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登录注册    
恢复默认
  • 明黄

    淡蓝

    淡绿

    红粉

    白色

    灰色

  • 14px

    18px

    20px

    24px

    30px

  • 默认黑

    红色

    蓝色

    绿色

    灰色

  • 0

    1慢

    2

    3

    4

第一卷 第十七章、长安是中国古代佛经编译的基地

书名: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  作者:黄留珠,魏全瑞  本章字数:10550 字  创建时间:2021-02-01 13:54

杨绳信

一、概况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历了一个华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表现方式是对佛经的编译。佛经的编译,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开始,至唐释不空时基本完成,始终和长安有密切关系。

大量翻译佛经的肇事者是魏晋时“长安青门外大寺”沙门竺法护,可见长安译经起步很早。从数量上看,长安地区先后翻译的佛经占佛经总数1/3以上。在译经理论上,长安僧人也多有建树,竺法护译经以直译为主,对佛教哲学思想的阐述则处于初级阶段,因而他“只能专力译经,供玄学派的采取”①。苻秦释道安提出了容易为大家接受的“五失本三不易”的直译原则,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姚秦释鸠摩罗什,改直译为意译,使文句接近汉语,革除了直译时文字晦涩难懂的弊病。隋唐高僧彦宗主张译经者“八备”的原则,使这项工作更加严肃认真。唐释玄奘三藏大师要求人们坚持“五种不翻”的规律,使翻译佛经工作达到了登峰的境界,使后人望尘莫及。这些理论对佛经翻译工作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长安地区还编撰了一大批早期佛经目录,这些目录在佛经翻译工作基础上产生,又为译经工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古经录》一卷,“似是秦始皇时释利防等”所撰②;《旧经录》一卷,“似是前汉刘向校书天[禄]阁,往往见有佛经,即谓古藏经录,谓孔壁所藏,或秦政焚书人中所藏者”③。上述两录似不可信。《众经录》一卷,“西晋武帝代,长安青门外大寺西域沙门竺法护翻译众经,因出其录”④。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成型的佛经目录,距今已1700多年。继之而作的有晋永嘉中(307—313)护公门人“清信士聂道真”所撰《众经录》一卷。苻秦释道安所撰《综理众经目录》一卷,使佛经目录进入成熟阶段,“在后群录,资而增广,是知高怀独悟足以垂范后昆”⑤。姚秦弘始年间(399—415),安公门人长安释僧睿又撰《二秦录》一卷。隋朝主要有开皇十四年(594)法经等二十大德集体编撰的《隋众经目录》七卷、开皇十七年(597)费长房撰《隋开皇三宝录》(即《历代三宝纪》)十五卷及仁寿二年(602)兴善寺集体编撰的《隋众经目录》五卷。唐代主要有贞观初年普光寺释玄琬撰《唐众经目录》五卷,大敬爱寺释静泰撰《众经目录》五卷,麟德元年(664)西明寺释道宣撰《大唐内典录》十卷,开元庚午(730)西崇福寺释智癉撰《续大唐内典录》一卷及《开元释教录》二十卷,天册万岁元年(695)释明亻全撰《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十五卷等。除上述综合目录外,长安还编撰了各种专题佛经目录。佛经目录的完善化,促进了佛经编译的快速进展,使唐代的长安地区基本完成了这项工作,为宋初《开宝藏》的刊刻流传创造了条件。

长安僧人在佛教义理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注释经典(或叫“章疏”)的成果层出不穷,并因理解角度不同而形成了各自的派别,大多数宗祖都出自唐代长安,其经典也产生于唐代长安。

由此可以看出:大量编译佛经的工作起步于魏晋时的长安,最终又在唐代长安完成。

二、竺法护是大规模译经的开拓者

佛经的翻译工作是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开始的,直到魏晋之交,规模都不太大。历史上第一位大量译经的人是竺法护。关于竺法护的身世,唐释智

在《开元释教录》中写道:

沙门竺昙摩罗察,晋言法护。其先月氏国人,本姓支氏,世居敦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遂称竺姓(秦晋以前沙门多随师称姓,后因弥天道安遂总称释氏)。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而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尝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历游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时。遂大赍梵经还归东夏,自敦煌至长安……起武帝太始二年丙戌(266)⑥,至愍帝建兴元年癸酉(313),出《光赞般若》等经一百七十五部。清信士聂承远及子道真、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而护孜孜所务,唯以弘道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东夏者,护之力也。……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共宗事。及晋惠西幸长安,关中萧条,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护世居敦煌而化导周洽,时人咸谓“敦煌菩萨”也,众录或云曰“月支菩萨”,亦云“天竺菩萨”者,斯皆重其德称美其号也。然“法护”者,此土翻名;“昙摩罗察”,西方梵称。而梁僧《录》⑦及隋法经《录》⑧立为二人,云各别出经,小非详审也。……⑨

现将法护所译佛经开列于下:

(一)传世本

光赞般若波罗蜜经十五卷[太康七年(286)译出]。

密迹金刚力士经七卷[太康元年(280)译出]。

菩萨说梦经二卷。

宝髻菩萨所问经二卷[即《菩萨净行经》,成于太熙元年(290)]。

佛说普门品经一卷[太康八年(287)]。

佛说胞胎经一卷[太安二年(303)]。

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二卷[太熙元年(290)]。

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一卷[即《郁伽长者经》]。

幻士仁贤经一卷[即《仁贤幻士经》]。

佛说须摩提经一卷[即《须摩提菩萨经》]。

佛说阿世王女阿术达菩萨经一卷。

离垢施女经一卷[太康十年(289)]。

佛说如幻三昧经三卷[或作二卷、四卷]。

太子刷护经一卷。

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二卷[太康六年(285)]。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一卷[太安二年(303)]。

阿差末菩萨经七卷[永嘉元年(307)]。

大哀经八卷[太康元年(280)]。

宝女所问经四卷[太康八年(287)出,或作三卷]。

无言童子经二卷[即《无言菩萨经》]。

菩萨十住行道品经一卷[简称《菩萨十住》]。

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元康七年(297)]。

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三卷[或作二卷]。

佛说如来兴显经四卷[元康元年(291)]。

度世品经六卷[元康元年(291)]。

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太始五年(269)]。

普曜经八卷[永嘉二年(308)于天水寺]。

正法华经十卷[太康七年(286),即《方等正法华》]。

大方等顶王经一卷[即《善思童子经》]。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三卷[或作二卷]。

阿惟越致遮经四卷[太康五年(284),或作三卷]。

等集众德三昧经三卷[简称《等集经]。

持心梵天所问经四卷[太康七年(286)]。

持人菩萨所问经四卷[即《持人菩萨经》]。

佛说济诸方等学经一卷。

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二卷[太始六年(270)]。

佛说无极宝三昧经一卷[永嘉元年(307)]。

普超三昧经四卷[太康七年(286)]。

佛说无所希望经一卷[即《象步经》]。

佛说大净法门品经一卷[建兴元年(313)]。

顺权方便经二卷[即《转女身菩萨经]。

佛说太子沐魄经一卷。

佛说月光童子经一卷[即《月光童子经》]。

佛说乳光佛经一卷。

无垢贤女经一卷。

佛说决定总持经一卷[即《决定总持经》]。

佛说龙施菩萨本起经一卷。

如来独证自誓三昧经一卷。

佛说八阳神咒经一卷。

佛说盂兰盆经一卷

佛说四不可得经一卷。

梵女首意经一卷。

佛说宝网经一卷。

菩萨行五十缘身经一卷。

须真天子经三卷[太始二年(266)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外白马寺]。

佛说海龙王经四卷[太康六年(285)]。

诸佛要集经二卷。

贤劫经十卷[永康元年(300)]。

弘道广显三昧经四卷[永嘉二年(308)]。

佛说心明经一卷。

佛说灭十方冥经一卷[光熙元年(306)]。

佛说鹿母经一卷。

佛说魔逆经一卷[太康十年(289)]。

德光太子经一卷[太始六年(270)出,唐开元后此经佚]。

般泥洹后灌腊经一卷。

佛说四辈经一卷[即《四辈弟子经》]。

佛说当来变经一卷[即《当来变识经》]。

过去佛分卫经一卷。

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一卷[太康十年(289)]。

佛说文殊悔过经一卷。

佛说离睡经一卷。

佛说受岁经一卷。

佛说乐想经一卷。

佛说尊上经一卷。

佛说意经一卷。

佛说应法经一卷。

佛说鸯崛摩经一卷[“摩”或作“魔”]。

佛说力士移山经一卷。

佛说圣法印经一卷[元康四年(294)出于酒泉郡]。

佛说四未曾有法经一卷。

舍头谏经一卷。

佛说所欲致患经一卷[太安三年(304)]。

琉璃王经一卷。

生经五卷[太康六年(285)出,或作四卷]。

分别经一卷。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缘经一卷[太安二年(303)出,或称《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大迦叶本经一卷[唐开元后佚]。

