间层次上,各种可能的结构有:(1)按顺序组织的学程;(2)以一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的学程。在最低的组织层次上,可能的结构由小到大有:(1)课;(2)课题;(3)单元。

组织学习经验,可以说就是完成将学习经验从最高层次到最低层次的编制程序。泰勒陈述了这一程序的具体步骤。

(1)“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学科课程、广域课程、或核心课程等;

(2)“对已确定的每一个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取得一致的看法。”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解决与这种形式相适应的组织学习经验的逻辑顺序,比如在学科课程或广域课程中,组织原则是不尽相同的;

(3)“对采用的低层次单元的种类,取得一致的看法”,即采用系列的课、顺序的课题还是单元;

(4)“制定一些灵活的方案或所谓的‘资源单元’,供每位教师在与某一组学生打交道时使用。”

(5)“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班上从事的特定活动。”

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虽然在泰勒原理之前已经产生了众多的课程编制模式,但是将评价正式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泰勒是第一人。在泰勒看来,评价就是检查课程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的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根据这样的思想,泰勒提出了课程评价的程序,特别应当指出,由于这一评价程序具有比较严密的内在逻辑和自身的完整性,它既是课程编制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又具有明显的相对独立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教育评价学科,泰勒本人也因此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

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被称为目标模式。在泰勒原理的第四个问题中,教育目标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泰勒认为,评价有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它寓意评价必须评估学生的行为,因为教育所追求的正是这些行为的变化。第二,它寓意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因为要了解变化是否已经发生,必须先在早期做出一次评估,再在后期做出几次评估,从而才有可能确定所发生的变化。”根据上述思想,他建立了完整的评价程序。

其评价程序共有四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泰勒反复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事先确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实现得如何,所以评价的目标就是最初确定的目标。在评价时,要获取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因此,当初用来表述课程目标的二维分析表在评价时同样有用,由于就每一个目标都从内容和行为两个维度做出了说明,“目标的二维分析便成了课程评价的指南”。

(2)确定评价情境。既然目标本身是行为的,那么,评价显然也就应当是针对行为的,因此要“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如果要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应当建立需要学生口头表达的情境;如果要评价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就应当建立必须开展社会交往的情境。

(3)设计评价手段。评价手段要与评价情境相一致。比如,在知识的获得方面,可以采用测验;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可以采用观察与记录的形式。此外,评价手段应当符合客观性、信度、效度这样一些基本准则。

(4)利用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首先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课程的实际效果,也就是教育目标实现的状况,并且显示出课程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此外,通过检验和分析评价结果,还能够进一步提出改进课程的各种假设。很显然,在泰勒看来,评价不仅是对于课程的终结性判断,而且对于课程的不断完善具有建设性意义。

三、泰勒原理对语文课程的启示

泰勒的课程论是里程碑式的,他所提出的泰勒原理对语文课程带来了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为语文课程提供了一个研究范式。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原理的四个问题,是所有语文教师在面对课程问题时必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也就是说,我们研究语文课程就必须研究和借鉴泰勒原理的诸多思想;如果不研究泰勒提出的四个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研究语文课程问题。

第二,将评价引入语文课程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泰勒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他将评价纳入课程的编制过程,大大提高了课程编制的科学性,使其成为动态的、开放的过程。泰勒原理启示我们,从语文课程出发到语文教学再到语文评价不是简单的线性排列,而是动态的环形关系。即从评价可回到课程,也可从评价回到教学,还可从评价回到教学再回到课程再回到评价,通过评价不断搜集有关的信息,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及时改进和完善教学或课程。这样的思想有着很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三,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泰勒被称为课程编制模式的行为目标之父。他将学生、社会生活、学科专家三个方面共同作为目标来源,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合理的基础。另外,泰勒将目标贯彻于课程编制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强调对目标的“选择”,他启示我们应该在每节课、每个单元中有重点地加以训练,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这些,使得目标模式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能够发挥作用、产生影响的课程编制模式。

第四,语文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体现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的准则。在对学生进行一个周期(如一个单元、一本教材甚至初中三年一个轮回的学习)的训练中,训练什么,什么时候训练,训练到什么程度,要作到心中有数,而且在一些必要的重现时,应当使难度、深度不断增加,而不是同一水平的简单重复。

第五,泰勒的评价程序的四个步骤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评价目标要明确、具体,要获取学生行为变化的证据;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不能仅凭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成绩来下定论;要检验和分析评价结果,利用评价结果,从而制定出改进教学的措施。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