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正文 7.张良

书名:中国十大谋略家  作者:桑榆  本章字数:20079 字  创建时间:2021-01-29 18:49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18)的一天,一队秦军护卫着秦始皇的车辇,浩浩荡荡、戒备森严地行进在阳武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的官道上。突然,从道旁树林中跃出两名黑衣人,箭步冲向黄罗伞盖的车辇,随着一声大喝,只见其中一人手持120斤重的铁椎用力向车辇砸去,随后两人迅速钻进森林,跃上早已备好的快马,飞奔而去。铁椎误中了副车,副车被砸得粉碎,秦始皇因未在其中而幸免于难。

秦始皇闻讯,大惊失色,随机下令捉拿刺客,然而刺客早已逃得无影无踪。秦始皇余怒未消,又下令在全国搜捕10天。但刺客还是没有捉到。

秦始皇遇刺,这已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当年秦灭六国之际,荆轲借献燕国地图的机会将匕首藏于图中,结果“图穷匕首见”,荆轲赶着“秦王环柱走”。第二次是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在荆轲遇害之后,为替其报仇,用药熏瞎自己的双眼,乔妆成民间艺人,趁给秦始皇击筑的机会行刺,结果未能成功。这第三次暗杀的主谋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被后人誉为运筹帷幄的“帝王之师”——张良。

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落下帷幕,刘邦即帝位,是为汉高祖。五月,高祖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问诸大臣:“朕能夺取天下,而项羽却失去天下,是什么原因呢?”群臣议论纷纷,或赞刘邦胆略过人。赏罚分明,与天下同利,所以得天下;或言项羽妒贤忌能,猜疑贤德之人,赏罚不明,所以失天下。刘邦认为,重要的在于他知人善任,从善如流。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使朕无后顾之忧,朕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朕能用之,这就是朕能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连一个谋臣范增都容不下,所以他才败在朕的手下。”

司马迁原以为张良是位魁梧奇伟、英气非凡的大丈夫,当他见到张良的画像时大为惊奇,原来张良却是个貌似女人的文弱书生。司马迁为什么会有如此臆想呢?这与张良身居乱世,却不甘平庸地度过一生,最终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楚汉战争中有关。

一、下邳受书

张良(?—前189),字子房,生于战国末期韩国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曾相韩昭侯、韩宣惠王、韩襄王;父张平继之又相韩僖王、韩桓惠王。

秦王政(始皇)十七年(前230),秦灭韩。当时,张平已死,张良年少未仕,其家仍有童仆300百余人,不失为势族。旧天堂的毁灭,使他像通常的贵族遗少一样,胸中燃烧着复仇的烈火。他试图暗杀秦始皇,来为韩国报仇。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然而,为泄一己私愤而横冲直闯,只落得事败身危,却丝毫无改于天下大势。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无论天道、人事,必然中又伴随着许许多多的偶然。张良于穷途末路中,在下邳巧遇黄石公,便是一种“偶然”给他的命运带来转机,使之学业大进,为日后辅佐帝王获取了资本。我们不妨录下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一日,张良闲步下邳桥头,见一老人将鞋脱落桥下,回头呼叫张良:“孺子,下取履(鞋)。”张良强忍心中不满,替他取了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面对这个带有侮辱意味的事件,具有不同涵养的人会做出不同反应。起初,张良也曾受潜在的贵族意识驱使,凭着青年人的血气之勇,欲挥拳殴击老者。但是,终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具备了有志青年的广阔胸襟。他居然屈下身来,为老人穿上鞋。老人长笑而去,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扬说:“孺子可教矣。”老人约他五日后的凌晨再在桥头相会。五天后,老者故意提前来到桥上,反而忿忿地责备张良:“与老人约,为何误期?五天后再来!”五日后,张良索性于午夜前去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慨然赠他一件无价之宝——《太公兵法》。这位老者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洞穴的高士黄石公,也称“圯上老人”。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为造就栋梁之材迈出了重要一步。在这个过程中,际遇是偏得,天资也是不可轻视的,而“至诚”、“刻苦”则是必备因素。

10年读书和任侠,使张良广泛接触到社会的各个侧面,成为他汲取智慧的源泉,而其所看到的变幻难测的世态人情,又帮助他深深领悟了《太公兵法》的奥义。在这颠沛流离的10年中,旧的贵族偏见有时还限制着他的视野。但是,统治阶级中的明智人物,一旦脱胎换骨,从旧的营垒中冲杀出来,却往往对世界看得格外分明,其思想也锤炼得更为犀利。

公元前210年,秦朝历史上又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一代杰出帝王秦始皇突然病死。二世胡亥窃位登基。从此,秦王朝的政局急转直下,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仅历一年,即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一场政治狂飙骤然降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在革命风暴的裹挟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登场,张良也凭借着这一广阔的社会舞台,得以大展奇才。

秦二世二年(前208)正月,景驹在留县自立为楚王,张良率众前往投靠。不料,途中偶遇沛公刘邦统率千人略地下邳。两人一见倾心,遂称张良为厩将。张良数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每每心领神会,并能虚心采用其策。张良不禁喟然兴叹:“沛公似是天授英主,天成其聪颖!”

这次不期而遇,又是注定张良此生成功的特殊机遇!在中国古代,虽然有所谓“君择臣,臣亦择君”的名言,但是,由于人们活动范围的狭小和眼光的短浅,选择是受到很大局限的。在相当程度上,一个人的成败要取决于际遇,或者说是“命运”(倘不把“命运”说作神秘主义的注解,便不应直斥为纯粹的唯心论,它可作为“际遇”的代名词。)正由于这种特殊的机遇,使他有幸投靠杰出的政治家刘邦,而不是刚愎自用的项羽,或者是徒有虚名的其他人物。从此,君臣相得,如鱼得水;一个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另一个则是聪明绝顶、屡画良谋。

二、西进运筹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梁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张良念念不忘故国,忙对项梁提议说:“君既已立楚王后人,而韩王诸公子中以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与。”项梁依议,寻得韩成,立为韩王并认张良为司徒。张良同韩王率兵千余人,西略韩地(指战国时的韩国地盘),在颖川(今河南中部)一带往来为游兵,时而攻取数城,时而又被秦兵夺回,迟迟未能开创大局面。

秦二世二年末,楚怀王命项羽、刘邦分兵西伐秦。刘邦取道颖川、南阳,拟从武关攻入关中。

秦二世三年(前207)四月,刘邦行至颖川,又与张良合兵一处,接连攻取10余城。刘邦命韩王成留守此地,另与张良率师南下。

同年六月,刘邦大破秦南阳军,逼使南阳太守退保宛城。此时,刘邦灭秦心切,企图绕道而过,直扑武关。张良仔细一想,沛公当时兵微将寡,岂可深入秦朝京畿,与其劲旅决战!再说,眼前的南阳郡治宛城,本是秦朝统治的一个重要据点,也是沛公军脚下的一根钉子,欲拔除它,唾手可得;越而攻之,则贻害非浅,正犯了兵家的大忌。正确的用兵之道,只能是稳扎稳打,一方面与各地盟军协调步伐,一方面在西进中逐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据此,张良向刘邦献策说:“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据)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刘邦心有灵犀,一点即通,立刻偃旗息鼓而还,于黎明前赶至宛城,团团围之三匝。沛公又采纳陈恢建议,以攻心为上,下令招抚南阳太守,赦免宛城吏民。在大军压境的形势下,南阳太守有了活路,当然甘愿献城投降。刘邦如约封他个“殷侯”的爵衔,既不用出钱,也不需割地,纯粹是无本生意,十分上算。因这一着棋得力,满盘随之皆活,全郡数十城群起效尤,迎风而降。南阳本是大郡,士民众,积蓄多。刘邦在此招兵买马,储草备粮,兵力很快发展到2万余人。