四自侵经一卷[唐开元后佚]。

佛说身观经一卷。

修行道地经六卷[太康五年(284)]。

法观经一卷。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一卷(10)。

(二)唐代已散佚本(部分为后世所辑)

新道行经十卷[太始八年(272)]。

仁王般若经一卷。

无量寿经二卷[永嘉二年(308)]。

菩萨藏经三卷。

般舟三昧经二卷。

菩萨十地经一卷[即《大方广经》]。

萨芸芬陀利经六卷[太始元年(265)]。

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太安二年(303)]。

闲居经一卷。

更出阿世王经二卷。

弥勒成佛经一卷[太安二年(303)]。

十二因缘经一卷。

温室洗浴众僧经一卷。

百佛名经一卷。

光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受记经一卷[即《观世音受记经》,元康(291—299)时成]。

勇伏定经二卷[元康元年(291)]。

无思议光孩童菩萨经一卷。

超日明三昧经二卷[太始七年(271)]。

照明三昧经一卷。

惟明二十偈经一卷。

法没尽经一卷。

诸神咒经一卷。

文殊师利菩萨经一卷。

小郁伽经一卷。

诸方佛名功德经一卷。

十方佛名经一卷。

慈仁问八十种好经一卷。

三十二相因缘经一卷。

严净定经一卷。

宝施女经一卷。

金益长者子经一卷。

离垢盖经一卷。

慧明经一卷。

众经一卷。

三转日明经一卷。

十等藏经一卷。

决道俗经一卷。

殖众德本经一卷。

小法没尽经一卷。

猛施经一卷。

目连上净居天经一卷。

菩萨斋法经一卷。

舍利弗悔过经一卷。

佛悔过经一卷。

大六向拜经一卷[太安元年(302]。

六十二见经一卷。

楼炭经六卷。

普法义经一卷。

舍利弗目连游诸国经一卷。

奈女耆域经一卷。[译于太安中(302—303)]。

七女本经一卷。

五盖疑结失行经一卷[永宁二年(302)]。

佛为菩萨五梦经一卷[太安二年(303)]。

摩目犍连本经一卷。

五福施经一卷。

观行不移四事经一卷。

四妇喻经一卷。

庐夷亘经一卷。

罗王经一卷。

檀若经一卷。

龙施经一卷。

给孤独明德经一卷。

龙王兄弟陀达诫王经一卷。

劝化王经一卷。

雁王经一卷。

雁王五百雁俱经一卷。

解无常经一卷。

城喻经一卷。

降龙经一卷。

邪法经一卷。

犯罪经一卷。

苦应经一卷。

三品修行经一卷[即《三品悔过经》]。

夫那罗经一卷。

贾客经一卷。

沙门果证经一卷。

贫女为国王夫人经一卷。

诫王经一卷。

诫罗云经一卷。

比丘尼经一卷。

迦叶结集传经一卷。

耆崛山解一卷。

杂譬喻三百五十首经二十五卷。

诫具经一卷。

(三)唐开元前有著录而为《开元释教录》删除本

师子月佛本生经[或无“本”字]。

法社经。

宝女问慧经。

梵王变身经。

四自在神通经。

金刚藏菩萨行经。

光世音经。

宝日光明菩萨经。

首童真经。

随蓝本经。

马王经。

弥勒为女身经。

摩调王经。

菩萨悔过法经。

人从所来经。

贫穷经。

何苦经。

七宝经。

医王经。

悉革卑梨天子诣佛说偈经。

四种人经。

闲居经。

总持经。

腹使经。

蜜具经。

杂赞经。

女人欲炽荒迷经。

多闻经。

寤意经。

竺法护所出译经成果的时间上限见于著录者,有太始元年(265)所译《萨芸芬陀利经》六卷。晋武帝司马炎太[泰]始元年即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此年十二月篡位改号,《三国志》卷四云:

十二月壬戌,天禄永终,历数在晋,诏群公卿士具仪设坛于南郊,使使者奉皇帝玺绶册,禅位于晋嗣王如汉魏故事。甲子,使使者奉策(11)。

这就是说,此年“十二月壬戌”以后才是晋武帝泰始元年,而前11个月都是魏元帝咸熙二年,此经译出于几月,我们不得而知,可能属晋,也可能属魏了。有具体地名而时间最早者是《须真天子经》三卷,“太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长安青门外白马寺出”,“青门”即汉长安宣平门(12),“青门外白马寺”即位于汉宣平门遗址处的西安市未央区汉城乡青门口西村之敦煌寺。可见,在魏晋之交,竺法护已在长安大量翻译佛经了。

竺法护翻译佛经的数量,历来著录颇不相同,《历代三宝记》载西晋竺法护译经、戒计“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开元释数录》则称“西晋沙门竺法护,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经、戒、集”。今《辞海》等都以智升所录为准,我们也以此为准,对比时,引用别人译经数字也以《开元释教录》为准。

竺法护在西晋初年翻译了这么多佛经,远远超过前人。此前译经较多的有:后汉“沙门安世高,九十五部一百一十五卷经、律、集”〔《历代三宝记》以下简称“费录”)作“一百七十六部一百九十七卷经、律”〕,孙吴“优婆塞支谦,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经、律、集”(费录作“一百二十九部一百五十二卷”)。这些数字远远没有竺法护“一百七十五部三百五十四卷经、戒、集”(费录作“二百一十部三百九十四卷经、戒”)为多。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竺法护是大规模译经的开拓者。

三、鸠摩罗什在长安掀起译经高潮

如果说竺法护是翻译佛经的开拓者,那么,掀起译经高潮的就是鸠摩罗什。《开元释教录》记述他的生平说:

鸠摩罗什(344—413),秦言童寿,天竺人也。家世国相,什祖父达多倜傥不群,名重于国;父鸠摩罗炎,聪明有懿节,将嗣相位,乃辞避出家,东度葱岭。龟兹王闻其弃荣舍俗,甚敬慕之,自出郊迎,请为国师。王有妹,……逼以妻焉,遂生什。……顷之,其母出家修道,学得初果,什年七岁,亦俱出家。从师受经,日诵千偈,偈有三十二字,凡三万二千言。……什年九岁,进到宾,遇名德法师

头达多,……至年十二,其母携还龟兹。……时龟兹僧众一万余人,疑非凡夫,咸推而敬之,莫敢居上,……后从卑摩罗义学《十诵律》,又从须利耶苏摩谘禀大乘,乃叹曰:“吾昔学小乘,譬人不识金以钅俞石为妙矣。”于是广求义要,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苻氏建元十三年岁次丁丑(377)正月,……坚素闻什名,乃悟曰:“朕闻西域有鸠摩罗什,将非此耶!”十九年(383),坚遣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西伐龟兹及乌耆诸国,临发,谓光曰:“朕闻彼方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彼学之宗,联甚思之。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光军未至,什谓其王白纯曰:“国运衰矣,当有京力敌日下人从东方来,宜恭承之,勿抗其锋。”纯不从而战,光遂破龟兹,杀纯获什。……弘始三年岁次辛丑(401)……十二月二十日,什至常安(按:姚秦改长安为常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甚见优宠。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历涉魏晋,经论渐多,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兴少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什率多?诵,无不究达,转解秦言,音译流利。既览旧经,义多乖谬,皆由先译失旨,不与梵本相应。兴使沙门僧肇、僧譇、僧邈、僧睿等八百余人谘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仇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皆惬服,莫不欣赞焉。……以弘始四年壬寅(402)至十四年壬子(412),译大品小品《金刚》等经七十四部三百八十余卷,并畅显神源,发挥幽致。……什临终力疾与众僧告别曰:“因法相遇,殊未尽伊心,方复异世,恻怆可言。自以

昧,谬充传译,若所传无谬,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然什出经部卷,众说多少不同,长房《录》中其数弥广,今细参验,多是别生,或有一本数名,或是录家错上,具件如左,今悉删之。

