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的书写材料

书名:中国古代造纸史渊源  作者:杨巨中  本章字数:3011 字  创建时间:2021-02-01 13:48

一、中国远古及商周的书写材料

中国远古时代的书写材料,从遗留殷商、西周的甲骨文和后起的《说文解字》两个具体材料看,起源绝不是从殷商时代开始,因为文字绝对是和书写材料相联系的。而从甲骨文“六书”理论的完整性上看,已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它必然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才走向成熟的。在中国古代文字史上,甲骨文和《说文》均有表示石器的工具,这明显表示是石器时代形成文字的,这当然是从生产工具及形态角度看问题。再具体从经济来源角度看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竟不以粮食颗粒大而多为“美”,竟不以金属器亮而坚为“美”,而是以“羊大”为“美”的。而不表示农业上的收成好,而指“猎获”,足以说明游牧业或猎获业曾经占据着人们心灵中最重要的地位,它的资历比农业要早得多,也久得多。从社会形态角度再看一下,中国人很看重姓氏,而“姓”竟“从女,从生”,即来源于“女生”,足以说明“姓”字诞生于母系制时代而不诞生于后起的父系制时代。史料和《说文》一致证实中国最古的“姓”,如“姜”、“姬”、“嬴”、“姚”均“从女”。由于篇幅限制,我们不再对这一很有意义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总之,无论从石器时代(即使从石器后期,即新石器时代)看,还是从游猎时代看,还是从母系制时代看,中国文字大致有7000年以上的历史,有文字就有书写材料。据此推断,也就是说中国人在7000年以前,已有书写材料。

但7000年前的书写材料是不知道具体形态的,而已知具体形态当然是殷商时代的龟甲兽骨,距今约已3700年。依史载至西周时期,已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尚书·洛诰》说:“王命作册”,《说文》说“册”是用绳子把简牍之类编成的书写材料。《仪礼·聘礼》说:“百名(“名”指独体字,而“字”指合体字。)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郑玄注:“策,简也,方,板也。”《周礼》说天官司书掌“邦中之版……”,然而这只是些记载,见于考古出土的资料,西周时还有甲骨文,同时也有金文,因而可以说西周的书写材料还是甲骨和铸金(铸金当然指青铜器铸件),如出土周末王室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0字。

二、春秋战国的书写材料

但本节重点是谈春秋战国的书写材料。春秋时期的书写材料还有铸金,如孔子时代的晋国大夫范宣子把刑书铸在鼎上(P178)。不过在春秋的史料中,简牍已是很多的,《诗经·出车》有“岂不怀归,畏以简书”之句,《左传·熹公二十八年》说:“王命内史叔与父策命晋侯为晋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太史书崔杼弑其君”,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王国维先生从竹木的不同质料把简牍加以区别,说:“用竹书的曰册(即策)、曰简,用木书的曰方、曰版、曰牍;竹木通谓之牒,亦谓之札。”而还无春秋时期的简牍出土,这一点可以理解,从今出土的简牍看,多是战国后期的,即使如此,许多简牍已拿不到手,可见在地下埋葬了2200多年的简牍,霉烂程度是非常严重的,因而在这方面我们绝不能苟求以春秋出土简牍资料为佐证,以大量历史文献看,春秋时期的书写材料可以定为铸金和简牍并行时期。

至于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已有史料和考古出土资料的两方面证据。《墨子·天志》说:“书之竹帛,镂之金石。”《墨子·明鬼》中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韩非子·安危》也说:“先王寄理于竹帛。”从考古出土资料看,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已进入铸金、石料和简帛并行时期,且是以竹简为主。关于这一点,在古人的出土资料中已得到证实,公元279年(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汲郡人盗掘战国时魏王的墓,保存竹简小篆古书达10余万言。至于今出土的材料就更多了:1951年在湖南长沙五里碑一座战国古墓中出土竹简38枚,1953年又在同一地区的仰天湖——战国古墓中出土竹简43枚,次年又在同一地区的杨家湾战国古墓中出土竹简71枚,1957年在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古墓中出土竹简229枚,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纪南城楚墓中出土竹简30余枚,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100多枚,1993年冬在湖北荆门后1号战国墓(楚国墓)中一次出土竹简800多枚。战国时期也有以帛为书写材料的依据,1942年,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战国时期的楚墓中出土了帛书,达900多字。由此看来,战国时期可认定为书写材料已进入帛书时期,战国时期也有以铸金和石刻为书写材料的出土依据,1967年12月在陕西扶风县出土了“史墙盘”(金属器)铭文,记载了西周六王的重要史迹。另外,又出土了战国后期的“石鼓文”等。