与此同时,北路正进行巨鹿大战,章邯所部秦军主力投降项羽。秦朝的军事支柱倾倒之后,兵力越发枯竭,四方救援不灵。这又造成南北呼应之势,为刘邦顺利进军扫除了障碍。兼之,刘邦所过严禁掳掠,秦民皆喜,自然是得道多助,师行迅速。到这年八月,刘邦便攻破通往关中的重要门户武关,开进秦朝腹地。

秦朝南北两线的军事失利,迫使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激化,狗撕猫咬日重一日。秦相赵高自知罪责难逃,索性杀死了二世胡亥,擅立子婴为秦王。赵高又遣使与刘邦通谋,企图里勾外连,分王关中。刘邦既已胜利在望,岂肯信此诈谋,再分给秦朝权臣一杯羹。他依然遵照张良部署,乘胜西进。

同年九月,刘邦麾军趋至关。关偎倚山天险,是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要塞,也是拱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刘邦赶到关前,便要驱动2万士卒强行仰攻。张良却连连摇头说:“秦兵尚强,不可轻举妄动。”刘邦焦急地询问应敌之策,张良拟出一个逢强智取的方案:“臣闻其将屠者子(守将是屠夫的儿子),贾竖易动认利(商贾小人唯利是图,可用财宝打动)。愿沛公且留壁中(暂且在壁垒中按兵不动),使人先行,为5万人具食(增修5万人的炉灶和用具),益为张旗帜诸山上(在各山上多树军旗,虚张声势),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收买)秦将。”刘邦闻计大喜,立即调拨将士分头部署,并派能言善辩的谋臣郦食其、陆贾前往秦营,行施贿赂,伺机劝降。秦将看到遍山都是敌兵,一时不明虚实,先已畏惧起来,且又贪恋金钱财帛,情愿倒戈,许与刘邦合兵掩袭咸阳。

刘邦得知秦将中计,以其政治家的果决,立即投袂而起,欲与秦兵联合西进。张良却以谋略家的深沉,复向前进谏说:“此独其将欲叛,犹恐士卒不从。不如因其懈怠而击之。”刘邦欣然从谏,引兵绕过关,穿越蒉山,大破秦军于蓝田。因出其不意,遂能首战告捷,一直推进到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威逼秦都咸阳。

汉元年(前206)十月,秦王子婴战守无方,只得乘着白马、秦车,携带皇帝印玺符书,开城出降。偌大秦王朝,一旦走上下坡路,竟崩溃得如此迅速,

这不能不为当国者引作前车之鉴。

刘邦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居然长驱直入,轻取关中,推翻暴秦。这固然由于秦朝的腐朽和项羽等盟军转战河北诸地,牵制了秦军主力,打击了各郡县的地方武装,使刘邦在西进途中未遇强敌。但是,若无文臣武将的强攻智取,尤其是张良的正确战略战术的指导。要想顺利地夺关斩将,取得如此神速的胜利是绝对不可能的。

三、谏主安民

推翻秦王朝,只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初步胜利。尽管如此,胜利也极易冲昏庸夫俗子的头脑,连刘邦那样杰出的政治家也难免为之倾倒。他初入秦宫,就目迷五色,贪恋宫室,狗马、财宝和美女,有心追享富贵尊荣。对此,部下许多人心急如焚。武臣樊哙犯颜强谏,直斥他“要做富家翁”。可惜,这种简单的规劝,竟使刘邦无动于衷。

张良深知,就很多人来说,渡过安乐关甚至比渡过生死关更难。生、死的含义是绝对的,而安乐意味着死亡,这却是模糊的、容易被人忽略的。对于通常所说的“儿女情长,英雄志短”,人们虽然予以讥诮,但又往往谅解多于反感。因此,要使刘邦放弃狗马声色,必须设法使之“心动”。于是,他巧妙地劝道:“往日秦为无道,沛公才得以至此。倘欲为天下除残去暴,理应布衣素食。现今始入秦地,就要坐享安乐,岂不是‘助桀为虐’。常言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从樊哙等人的话。”张良面似心平气和,但话中对古今成败的揭示以及“无道秦”、“助桀为虐”等苛刻字眼,却适足刺痛刘邦近于沉醉的心。这比怒冲冲地斥辱,要更加深刻、更易为人接受。这种紧打慢唱的手法,正是谋臣进谏的艺术。

但是,也切不可夸大辩士们的口舌之劳。须知,此时此刻,文武同道,相辅相成,才是谏诤成功的关键;而刘邦的开明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他终于封存秦朝宫宝、府库、财物,还军灞上,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他召集诸县父老豪杰,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宣言:“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安诸如故。凡吾所以来,非有所侵暴,勿恐。”另外,又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县、乡、邑,晓谕此意。结果,“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这些安民措施,为沛公刘邦争得了民心,对于他日后经营关中,并以此做根据地与项羽争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四、鸿门侍宴

秦亡之后,几支反秦势力如何分配天下权力和利益?围绕这一问题,引起了新的争夺。其实,最有实力者当首推项羽,其次是刘邦。因此,正确处理同项羽的关系,就成为刘邦的当务之急。

当初,刘、项的“共主”楚怀王曾经立约:“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虽然抢先入关灭秦,但他在摧毁秦王朝的军事力量方面,远远不能与项羽的战功相比。早在两路分兵时,怀王及其左右将校偏袒刘邦,故意使刘邦为其易,取道南路;而使项羽为其难,取道北路,寻找秦军主力章邯决战。巨鹿大战缠住了项羽。影响了其前进的步伐,但却大大减轻了刘邦的军事压力。因此,刘邦欲称王关中,号令群雄,在政治上独居霸主地位,决不会为不可一势的项羽所接受。更为主要的,是双方实力的对比相当悬殊。巨鹿战后,项羽收降、改编了秦朝的军队(后来项羽恐秦朝降卒军心不稳,入关后发生变故,于是把秦朝降卒20万人统统活埋在新安(在今河南渑池城南),吸收了沿途的兵民,一时军威大振,兵力迅速发展到40余万(号称百万),而刘邦直至灭秦之后,所有兵力才有10万(号称20万)。论将才,项羽本人有拔山举鼎之力,叱咤风云之威,其麾下又聚集着许多第一流人才:骁勇善战者有黥布、龙且、钟离昧等等;智虑超群者有范增、陈平诸人,真可谓猛将如云,谋士如鲫。刘邦虽然机警有余,可惜其勇武不足,他的部将周勃、灌婴、樊哙之辈,当时的声威也不及黥布、龙且、钟离昧等人。刘邦独具的特长是知人善任和恢宏大度,这尽管是最重要的政治素质,但并不能靠它无条件地扭转乾坤,而只能慢慢地积蓄力量,逐渐改变优劣之势。

在强弱不敌的形势下,刘邦一度误用下策。有人向他建议:“关西之富,胜过天下十倍,而且地形险要。如今章邯投降项羽,项羽封之为雍王,令他称王于关中。章邯来,沛公恐不得占有此地。现应抓紧时机,派兵驻守函谷关,勿放诸侯军进来。然后征集关中士卒壮大自己力量,以与项羽抗衡。”刘邦从其计,背着张良,擅自派兵扼守函谷关要塞。这样一来,就使楚汉原已存在的矛盾迅速表面化。

