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12.3重点对作品某一部分的评论,即局部评论示例

书名:我的语文教育观与实践探索  作者:段全林  本章字数:2826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8:21

谈窦娥鬼魂

关汉卿杂剧《窦娥冤》结尾写到窦娥化作鬼魂申冤诉屈,揭露仇人,终致平反了冤狱,取得了胜利。对于窦娥鬼魂,历来引起不少人的争论。有人认为作者写窦娥鬼魂在全剧中是画蛇添足,削弱了作品的反封建性;有人认为窦娥鬼魂宣扬了宗教迷信。笔者认为对窦娥鬼魂应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既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下面,我来简要谈谈对窦娥鬼魂的粗浅看法。

(一)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窦娥鬼魂的出现,在全剧中不是画蛇添足,关汉卿创造的窦娥鬼魂是窦娥生前与命运斗争的继续。

窦娥曾是个忠孝守节的虔诚的宿命论者。“我将这侍婆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辞须应口。”她本想与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着守寡的日子,然而,残酷的现实连她这一点起码的要求也不能满足,罪恶的封建势力一步步地逼迫她:先是地痞流氓张驴儿父子强迫作她婆媳俩的接脚丈夫,接着又吃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昏官桃杌的无情棒,后又含冤被押往法场。这一系列不幸遭遇最终使这个善良妇女认清了社会现实,对“明如镜,清如水”的朝廷命官的希望破灭了。在绝望中激起了她的反叛意识。在法场上,她撕天扯地地大骂道:“〔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只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这表现了她对天地鬼神的彻底否定。她的反抗斗争至此也达到了高峰。但她失败了。失败后的窦娥,其反抗斗争是否停止了呢?

没有。窦娥鬼魂的斗争,是她生前已经展开的与恶势力殊死斗争的继续。

这种斗争首先表现在和其父的说理斗争上。如当窦天章知道出现在面前的鬼魂就是自己的孩子,又知她犯了药死公公的十恶不赦的大罪后,简直气昏了头,便不问三四,发表了一通“三从四德”的迂腐之论,说什么“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又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窦娥在回顾了自己短暂的一生之后,义正词严地向这位父亲提出质问:我走的路,哪一步不是遵循了王法的规范、家法的训诫呢?结果得到的却是:“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残生坏。”

(四折〔雁儿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梅花酒〕其次,窦娥鬼魂的斗争表现在和张驴儿的当面对质上。当窦天章审问张驴儿是谁下的毒药,而他不承认是他自己下的时,窦娥鬼魂竟青天闯入公堂当面与仇人对质:“张驴儿,这药不是你合的,是哪个合的?”

从窦娥鬼魂和其父的说理斗争以及她和张驴儿的当面对质,可以看出这种斗争遵循着窦娥生前的叛逆性格。如果没有窦娥生前的觉醒,先前的反抗,恐怕在父亲面前言辞只能“应口”而不会提出反驳的。同样,如果没有窦娥生前的叛逆性格,她断然不会那么大胆地闯入公堂当面与仇人对质。所以,窦娥鬼魂的斗争是她生前与命运斗争的继续,而且,从斗争方式上讲,又很别致,采用了似人非人的手段。如“剔灯”、“翻文卷”等好像是鬼的行动,但从她和父亲的说理斗争以及此案审理过程中关键时刻的出堂对证,却并不象鬼的行动而和人的行动一样,是严格地按照生活的逻辑进行的。

(二)

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形象没有宣扬宗教迷信,窦娥鬼魂和宗教迷信具有不同的特征。首先,从窦娥的性格发展看,窦娥生前是觉醒了的、反抗的劳动妇女,死后化为鬼魂仍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最后取得胜利。这就和绝望于生前、寄希望于死后的宗教迷信有着显著的不同。

其次,从窦娥鬼魂的主要斗争手段讲,她不是阴森可怖的鬼,而是触摸可得的人。从第四折中窦娥鬼魂的活动的脉络看,虽然也有一些诸如“剔灯”、“翻文卷”等鬼魂所独具的本能,但纵观其主要斗争手段,就不难发现,她三分不像鬼,七分倒像人。不管是把父亲从自己的对立面争取过来说理斗争,还是此案审理过程中和张驴儿的当面对质都说明了这一点。

再次,从其取得胜利后产生的效果看,她有鼓舞人们起来反抗压迫的作用,并不象宗教迷信一样屈服于压迫,或者逃避现实。当我们看完《窦娥冤》结局后,我们对窦娥自然不会仅止于同情、怜悯乃至于悲愤,而更多的是启发我们对生活本身的沉思:在这样一个善恶不分、欺软怕硬的社会里,一味软善是不行的,指望官吏、王法会帮助“百姓”维护起码的权利是万万靠不住的。只有斗争,并且像窦娥一样斗争到底,才能取得胜利。

(三)

从内容上看,窦娥鬼魂的出现是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化。

如果要把《窦娥冤》前三折窦娥蒙冤至死作为正主题的话,第四折窦天章为女伸冤就可作为副主题,它是在前面的悲剧冲突结束后重新开始的。窦娥死后三年,窦天章做官路过楚州,在官邸梦见女儿前来诉冤,醒来查案平冤而结束。这一段戏虽自成起讫,但又和前三折紧密联系,是对正主题的深化。

由前三折我们可知道造成窦娥蒙冤的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命官的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然而,像这样的冤案在元代是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呢?如果是一种普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作品通过第四折回答了这些问题。

从第一、二折描写可知,窦娥冤狱的案情并不复杂。如果它不是发生在元代这样的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甚至用不着特别廉明的官吏就能审理清楚。问官只须顺着:“则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和张父喝下之前“羊肚汤”曾经一度转手这两条线索略加推详,真相就不难大白的。然而,正是这样特别容易判明的案子如果没有鬼魂的斗争,没有为父窦天章的复勘就必然蒙受不白之冤。在元代的现实生活中,除了窦娥,还有多少人受了贪官污吏的摧残迫害,可是因没有感天动地,又没有一个做了官的父亲,那就只能沉冤不白了。这就说明在元代社会蒙受不白之冤的案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也说明:公理只有在天地鬼神所主宰的世界里才可能存在,而在封建官吏所统治的现实世界里是找不到的。所以作者在案情真相大白后让窦娥愤然唱出:“呀!这的(确)是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就更进一步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四)

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关汉卿以窦娥鬼魂复仇结局反映了人民的创作要求和愿望。

如果作者写到第三折就停止,纵然如实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矛盾,但恐怕一般观众不会满足于这样的结尾。试想,他们在艺术舞台上看不到光明,在人生舞台上又怎能有生活和斗争的勇气呢?

还需要指明的是:以窦娥鬼魂复仇结局寄托着人民的愿望。窦娥报仇雪恨是通过鬼魂来完成的。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的形式”。(恩格斯《反杜林论》)因此,窦娥鬼魂形象表现了人民要求要求惩办贪官污吏、报仇雪恨的愿望。

《窦娥冤》虽然其结尾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那就是:作者宣扬了“王家法不使民冤”的思想。因为这一冤案是由窦天章复勘的,而窦天章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所以,以此结尾冲淡了矛盾冲突的尖锐性和对元代政治的黑暗所作的猛烈抨击。

另外,作者在结尾加上了一个胜利幻想的尾巴,虽然并没有改变作品的悲剧性质,但冲淡了悲剧气氛。尽管这样说,但瑕不掩瑜,作品第四折中的窦娥鬼魂的出现,总体上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