不过,铸金和石刻在中国古代史上直持续到明清,而我们自然不能定为是中国古代史上通行的书写材料,因而重点是谈和毛笔书写相关的材料,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可以确定春秋时期已进简牍时期,战国也以简牍为主,同时已有帛书的依据。顺便说几句,短命的秦王朝的和战国一样,也是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如前文列举的湖北云梦秦墓竹简,也有战国后期秦国的,但其中秦统一中国后也不少,如史籍记载说秦始皇每天要阅读至少120斤重的简牍奏章,至于史料中的其他记载,那就更多了。

三、茧絮纸不能作为书写材料及对造纸的启示意义

前文已重点论述过茧絮纸,它虽然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在这一时期从未有作过书写材料的任何依据,也论证过,主要是由于抽丝剩絮的量特别少造成的,由此决定它是不可能成为书写材料的,也就是说,这种造纸法不可能产生批量性的社会化价值,因而也不标志着造纸法的发明。尽管它在《汉书·赵皇后传》充当了一次传达上层斗争密令的书写材料,然而也不能仅以偶然性例举而说明它在西汉已成为书写材料,仅仅能证明茧絮纸确实在历史上存在,而西汉不过对历史上的茧絮纸保留或沿造而已。

茧絮纸虽然由于太罕贵而未能作为书写材料,然而它在中国古代造纸史上有着惊人的意义:它奠定了漂絮成纸的基本模式。现代纸业研究家朱志先生对最后所形成的“纸”下了定义,认为“纸是植物纤维在水中叩解处理,并在网上使纤维交织络合,而后脱水干燥所形成的片状物。”在中国古代造纸史上是逐步完成这一过程的。根据这一定义,茧絮虽是动物性蛋白质纤维,然而它给人们只有絮状物才有成纸可能的启示。自然而然使西汉时发现了陈旧麻织物入水漂絮也可以成纸的,且已具备了抄提环节。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从战国起,已把用草帘提絮变为用竹帘提絮,这一点在造纸史上也有很大的影响,直沿续至今的原始手工造纸,还是用竹帘提絮的。所以清人段玉裁早就总结了这一深远的历史影响:“纸字,(用竹帘在水面提絮)字载于《说文》,则纸之由来远矣!”“漂,浮也。击絮,乃造纸之先声。”

我们可以把本章概括一下:从对《说文》中十多个字的详细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造纸法启示于原始缫丝中抽丝成线后所剩的漂絮,即茧絮纸,这一点已为段注《说文》和一直流传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缫丝生活所证实,在考古出土资料中也有证据。我们也可以用在沸水中散发蚕胶和把茧絮入水提取的实验加以证明。茧絮纸产生于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已进步到用竹帘提取漂絮成纸。学术界对茧絮纸有各种误解,我们用意符比较法和生活的原始启示否定了“麻纸起源说”,又用《说文》和《后汉书》所采“纸”定义的不同内涵否定了“纸即缣帛说”,以东传朝鲜名称等误解否定了“纸即楮纸说”,又以对“絮”、“击”的确切解释否定了“恶茧造纸说”,其中王力先生的上古音韵学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春秋时期已进入简牍为书写材料的时期,至战国已以简牍为主要书写材料,同时也进入帛书时期。春秋战国的茧絮纸虽不能成为书写材料,然而它奠定了漂絮成纸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造纸史上有惊人的启示意义。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