项羽率兵来到函谷关时,见关门紧闭。又见关上刘邦守军,不由得勃然大怒,遂命英布督军强攻。十二月,项羽军击破函谷关,进驻新丰、鸿门(两地均在今陕西临潼东北)。随后秣马厉兵,欲与刘邦决一死战。

项羽的谋士范增对项羽说:“以前刘邦是个贪财好色之徒。这次入关以后,他却不贪财宝,不近女色,可见他志见不小。应该尽快消灭他,千万不可坐失良机。”

谁知项羽剑拔弩张要消灭刘邦之事,却惊动了项羽的叔父、张良的好朋友项伯。项伯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坐卧不安,便决定给张良通风报信。

当天夜里,项伯骑上一匹快马,人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了鸿门,直奔刘邦的驻地。他找到了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和范增的主张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良,并劝张良赶快逃离刘邦,不要呆在这里等死。

张良头脑冷静,足智多谋。他听了项伯的话,面不改色,平心静气地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刘邦)入关,现在沛公有急,我却偷偷走掉,这样做不够义气,还是跟他说一声好。”项伯听了张良一番入情入理的话,更钦佩其为人,遂答应张良的要求。于是张良立即来到刘邦那里,把项伯的话告诉了他。刘邦听了大吃一惊。

张良问刘邦:“您估计,您的士卒能够抵挡住项羽的大军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说:“实在不能。但是有什么办法呢?”

张良说:“为今之计,只有靠项伯转寰。请您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羽。”

刘邦不愧是一代人杰,既善于随机应变,又能伸能屈。他问张良:“你跟项伯有交情吗?”张良就把过去搭救项伯,所以项伯才来报信的事告诉了刘邦。

刘邦又问:“你跟项伯谁年龄大?”

张良说:“项伯比我大。”

刘邦说:“那就把他请来,我以兄长事之。”

于是张良出来,去请项伯,劝他无论如何去见一见刘邦。项伯本来无此议程,只想把张良带走,无奈奈不过情面,只好随张良一起去见刘邦。

刘邦见项伯到来,像故友重逢一样,设宴款待。他先尊项伯为兄长,与他结为婚姻之好,然后委婉陈辞说:“我入关以后,清查了户口,封存了府库,秋毫不敢私取,只等项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兵守函谷关,主要是为了不让盗贼乱兵出入,以防非常事件的发生。我拿下咸阳以后,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到来,以便移交,哪能谋反呢?还是请您把这些情况如实告诉项羽。”刘邦的一番巧舌争辩,项伯竟信以为真,满口答应刘邦的要求,并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务必亲自去向项羽说明,表示歉意。”刘邦只好同意了。

项伯回到楚营以后,把刘邦的话如实地报告给项羽,并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入关中,您怎么能这么快就入关呢?人家如今立了大功,您不但不赏,反而要进攻人家,这是多么不义呀!您应该乘机好好招待他才对。”项羽本来就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之人,项伯的一番说辞,他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为进一步验证,

他决定明日刘邦来营之后,当面责问,再做决定。

第二天清晨,刘邦带领张良、樊哙和百余骑兵来到鸿门,见面之后,刘邦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向项羽赔罪说:“我和将军戮力攻秦,您横扫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没有想到我竟然能首先攻入关中,推翻暴虐的秦朝,在这里跟您重逢。我们兄弟相会,这本来是一件大好喜事。不料现在竟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使我们之间发生误会。”刘邦这话说得有理有节,依据先前怀王成约,刘邦进关也是名正言顺,并无非份之处,相反项羽倒有违约之嫌。这“小人”二字,自然转骂到项羽头上。项羽却并不具备一般政治家强词夺理的气质,又无应对的才干,一旦窘迫,竟露出底蕴,脱口说道:“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对我讲的,说你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不然,我何至于如此。”

于是项羽请刘邦赴宴。席间,范增频频向项羽使眼色,并多次举起佩带的玉向项羽示意,要他下决心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毫无反应,依旧饮酒。这一切,张良都看在眼里,暗思对策。

范增见项羽无意杀掉刘邦,又不愿失去良机,就离开宴席,叫来大将项庄,授意他去舞剑助兴,伺机击杀沛公。于是项庄按范增的吩咐在宴席上舞起剑来。可是这个用意又被项伯看穿了,他也拔剑起舞,并用身体时时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张良见形势危急,便急忙辞席去找樊哙,对樊哙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命他速去救驾。樊哙一听事情这样紧急,便一手握剑,一手拿着盾牌,撞倒军门卫士,闯进帐内。但见他怒发冲冠,圆睁双眼,瞪着项羽。项羽一见,大吃一惊,慌忙问道:“这是什么人?”

张良说:“这就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项羽连声称赞说:“壮士!快赏酒!”

樊哙接过酒,站着一饮而尽。

项羽见樊哙如此豪爽,高兴地说道:“赏他一只猪腿!”

樊哙把盾牌放在地上,放上猪腿,用宝剑边切边吞。不一刻功夫,一只猪腿便到了樊哙的肚里。项羽看呆了,又问樊哙:“壮士,还能喝酒吗?”

樊哙镇定自若,大声回答:“我死都不怕,难道还怕喝酒?”

项羽大惊道:“这话是什么意思?”

樊哙接着说道:“当初,楚怀王和诸侯有约在先:谁先攻入咸阳,谁就称王。现在沛公首先打败秦兵攻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取,封闭所有的宫室,驻军灞上,以待大王前来主持。沛公这样劳苦功高,你不但不封赏,反而听信谗言,要杀害有功之人,这不是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吗?我大不以为然!”

听了樊哙一番理直气壮的回答,项羽瞠目结舌,自觉理亏,无言以对,只是连声向樊哙让座。樊哙这才坐在张良身边。

刘邦见气氛稍缓,知道此地不可久留,正好可借机脱身。便向项羽说道:“大王,我去茅厕方便一下。”

项羽已有几分醉意,并没多虑,便摆了摆手。刘邦即离开宴席。张良、樊哙跟着出来。樊哙对刘邦轻声说:“马已备好,请沛公速离此地。”

刘邦说:“不辞而别,这样做合适吗?”

张良说:“大行不顾细节,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菜刀和砧板),我为鱼肉,随时有被宰的危险,哪里还顾得上告辞。”

刘邦又说:“我这一走,你如何向项羽交待?”

张良说:“您只管与樊哙脱身,我自有良策。”

于是,刘邦由樊哙等人护驾,选择近路,轻骑简从,向灞上狂奔而去,留下张良与项羽等人虚与委蛇。

张良估摸刘邦一行已到了军营,乃从容返回大帐。项羽问道:“沛公何去?”

张良从怀中取出白璧一双,玉斗一对呈上道:“沛公已醉,怕失礼仪,不能辞行。他让我把白璧一双恭献大王,玉斗一对敬献亚父。他见您和您手下的人有意跟他过不去,所以一个人走了。现在已经回到军中。”

项羽接过白璧,边赏玩边说道:“嗨!沛公也是,为何不辞而别?”

张良道:“大王与沛公情同手足,只是大王属下有人与沛公有隙,想将沛公杀害,嫁祸大王。大王初定天下。正应宽厚待人,仁义天下,不应疑忌沛公。沛公若死,天下必讥笑大王,大王何必坐受恶名?譬如卞庄刺虎,一计两份,沛公不便明言,只好脱身避祸,静待大王自悟。大王乃英武之主,一旦醒悟自然理解,就不会怪罪沛公不辞而别。”

项羽生性多疑。听了张良言语,反疑范增,双眸凝视范增多时。范增因计未成本已心中十分懊恼,再见项羽凝视自己,不禁怒火上涌,突然站起抓起张良敬献的那双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宝剑,一剑击得粉碎。随后怒气冲冲走出大帐。帐外,他仰天长叹:“唉!竖子无知,不足与谋,日后夺取天下者必是刘邦!我们就等着做他的俘虏吧!”