鸠摩罗什译经部卷数,《开元释教录》著录《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74部384卷,删《十诵律》等35部136卷,二者相加则为109部520卷。这个数字与费录“九十八部四百二十五卷经、论、传”相接近,是护公故后百余年间译经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人,直到唐释玄奘(602—664)前,没有人超过他。因而,范文澜说:“十六国时期,长安是佛学中心,前秦苻坚尊礼释道安,翻译佛经,宣扬佛教。后秦姚兴,得鸠摩罗什,译事更盛,中外名僧云集”(13)。

四、唐代长安完成了佛经的编译

在政府的重视下、在玄奘三藏法师带领下,唐代长安的佛经编译工作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政府官办的翻经院规模很大,如大荐福寺翻经院、大慈恩寺翻经院、西明寺翻经院、西太原寺翻经院等,都受帝王直接控制并派大臣管理,从各方面给予支持。这样,翻译佛经的分工很细并形成制度化,如玄奘译经班子就设有“证义”,以审查翻译好的佛经在文义上与原梵文是否一致;“录文”和“缀辑”,以统一译文;“字学”,以审查译文的音义是否正确;“笔受”,即记录等职务。著名的音义学家玄应为他作过“字学”,而为他担任笔受的则有直中书杜行岂页、沙门知仁、沙门智证、沙门大乘光、沙门大乘云、沙门大乘询、沙门惠立、沙门大乘钦、沙门玄则、沙门神察、沙门辩机、沙门灵会、沙门明睿、沙门大乘晖、沙门大乘林、沙门玄颐、沙门大乘谌、沙门敬明、沙门大乘巍、沙门大乘基、沙门玄忠、沙门神日方、沙门玄则、沙门弘彦、沙门释诠、沙门嘉尚、沙门元瑜、沙门惠朗、沙门灵携等29人。这样,就保证了译经的质量。特别是女皇武则天等最高权势人物,为了政治上的需要,都亲自过问译经并担任“笔受”,更使佛经翻译带有严肃的政治色彩。上有所好,下更甚焉,一时翻译佛经之风大盛。

(一)从数量上看,唐代译经是历代最多的。

关于历代译经数字,诸家所载不一,加之文献年代距今久远,辗转传抄,错讹实在难免,因之,要求得精确数字是困难的。

《历代三宝记》的“译经数”是根据各人译经的数字相加得来的,其“小计”栏的数字是照录《历代三宝记》的原文,相加的数(“译经数”)与该录原文的数(“小计”)往往不符,如:后汉的小计应为359部464卷,曹魏和孙吴的小计应为270部506卷,西晋的小计是450部717卷,东晋的小计应为268部579卷,苻秦和姚秦的小计应为174部914卷,西秦、北凉、元魏、高齐和陈氏的小计应为205部919卷,宋代的小计应为211部495卷,萧齐、萧梁和北周的小计应为169部1223卷,几乎都不相符,为尊重原文献,则一仍其旧。

《大唐内典录》误“梁朝”(萧梁)为“宋朝”,已按文献内容予以纠正。

《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和《开元释教录》都是重要文献,各有特点,我们考虑到《开元释教录》晚出,所以,文内数字多取《开元释教录》,必要时用互参数字。

据智升截止唐开元十八年(730)的统计数字,唐代译经数已达301部2170卷,占2278部7046卷这个总数的30.8%,是历代译经最多的。若再加上开元十九年(731)至唐末(907)170年间所译的经数,比例就更大了。

长安历代译经总数更大,苻秦、姚秦、北周、隋、唐(截止730)的译经数是61人488部3321卷,加魏晋时竺法护等4人217部411卷,共65人(占总数176人的36.93%)705部(占总数2278部30.95%)3732卷(占总数7046卷的52.97%),这个总数加上不空所译77部120余卷则为782部(占译经总数2355部的32.21%)3852卷(占译经总数7166卷的53.75%)。这个数字是不纯的,因为上述各代虽以长安为译经基地,其他各地也有译经的,除上述各代,长安也有译经,其数未统计在内,二者可以相抵;唐代译经成于洛阳等地者不少,似应扣除,但开元十八年后长安译经数未收,二者亦似相抵。总之,这是接近准确的。长安译经占总经一半以上,是了不起的。