刘邦一回到灞上,立即命人将曹无伤押来。刘邦脸色铁青,大声说道:“曹无伤,你知罪吗?”

曹无伤见事情已经败露,吓得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求饶:“沛公饶命,沛公饶命!”

刘邦道:“你这个卖主求荣的东西,我待你不薄,没想到你竟然吃里爬外陷害于我,你还有何话可说?”

曹无伤声泪俱下打自己脸求饶道:“我不是人,我不是人,我对不起沛公,对不起众位弟兄!”

刘邦说道:“你这个吃里爬外的东西,编造谎言,差点置我于死地,若不杀你,天理难容!来人,将曹无伤推出帐外,枭首示众!”

樊哙及两名士卒推出曹无伤,斩首帐外。

几天以后,项羽带领人马向西进发,屠了咸阳城,杀了子婴,放火烧毁了秦朝的宫室,包括绵延300公里的阿房宫在内,大火三月不灭。并把秦宫的宝物和妇女劫掠一空,富丽堂皇的咸阳城一下子变得满目苍凉,成为一片废墟。关中百姓目睹项羽的所作所为,更加仇视项羽,拥护刘邦。

这时,韩生向项羽建议说,关中地区乃天府之国,左有淆山函谷之天险,右有陇蜀山脉之屏障,上有千里草原可以放牧,下有肥沃土地可以取粟。海内无事,可经黄河、渭水将关东物资源源输入;天下有变,可乘舟而下,兵击四方。若在此建都,霸业可成。

但项羽看到咸阳宫室被大火烧得破败不堪,又思念家乡,不同意在关中建都。他说:“富贵了不回故乡,就如同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走路,谁能知道呢?”弄得韩生哭笑不得。后来韩生对人说:“人们都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如此。”意思是说项羽徒具人形而没有人的思想。有人将韩生的话报告了项羽,项羽暴跳如雷,立即命人把韩生烹死了。

项羽又派人去见楚怀王,要求更改以前的盟约。但是楚怀王不同意。项羽大怒,下令把他迁往江南,建都郴县(今湖南郴县)。表面上仍尊称他为“义帝”,实际上却剥夺了他的权力。为了报复楚怀王,项羽还把怀王的土地分封给了诸侯。

五、助汉灭楚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项羽和范增为了限制刘邦的发展,借口巴蜀也是汉中之地,封刘邦为汉王,统领遥远的巴、蜀地区,建都南郑(今陕西汉中)。为了牵制刘邦,堵塞他东进的道路,又把关中一分为三:把秦朝降将章邯封为雍王,统领咸阳以西,建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封司马欣为塞王,统领咸阳以东,黄河以西,建都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封董翳为翟王,统领上郡(今陕西北部地区),建都高奴(今陕西延安)。此外,还在关东地区分封了14个诸侯王,项羽自称西楚霸王,以霸主自居。

刘邦见项羽违背盟约,愤愤不平,要出兵攻打项羽。萧何认为时机尚不成熟,乃谏阻道:“巴蜀之地虽然险恶,但总比白白送死好!”

刘邦不以为然,反问道:“何至于死?”

萧何分析说:“现在敌众我寡,项羽士气正旺,在此情况下作战,必败无疑,岂不自取灭亡?与其如此,大王何不暂屈于一人之下,而取信于万人之上,像昔日商汤、周武王那样。臣请大王暂居巴、蜀之地,养精蓄锐,招贤纳士,待时机成熟,然后还师平定三秦,与项羽决一雌雄。”

武将周勃、灌婴、樊哙也纷纷前来劝解,张良也支持萧何的意见,刘邦才咽下一口恶气,不再提进攻项羽之事。

为了表彰张良,汉王刘邦特赐给他黄金百镒(20两或24两为一镒),珍珠二斗。张良一心为刘邦着想,把赏赐全部转赠给了项伯。刘邦知道后,又给张良许多财宝,让他去送给项伯,让项伯在项羽面前为刘邦请求汉中之地。项伯见利忘义,立即前去为刘邦说情,项羽果然应允。这样,汉王就将秦岭以南三郡联成一片,据为己有,定都南郑(今陕西南郑东北)。

巴、蜀、汉中,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士民众多。但是,由于地理隔阻,交通闭塞,进出十分艰难,欲从此东进,有诸多不便。所以,历史上的有为之主,在实力雄厚时,一般不囿于此地。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正是想借此遏制他向东扩展。可是,巴、蜀、汉中也有地理的优势——易守难攻。倘若军力不足以争霸天下,退居此地自保,渐渐积聚力量,倒是一方宝地。汉王刘邦当时正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刘邦、萧何、张良等人才决意西就封国。

这年四月,各诸侯王分别回到各自的封地,项羽分给刘邦3万人马,但自愿投奔刘邦的还有数万人。张良一心惦念着韩王成,不能跟随刘邦到南郑,但又依依不舍。于是他决定先送刘邦,然后再去阳翟。他们经过杜县(今陕西西安东南),南入蚀中(今西安南,即子午谷)。张良一直送至褒谷(在今陕西褒城)。

褒谷又叫褒斜道,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山高谷深,山势陡峭,蜿蜒数百里,中间有褒水流过,历来是自陕入川的南北通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因悬崖绝壁,无路可行,人们就在半山腰的石壁上凌空架设栈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邦见山高路险,劝张良不要再送。张良只好同意了。临分手时,张良指着山腰的栈道对刘邦说:“您走后应当把栈道烧掉。这样既可以防备诸侯攻打巴蜀,又可以向项羽表示您没有东归的意思,以便懈怠他的斗志。”这就是一向传为美谈的“明烧栈道”的妙计。刘邦依照张良的嘱咐,果然放火烧掉了栈道。

张良回到韩国后才知道,由于张良辅佐了刘邦,引起项羽的忌恨,所以项羽不让韩王成到封国去,而是把他带到彭城。项羽到达彭城后,又把韩王成降为穰侯,不久就把他杀死了。

这时,由于项羽分封不公,加剧了诸侯之间的矛盾。田荣首先在齐国举兵反抗项羽。陈余没有被封为王,也对项羽不满,便跟田荣联合起来对付项羽。这年八月,汉王刘邦接受了韩信的建议,乘机“暗渡陈仓”,出兵关中,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欣、翟王翳也先后投降了刘邦。刘邦还出兵武关。项羽听说后非常不安,一方面出兵阳夏(在今河南太康),一方面封郑昌为韩王,以便对付刘邦。

张良唯恐项羽去攻打刘邦,就给项羽写信说:“汉王名不副实,所以他想得到关中;只要按当初的约定得到了关中,他决不敢再往东发展。”张良还把田荣与陈余联合起来企图反抗的事告诉了项羽,转移了项羽对刘邦的注意力,使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戒备,集中兵力去攻打田荣。

公元前205年十月,张良回到汉中,被刘邦封为成信侯。这时,刘邦已经恢复关中,建都栎阳(在今陕西临潼北);田荣已经战败被杀,田荣的儿子田广立为齐王,继续对抗项羽。

项羽知道汉王刘邦已经向东推进,但也无法脱身,便想先击败田广,平定齐地,然后再去打击刘邦。这就给刘邦造成了可乘之机。

这年四月,刘邦率领56万大军经过洛阳到达外黄(在今河南兰考东南)。原来跟田荣联合、反对项羽的彭越,这时也率领3万人归属刘邦,刘邦封他为魏相国,转战梁地,自己亲率大军直取彭城。

项羽听说以后,急忙率领3万精兵回师彭城。在军师范增的精心谋划下,项羽以3万精兵大败刘邦的数十万大军。汉军死伤20余万人,刘邦只率领数十名骑兵逃到下邑(今江苏砀山)。

这一仗不仅使刘邦的主力受到意料之外的惨重损失,而且连先前投降刘邦的诸侯王也纷纷倒戈,又投靠了项羽。刘邦无计可施,便说:“关东地区我不要了。谁能为我立功破楚,我就送给他。”张良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国的猛将,他和项羽隔阂很深;彭越也跟齐国联合,在梁地跟楚军作战。这两个人都可以利用。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以重任,独当一面。如果是把关东地区赏给这三个人,就一定能打败楚军。”刘邦听了,转忧为喜,一面派人去游说九江王黥布,一面又去联合彭越。以后,刘邦终于借助这三个人的力量最后打败了项羽。

公元前205年五月,刘邦移军荥阳,收集余部,萧何也从关中送来了补充的兵员和物资,汉军军威复振,把项羽拦阻在荥阳以东。刘邦还下令在荥阳和敖仓之间修筑甬道,

以便安全取用敖仓的粮食。

为了削弱项羽,刘邦派韩信渡过黄河,进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九月韩信活捉了魏王豹,接着又向燕、代进军,从侧翼声援刘邦,孤立项羽。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在井陉之战中击败赵军,俘虏了赵王歇。不久,九江王黥布归汉,刘邦让他驻守成皋。

这时,项羽也加紧进攻刘邦,把荥阳团团围住,并断绝了汉军粮道。刘邦忧虑不安,便把谋士郦食其找来商议对策。郦食其认为,当初商汤伐桀,武王伐纣,都曾把亡国国君的后代分封为王。秦始皇对六国诸侯,斩尽杀绝,使他们的后代无立锥之地,所以才招致失败。他建议刘邦重新分封六国的后代,认为只要这样做,就可以获得百姓、诸侯的拥戴,最终称霸天下。刘邦听了,连声称善,并下令立即赶制印信,让郦食其去执行这个使命。

这时,恰逢张良来朝见刘邦。刘邦正在吃饭,见张良来到,便向他谈起此事,并征求他的意见。

张良听后,大吃一惊,问刘邦:“这是谁给您出的馊主意?如果这样做,您的事业就完了!”

刘邦连忙追问:“为什么呢?”

张良走上前去,拿起筷子,比比划划,胸有成竹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过去商汤伐夏并封夏桀的子孙为王,周武王伐商并封殷纣的子孙为王,那是因为有置他们于死地的把握,现在刘邦能置项羽于死地吗?周武王伐纣以后,曾经表彰贤良,为圣人修建坟墓,发放矩桥的粮食和鹿台的钱财,以接济穷苦的百姓,现在汉军连粮草都无法保证,哪有条件那样做呢?再说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表示不再打仗,让人们安居乐业,便马放南山,收起兵器。如今刘邦却面临着项羽的重重包围,胜败未卜,况且刘邦的部下离乡背井,征战天下,无非是想得到尺土之封,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的后代,这些人没有了指望,就会丢开刘邦,各归其主,返土归乡。这样,谁还跟刘邦去打天下呢?再说现在最强大的还是楚国。即使封六国之后为王,由于他们势单力薄,也会先后纷纷投靠项羽,谁还会归顺于刘邦呢?

张良此论,精妙绝伦。首先,他认识到古今时移势异,反对照搬“古圣先贤”的旧章法。

第二,他看到汤、武分封夏、商后人,是在大局稳定之后,已能左右天下形势,现今是楚汉方争,胜负未决。

第三,昔日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积储医治自身疮痍;现今汉王自己军事无着,何暇救济他人。

第四,昔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牛息桃林,是因时势已转入日〖〗升平年代;现今却正是狼烟四起,烽火连绵之际,决不可偃武修文。

尤其重要的,是张良把封土赐爵用作奖赏军功,以激励天下士民追随汉王征战,作为维系将士之心的一条重要索链。此外,张良也看到了六国王孙的腐朽没落,分封六国只能分散抗击项羽的力量,最终将被楚军各个击破;即使有强者复出,亦必拥兵独立,岂可臣属于刘邦。张良此论,较之他当初请立韩王,显然是思想上的飞跃,而且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刘邦听了,恍然大悟,急忙放下碗筷,把噙在嘴里的东西吐在几上,连声骂道:“这小子几乎败坏了老子的大事!”说罢,急忙命令把印信销毁。

当初陈胜起兵时,六国贵族也都想推翻秦朝,反秦的目标是一致的。陈胜分封六国的后代,暂时还可以起到联络党羽,孤立秦朝的作用。况且当时天下的土地并不归陈胜所有,所以陈胜把秦朝的土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代,既有美名又有实惠。但是,对刘邦就不同了。楚汉相争,楚强汉弱,胜负未卜,六国诸侯并非全都反对项羽,如果刘邦把自己攻占的土地分封给六国的后代,就等于削弱了自己,帮助了敌人。同是分封六国之后,形势不同,效果也完全不同。秦朝灭亡之后,项羽分封诸侯,结果是众叛亲离,兵戈迭起,这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张良虽然是韩国贵族,但他站在全国的高度,对当时的形势有清楚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表现了他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公元前205年五月,项羽围困荥阳,楚、汉在荥阳、成皋、广武一带相持一年有余。

为了麻痹项羽,诱使项羽退军,刘邦用张良之计,提出议和。条件是以荥阳为界,西归汉,东归楚。项羽打算议和。范增对项羽说:“目前优势不在汉,大王要一鼓作气突破成皋防线就容易对付刘邦了。彭城大捷是天赐良机,如不乘胜灭刘,将来后悔莫及。”项羽采纳了这一建议,猛攻汉军,一度攻下成皋,刘邦差点被活捉。刘邦受挫,十分慌恐。他问计于张良、陈平,张良说:“项王的骨鲠之臣不过范增、钟离昧几个人。项王外宽仁而内猜忌,信谗言,用亲信而不用人才。只要我们肯花本钱,设谋反间计,使楚国君臣相疑,范增、钟离昧几个智能人物失势,打破楚军,擒灭项羽,一定能成功。”

刘邦说道:“此计甚妙,依你之见,谁去施行合适?”