(二)从质量上看,唐代长安是历代译经水平最高的。唐代以前,佛经的编译高手大都是天竺和西域等地来华的高僧,因而译经成品西味过浓,文字、语法、音义多不能与汉语融洽;唐代的译经高手大都是内地华人,因而译经成品在语言和音义上都容易被人接受,使印度的佛教华化迈进了一步。唐释玄奘就是这项工作的杰出代表。

玄奘(602—664),本姓陈名衤韦,洛川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自幼出家,遍访名师而感到意见分歧,遂于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赴天竺(印度)求法,遍游天竺各地,名震五竺。经过16年的艰苦历程,于贞观十九年(645)回国。回国时,从天竺带回一大批梵文佛经,其中“大乘经二百二十四部,大乘论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经、律、论一十四部;大众部经、律、论一十五部;三弥底部经、律、论一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一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六十七部;因论三十六部;声论一十三部。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14)。太宗一再劝其还俗从政,都为玄奘拒绝,专心翻译佛经。太宗令房玄龄总管其事,其译经专家参与其事者主要有“证义大德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者十一人至,即京弘福寺沙门灵润、沙门文备,罗汉寺沙门惠贵,实际寺沙门明琰,宝昌寺沙门法祥,静法寺沙门普贤,法海寺沙门神日方,廓州法讲寺沙门道深,汴州演觉寺沙门玄忠,蒲州普救寺沙门神泰,绵州振响寺沙门敬明等;缀文大德九人至,即京普光寺沙门栖玄,弘善寺沙门明睿,会昌寺沙门辩机,终南山丰德寺沙门道宣,简州福聚寺沙门靖迈,蒲州普救寺沙门行支,栖岩寺沙门道卓,州昭仁寺沙门惠立,洛州天宫寺沙门玄则等;字学大德一人至,即京大总持寺沙门玄应;证梵语、梵文大德一人至,即京大兴善寺沙门玄谟”(15)。玄奘先后共译经75部1335卷,又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共76部1347卷,创历史最高记录。范文澜评价说:“……玄奘译书最多,译文最精。……大抵佛经翻译事业,至玄奘已登上极峰,再没有佛经译家能超过他”(16)。

佛经太多了,玄奘一人不能终克其事,继之而作者有沙门实叉难陀(译经19部107卷)、释义净(译经61部239卷)、普提流支(译经53部110卷)及不空和尚等。

释义净(635—713),本姓张,字文明,齐州(州治在今山东历城)人。于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经海道赴天竺求法,游30余国,于证圣元年(695)仲夏回至河洛(今河南),带回梵文经400部50万颂,并在归国途中写出了著名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后在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西明寺及东都洛阳等处编译佛经61部239卷。

释不空(705—774),师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与善无畏、金刚智并称“开元三大士”,于20岁于洛阳受具足戒。天宝二年(743),奉命赴师子国及天竺广求密藏,天宝五年(746)返回,译出经典77部120余卷。不空是大规模译经的最后一人,佛经翻译到此基本完成。

五、中国佛教各宗的形成及其经典的编译

中国佛教的宗派源于天竺而注入了中国的有关因素,启蒙于姚秦沙门鸠摩罗什,到隋唐基本定型(个别的延续到五代)。各宗的经典在佛教文献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有翻译的,也有编撰的。各宗经典(经、律、论)的编译问世,标志着整个佛经编译工作的圆满完成。各宗及其经典概况如下:

(一)三论宗。因天竺人龙树所撰《中断》四卷、《十二门论》一卷及其弟子提婆所撰《百论》二卷等三“论”而名。鸠摩罗什翻译出了上述三论,并有《龙树菩萨传》、《提婆菩萨传》各一卷,是三论宗立宗之始,隋代名僧吉藏(549—623)著《三论玄义》二卷,使三论宗最终在长安确立。

(二)天台宗。创始人是隋代名僧慧思的弟子智凯(538—597),他起初居住于天台山,故名其宗曰“天台”。天台宗以《法华经》立宗,所以又名“法华宗”。《法华经》有三种译本:魏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七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七卷和隋那崛多共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天台宗以罗什译本为据,此本遂为后世流传本。