张良道:“陈平熟悉楚营,此计施行非陈平莫属。”

刘邦甚是高兴,乃命从府库中取出数万两黄金、无数珍珠交给陈平去打点施行离间计。陈平原在项羽麾下行事,因长期得不到重用,又见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才投奔刘邦。他对项羽相当了解,深知其为人。是夜,他用重金贿通楚军,让他们四处造谣说:“钟离昧、范增等将军替项王卖命,功劳卓著,然而始终不能割地封王,他们打算与汉联为一气,共灭项氏,分其地为王。”由于传谣言的人很多,不久即传到项羽耳中,项羽果然对钟离昧、范增等人不太信任了。

就在项王初生疑心之时,项王有事派使者来汉营。张良见此,灵机一动,又心生一计。他把计策告诉刘邦,刘邦大加称赞。待楚使快要到来,刘邦老远就叫人捧出盛满牛、羊、猪三牲的食具,举过头顶,毕恭毕敬地准备款待使者,等使者走近,看仔细了,又假装吃惊的样子说:“哎呀,闹了大半天,你们原来是项王派来的使者,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说着,即命人把盛宴抬了回去,换成十分粗恶的饮食招待使者。

使者办完公事,回到楚营,将受辱之事回报项王,项王更增加了对范增的猜忌和怀疑,渐渐失去了对范增的信任。范增提议抓紧时间攻下荥阳城,项王因疑范增心怀鬼胎,偏不肯听。当范增得知项王疑心自己与汉有私时,知道自己已失去项王的宠信,既气愤又伤心,乃对项王说:“天下事大局已定了,君王您好自为之吧。我已经老了,请君王准假让我回去。”项羽竟薄情地答应了他。范增年事已高,走到半路,气结瘀积,背生毒疮而死。时年74岁。不久,钟离昧也被削弱了兵权。从此,项羽身边既无谋臣,又无良将,只凭个人的血气之勇,刚愎自用,连连上当,形势随之急转直下,最终落得众叛亲离,垓下被围,兵败自杀。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再说汉军这里,虽然张良、陈平之计连连得手,但依然处境困难,未能摆脱困厄的局面,荥阳城依旧被楚军包围得水泄不通,如铁桶一般。城中粮食日渐缺乏,将士也疲惫不堪。见此,张良又献一计,他让刘邦诈降,趁夜让2000女子出城东门诱敌,自己则与刘邦等从西门突围而去。

公元前203年十月,楚军用伏弩射中刘邦的胸膛。刘邦“伤胸扪足”(伤了胸膛却去捂脚),并大声嚷道:“敌人射中我的脚趾!”他边喊边退入后帐。

张良暗自赞叹刘邦的机警,竟一举哄过楚军,也蒙住了汉军的眼睛。可是,刘邦伤势不轻,久久卧床不起,一旦被士卒察觉,定会扰乱军心。倘若被楚军侦悉,也会助长敌兵威风。想至此,张良便去面见刘邦,对他说以利害,强让他起床,检阅军队,安定人心。项羽见刘邦照旧劳师,未敢乘机大举进攻。

楚、汉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日久,项羽因一时拿不下荥阳,便听从范增之计,把在彭城大捷中俘获的刘邦之父、吕雉,及其一双儿女带到荥阳城下,对城楼喊道:“刘邦小儿听着,你再不投降,朕就烹了你父,煮了你妻!”

说罢,只见几名楚军将士立即架起油锅,生火架柴,又有两名士卒将太公、吕雉推到阵前。

刘邦闻讯与众臣登上城楼,举目一看,不由潸然泪下。张良一见,急忙劝慰道:“大王不必悲切。这乃是范增之计,太公不会被烹。”

刘邦急问其故,张良说道:“项羽出于无奈,只是想以此来挟迫我军投降。此计如果不成,他们果真要烹太公,楚军中有项伯,届时定会出面阻拦。再者,对于项羽这样的人,如果主公胆怯,就正中其怀,他会得寸进尺。我们只能以狠对狠,不能让他抓住我们的把柄。这样或许能救太公于虎口。”说罢,张良对刘邦耳语一番。刘邦乃强打精神,对项羽大声喊道:“项羽小儿听着,我与你同事义帝,结盟约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欲烹你父,请看在兄弟的情份上,分我一杯羹!”说罢,扬长而去。

项羽听罢,气急败坏地说道:“呸!你这个忘恩负义的无耻小人,来人!给我将太公、吕雉抛下油锅!”

四名士卒架起太公、吕雉,就要向油锅中抛。果不出张良所料,在这紧要关头,但见项伯挺身而出,大声喊道:“且慢!”然后来到项羽跟前施礼道:“大王,这使不得!”

“嗯!”项羽很不高兴地说:“为何使不得?”

项伯:“大王,楚汉相争,与他们无干,今烹刘邦父、妻,楚汉会积怨更深,天下人也会唾骂大王,说咱们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而且臣闻刘邦从不顾亲眷家属,时才大王也听见了,他还要分杯羹汤。对这样的人,即便杀了其父、妻,也无补无事,空留骂名而已。臣以为与其如此,不如暂留二人性命,日后尚能挟持刘邦。”

项羽听后,觉得不无道理。本来烹刘邦父、妻,自己就不大赞同,因为即使此计成功,刘邦归降了自己,让诸侯知道,堂堂西楚霸王,不凭武力,而是靠烹人家父、妻而赢得胜利,这于自己脸上也不大光彩。乃下令:“将刘邦父、妻押回营中,待日后发落!”

就在汉王刘邦危困之际,韩信却是春风得意,先后平定了赵、燕、代诸地。之后,他又尽取三齐土地。这时刘邦正驻军广武。韩信派人送信给刘邦,信中略说:“齐国伪诈多变,反复无常,又紧靠楚国,请封我为齐假(代理)王,以便镇服齐国。”

刘邦一听韩信所请,不由得火冒三丈,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久困于此,朝夕指望你前来助我,你却要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他清醒地估量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他归顺刘邦,刘邦就会胜利;如果他投靠项羽,项羽就会打败刘邦。要战胜项羽,就必须利用韩信。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鞭长莫及,根本无法阻止。作为一个政治谋略家,必须在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相机制宜,迅速应变。张良听到刘邦骂出前面的话,连忙在案下轻轻踢他一脚,然后附耳说道:“汉正失利,难道能阻止韩信称王吗?莫如顺便立他为王,使其自守。否则,恐生不测。”刘邦确也诡谲善变,立即感悟先前失言,于是改口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要做假王!”刘邦一向特爱骂人,有此一骂本不足为奇;况且前后两语接得天衣无缝,竟然蒙混过去。

当年二月,刘邦遣张良操印出使齐,封韩信为齐王。一个顺水人情,居然笼住了韩信,为日后十面合围击败项羽,作了组织准备。

对于这个权宜之计,东汉荀悦论得好:“取非其有(指齐地本非刘邦所有)以予于人,行虚惠而获实福。”意思是说,刘邦用本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赐封韩信,行施于己毫无损伤的恩惠与他人,而得到实在的好处。

这时,经过长期相持,楚汉战争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实力对比越来越有利于刘邦,而不利于项羽,所以项羽也在拉拢韩信。他派武涉去挑拨韩信与刘邦的关系,劝韩信三分天下,独霸一方。韩信没有答应。接着,谋士蒯彻见武涉没能说服韩信,也劝说韩信鼎足而立,韩信又婉言拒绝。这说明,张良的远见卓识确实高人一筹。在当时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稳住韩信,汉军的优势就很难保持,楚汉之争的后果便很难设想了。

由于韩信在黄河中下游稳住了阵脚,从东北方威胁项羽,彭越等人又不断从南方骚扰并削弱楚军,使项羽四面受敌,加上项羽孤立寡援,军粮缺乏,出于无奈,不得不跟刘邦议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汉,鸿沟以东属楚。

九月,为表示诚意和和解,项羽把先前俘虏的刘太公和吕后等人放回后,便撤军东归。

刘邦自反秦以来,转战数年,出生入死,鞍马劳顿,几次幸免于难。现在楚汉已经议和,他也打算向西撤兵。张良却认为,这正是消灭项羽,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如果中途休战,就会半途而废。他指出:现在刘邦占据了大半个江山,各路诸侯皆已归附。如果不乘机穷追猛打,给项羽以喘息之机,就会养虎遗患。刘邦接受了他的意见,改变主张,撕毁和约,掉转马头,继续向东进攻。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陵(今河南太康南)。在此之前,刘邦已经和韩信、彭越约定,要在固陵会师,共同围攻项羽。可是韩信、彭越没有如期到达。楚军趁汉军孤军深入,又把汉军杀得大败。刘邦只得坚壁自守,十分着急。

他问张良怎么办?张良分析说:“现在楚兵将破,韩信、彭越却没有划定封地,他们自然不会前来助战;如果您能跟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会立刻赶到。韩信虽说被封为齐王,但并非大王的本意,所以他至今将信将疑;彭越本来平定了梁地,应该受封,由于魏王豹当时还在,您只封他为相国。现在魏王豹已经死了,彭越也想封王,可是您又不曾封他。请您把陈(今河南淮阳)以东直至东海封给韩信;把睢阳(今河南商丘南)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封给彭越。韩信的老家在楚地,他早就想得到家乡的土地。假如大王能把这些地方许给他们,让他们如愿以偿,他们必然会全力助战,这样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接受了张良的建议,韩信、彭越果然很快前来会师。

这年十二月,汉军在韩信指挥下把项羽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南)。项羽为了突破包围,在垓下发起了一次突围战。项羽亲率精兵向汉军猛冲。韩信诈败,拉长战线,然后用骑兵从两翼截夹楚军,分段围歼,打败了项羽的突围战。夜间,汉军四面大唱楚歌,迷惑项羽。项羽惊恐不解地说:“难道汉军把楚国都占领了吗?为何汉军中有这么多人唱楚歌?”其实这是韩信采用张良的攻心战,用思乡曲来瓦解楚军斗志。“四面楚歌”果然奏效,楚军士兵无心再战,连项羽也心烦意乱,不停地喝闷酒。最后,楚军全军覆没,项羽虽带少数人冲出重围,然因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自刎身亡。一场持续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了。随后,刘邦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定都下邳;封彭越为梁王,定都定陶。公元前202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了汉朝。

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刘邦对大臣们说:“我之所以夺取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是什么原因呢?”王陵等人说:“陛下派人去攻城略地,胜了就把这些地方赏给他,与天下同利。项羽却不然,他杀害功臣,猜忌贤者,使部下离心离德,这就是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不以为然地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国抚家,安抚百姓,筹办粮饷,供应不绝,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对他们,我都能量才使用,这才是我能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而项羽连一个范增都容不下,所以他才败在我的手下。”

六、劝都关中

汉朝刚刚建立,定都何地,是关系到盛衰存亡的重要环节。起初,汉高祖刘邦想长期定都洛阳,群臣也多持此见。

公元前202年五月,齐人娄敬到陇西戍边,途经洛阳。他叩见高祖,力劝建都关中。刘邦犹豫不决,便向群臣问计。当时刘邦的大臣大部分是山东六国之人,他们也都主张建都洛阳。理由是: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渑池,背靠黄河,面向伊、洛,周围山河环绕,地形险要。娄敬则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建都关中的优势。他分析道:其一,关中占形胜。四面阻险,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其二,关中有地利。土地膏腴,河流、渠道结成网络,利于农业生产。

其三,关中无后顾之忧。西、西南、西北三方未形成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势力;

其四,关中得人和。在秦末诸侯中,刘邦最先进关,三章之法初施于此,早已赢得秦民之心。兼之长年君临巴、蜀、汉中,已在关西一带形成势力,根深蒂固;

其五,关中经周、秦数百年经营,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及至楚汉之争,战场较长时间局限在荥阳一带,曾波及洛阳,但并未影响关中地区,使这里很少受到破坏。

依靠上述优势,再凭借肴殳关、函谷关等天险,即扼住了东西交通的咽喉;以此定都,诚如娄敬所说:“夫与人斗,不扼其亢(咽喉),拊(击)其背,未能战胜对方也。今陛下入关而都,居于秦朝之故地,便可扼天下之咽喉从而牢牢地控制之。”

群臣之中,只有张良支持娄敬的建议。张良首先反驳了建都洛阳的主张,他认为:“洛阳虽有成皋、崤山、渑池、黄河、洛水之险,但洛阳地域狭小,方圆不过数百里,而且土地瘠薄,容易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而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中间地域宽阔,沃野千里。再加上南有巴蜀之饶,北有畜牧之利,西、北、南三面有险可守,东面又便于控制诸侯。在天下安定时,可以从黄河和渭水运输全国的物资,供应京师。如果诸侯反叛,天下大乱,则可顺流而下,兵击四方,粮饷和物资也可源源不断地运达。真可谓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张良的建都思想,表现了一个谋略家的宽阔胸怀和高瞻远瞩,他不像某些人那样从个人感情出发,从个人私利出发,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着想。这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番分析,深以为善,遂“既日起驾,西都关中。”

七、奏封雍齿

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为张良主要是谋臣,没有战功,刘邦让他从齐国选3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赶快辞谢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时,跟陛下在留城相遇,这是天意成全我,把我交给陛下。以后陛下信任我,我的计策有时还很管用,所以把留地封给我,我就心满意足了,哪里还敢要3万户?”刘邦再三劝封,张良坚辞不受,最后,刘邦只好接受了他的请求,封他为留侯。

当时,刘邦分封了20余名大臣,其他人日夜争功,使刘邦左右为难,无法再封。张良则适得其反,不但不争功,而且封了他还不要,表现了他的高风亮节和超脱世外。

一天,刘邦在洛阳南宫里,从复道望见将领们三三两两地坐在沙地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议,就问张良他们在说什么。张良故作惊讶地说:“难道陛下还不知道吗?他们在谋反呢!”

刘邦大吃一惊,问道:“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他们为什么又要反叛呢?”

张良回答说:“陛下不过是普通百姓出身,这些人跟随陛下夺取天下,就是为了封官晋爵。今天陛下贵为天子,被封赏的人都是您的老朋友,被问罪的又都是您的仇人。现在即使拿出整个天下也不够他们每人分一份。他们既担心得不到封赏,又害怕因为有什么过失被您杀掉,所以他们就聚集在一起预谋反叛。”

刘邦十分担忧地问:“以卿之见,该怎么办?”

张良问:“您平生最恨而又为大家所知道的人是谁呢?”

刘邦回答:“雍齿和我有旧怨,曾经背叛过我,使我很难堪。我本想杀他,念他功劳不小,所以又不忍心这样做。”

张良说道:“那您就赶快先封雍齿,人们见雍齿这样的人都被封了,也就都安心了。”

于是刘邦摆上酒宴,把群臣都召集起来,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果不出张良所料,宴毕,群臣议论说:“像雍齿这样的人都能被封为侯,我们就更不用愁了!”

一场政治风波,被张良略施小计,就轻而易举地平息了,而且结局皆大欢喜。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这件事说,张良这样做,使刘邦避免了一场因用人唯亲、徇私行赏而造成的政治危机,使群臣消除了“猜忌之心”。北宋政治家王安石也写诗说:

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

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

诗中肯定了张良在打败项羽、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八、功成身退

汉朝建立后,由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日益尖锐和激化,貌似妇人的张良又体弱多病,入关后身体越来越不好,所以他索性“等功名于物外,置荣利于不顾。”杜门谢客,深居简出,采取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超然态度,成天在家颐养身体,修仙学道。他与刘邦共事多年,深知其为人:只可与之共患难,而不可与之共荣华。他经常对人说:“我家世代相韩,韩国被灭掉后,我不惜花费万金家财,为韩国报仇。刺杀秦王一事使天下震动。现在我以三寸不烂之舌辅佐皇帝,被封为万户侯,对一个普通百姓来说,这已经是登峰造极了,我张良心满意足。我情愿屏弃人间之事,跟着仙人赤松子去游历天下。”

张良假托神道,可谓用心良苦。对此,宋代大史学家司马光评论说:“夫人生之有死,犹如天有昼夜一样,是自然而然,不可抗拒的。自古及今,还没有一人能够超然这一规律而独存于世的。以子房之明辨达理,当然知道神仙之虚妄不实,然其明知如此却要从赤松子游历天下,足见其聪明机智。如何看待功名,是作为人臣者最难处理的一件事。汉高祖所称道的三杰之中,淮阴侯韩信被诛,丞相萧何入狱,他们难道不是因为功高而不知停步吗!?所以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超脱世外,把功名看作身外之物,置荣华富贵于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正是张子房焉!”

公元前197年,皇室内部发生了戚夫人争宠夺嫡的事件。刘邦本来立了吕后的儿子刘盈为太子。后来吕后常常留守长安,而戚夫人则与刘邦形影不离,深受宠爱。久而久之,戚夫人经常向刘邦哭诉,请求废掉刘盈,改立自己生的赵王如意为太子。另一方面,刘邦对太子刘盈也不大喜欢,经常说:“如意类我”,太子刘盈“仁弱”,“不类我”。于是刘邦便想废掉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尽管许多大臣竭力谏争,刘邦始终不肯改变主意。

在吕后一筹莫展、苦无办法的时候,有人对她说,张良足智多谋,又很受信任,何不向他请教,问他有什么办法。吕后一听,恍然大悟,遂让她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找张良。

张良虽然超脱世外,不想多管闲事,但又奈不过吕释之的苦苦哀求,只好接见了他。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陛下的谋臣,现在陛下要废掉太子,您哪能放手不管呢?”

张良说:“以前陛下打天下的时候,经常处在困厄之中,所以才肯听我的话;现在天下太平了,陛下从恩爱出发,想另立太子,这是他们骨肉之间的事情,纵有一百个张良也没有用处!”

吕释之赖着不走,一定要张良出主意。张良见实在推脱不过,就说:“这件事用口舌是争不成的。现在有四个老人,很受皇上尊重,但因皇上对人傲慢无礼,所以他们宁愿躲在深山,也不愿意为朝廷出力。皇上很器重这四个人,如果太子刘盈能设法把他们请来做自己的门客,常常带领他们出入朝廷,有意让皇上看见,让他知道这四个人在辅佐太子。这样对巩固太子的地位是很有帮助的。”

吕后依照张良的吩咐,派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和丰厚的礼物,把这四个老人接了过来。

公元前196年,黥布谋反,当时刘邦正在生病,就打算让太子刘盈率领军队前去平叛。这四个老人一眼就看穿了刘邦的真实用意,于是向吕释之说:“让太子去率军平叛,即使有了战功,地位也不会再高过太子。如果无功而返,就会因此遭祸,失去太子的地位。何况随同太子出征的这些将领,都是曾经和皇帝一起平定天下的猛将。现在让太子去统帅他们,就比如让一只驯服的绵羊去统帅一群恶狼,他们不会为太子尽力的。因此也很难建立战功。”他们建议吕后赶快向刘邦哭诉求情,就说如果让太子去率领军队平叛,黥布听说以后,就会无所畏惧地向西进攻;皇上虽然有病,但是如果御驾亲征,将领们就不敢不尽力。

吕后果然去找刘邦,刘邦听了,很不高兴地说:“我早就知道这小子不堪重任,还是老子亲自出马吧!”

刘邦率军出发时,群臣都到灞上送行。张良也支撑着病体,勉强起来去送行。他对刘邦说:“我本该跟随陛下前往,无奈病得太厉害了。楚人剽悍勇猛,请皇上不要和他们争锋。”张良还建议,让太子刘盈为将军,监护关中的军队。刘邦同意了,就让张良辅佐太子。当时叔孙通是太子太傅,张良就做了太子少傅。

刘邦亲征前曾召集诸将商议。滕公夏侯婴推荐原楚国令尹薛公为刘邦献计献策。薛公对刘邦说:“黥布造反,有上、中、下三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威胁燕赵,使山东诸侯都反对汉朝,这是上计。东取吴,西取楚,一路向西夺取旧时韩、魏之地,据有敖仓之粟,堵塞成皋的关口,这是中计。东取吴,西取下蔡,与南越结盟,向南靠近长沙,这是下策。”薛公还对刘邦分析说:“若黥布取上计,天下就大乱;取中计,胜负难分;取下计则迅速失败。黥布有勇无谋,必取下计。陛下立即亲征,阻止黥布施行上、中两计。”刘邦依照薛公之计率兵亲征,在气势上占了上风。

刘邦和黥布在垂瓦地会战。两军对垒,主帅披挂上马,刘邦和黥布在阵前对话。刘邦高声责骂:“我封你为淮南王,你为何造反?”黥布直率地答道:“我也想做皇帝啊!”黥布以臣造反,这样说话并不能鼓舞士气,倒是激怒了汉兵。刘邦一面斥骂,一面指挥进攻。尽管黥布奋力作战,仍然大败而归。果不出薛公所料,黥布率领100多残兵败将逃向长沙。长沙王吴臣是黥布的内兄,黥布想去投靠,结果被长沙王暗中派人杀害了。一代骁将黥布就这样陨落了。

刘邦平定黥布回来,病情更加沉重,更想废立太子。张良劝谏,刘邦不听,张良就推说有病不再过问。太傅叔孙通用晋国改立太子,导致晋国数十年的内乱,为天下所取笑,以及秦始皇没有早立太子,结果赵高篡权,诈立胡亥,使秦国灭亡的经验教训来劝阻刘邦。刘邦见群臣屡次力争,知他们都不愿改立赵王如意,只好对叔孙通说:“算了!我不过是开开玩笑,哪能改立太子呢?”但他心里仍没有打消改立太子的念头。

在一次宴会上,太子刘盈在一旁侍奉,那四个老人跟随在太子左右,年龄都在80以上,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刘邦见了,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他们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刘邦大吃一惊,说:“我叫你们,你们不来,总是躲着我。现在你们为什么愿意跟我儿子来往呢?”四人齐声说:“皇上一向看不起儒生,经常骂不绝口,我们不愿受人污辱,所以才远远地躲起来。现在听说太子仁孝,尊敬贤者,善待儒生,天下谁都想为太子效力,所以我们自愿前来!”刘邦见太子羽翼已成,即使改立赵王如意,恐怕自己死后,赵王恐怕也很难站得住,这才被迫改变了废嫡立庶的主张。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尽管轰动朝野,几反几复,但是由于张良的运筹帷幄,终于使吕后和太子刘盈获得了胜利,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动乱,巩固了汉朝统治,在客观上也有利于时局的稳定。

公元前195年(汉十二年)四月,刘邦崩于长乐宫中,太子刘盈继位。公元前189年(惠帝六年),张良去世,文成侯,埋葬在谷城山下的黄石岗。

据记载,张良曾跟韩信一起,对汉朝流传的各类兵书进行过整理、编次;唐开元年间设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祭;唐肃宗时又追谥姜太公为武成王,并选历代良将十人,称为“十哲”,张良也是其中之一。

纵观张良的一生,他之所以能成为千古良辅,被后世谋臣推崇备至,不仅在于他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佐刘邦创立西汉王朝,还在于他能因时制宜,适可进止,最后,既完成了预期的事业,又在那充满悲剧的封建专制时代里保存了自己,一言以蔽之:功成名就。在秦汉之际的谋臣中,他比陈平思虑深沉,比蒯彻积极务实,比范增气度宽宏。他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却未像萧何那样蒙受钅郎铛入狱的凌辱,也未像韩信那样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他确有大家的风度,可谓智慧的化身。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