(三)净土宗。净土宗的主要经典是龙树所撰《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二卷(曹魏康僧铠译)、《观无量寿佛经》一卷(刘宋

良耶舍译)和《阿弥陀经》一卷(姚故鸠摩罗什译)。天竺僧人世亲曾撰《净土论》,北魏僧人昙鸾为之作注并改书名曰《往生论》,这是净土宗的酝酿阶段。正式立宗的是隋释道绰(562—645)和唐释善导(613—681),前者撰《安乐集》一卷,后者撰有《观无量寿佛经疏》四卷、《法事赞》二卷及《往生赞》一卷等。

(四)律宗。律即戒律。戒律(三藏之一)传入中国是从鸠摩罗什译《十诵律》开始的,唐释终南山白泉寺道宣(596—667)提倡佛陀耶舍所译《四分律》,正式立宗。因道宣修道于长安南山,所以律宗也称“南山宗”。以后,唐释怀素(624—697)著《羯磨》、唐释义净(635—713)著《南海寄归内法传》,把律宗从理论上又提高了一步。

(五)法相宗。法相宗以阐明“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为宗旨,所以也叫“唯识宗”。法相宗的实际创始人是唐释玄奘(600—664),继承人主要有窥基(632—682)。法相宗的主要典籍是《华严经》、《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阿毗达磨经》、《楞枷经》、《密严经》等“六经”和《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摄大乘论》、《十地经论》、《分别瑜伽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辩中边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十一论”

(六)密宗。密宗的创始人是“开元三大士”。天竺僧人善无畏(637—735)曾在那烂陀寺学习密教,于开元四年(716)来到长安,次年,奉诏于菩提寺翻译密宗经典,其中有“宗经”《大日经》即《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是中国密宗之始。南印度僧人金刚智(669—741)于开元八年(720)来到长安,玄宗赐以“国师”称号,先后译出《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等,是密宗的第二阶段。金刚智的高徒不空(705—774)译出密宗经典110部143卷(或谓120余卷),其中《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简称《金刚顶经》也是密宗的主要经典,这是密宗在中国的成型期。

(七)华严宗。华严宗以龙树所撰《华严经》为“宗经”,故名。华严宗的创始人是唐释法藏(643—712),他关于《华严》的著作有《华严探玄记》二十卷,《华严经传记》五卷,《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四卷,《华严经明法品内立三宝章》二卷,《华严问答》二卷及《华严旨归》、《华严策林》、《华严义海百门》、《华严游心法界记》、《华严发提心章》、《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华严经文义纲目》、《华严经关脉义记》、《金师子章》等各一卷。法藏深受武则天爱戴,赠以“贤首国师”称号,因而华严宗又名“贤首宗”。华严宗的主要传人是唐释澄观(738—839),编著极丰,据说有300多卷,主要的有《华严经疏》六十卷,《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华严法界玄镜》二卷及《三圣圆融观门》、《华严经略策》、《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华严心要法门》、《五蕴观》等各一卷。唐释宗密(780—841)是华严宗举足轻重的传人,常住陕西户县圭峰山,所以被称为“圭峰大师”,著有《原人论》四节,《都序》四卷,《注华严法界观门》、《注华严法界观科文》、《华严心要法门注》等各一卷。

上述各宗,均属大乘。鸠摩罗什曾译小乘经世亲所撰《俱舍论》和诃梨跋摩所撰《成实论》,当时形成了两个宗派。但是,修行者多愿学大乘得菩萨果,不愿学小乘得罗汉果,所以小乘这两个宗派到唐代就消失了。

[注释]

①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增订本第二编1964年版第340页。

②③④⑤见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十,参看《影印宋碛砂藏经》第456册第146页。

⑥原本误作“景戍”今以年表正之。

⑦指建初寺沙门释僧所编撰的《出三藏记集》,见《影印宋碛砂藏经》第449册。

⑧指隋法经等集体编撰的《众经目录》,见《影印宋碛砂藏经》第450册。

⑨见《影印宋碛砂藏经》第456册第29页。

(10)所列各经,历代著录多有分歧,此经为《开元释教录》等名著漏收,兹依宋、元各刊本通行藏经补录。

(11)见中华书局1982年影印本《三国志集解》第172页。

(12)见拙文《汉城青门考》载《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3)同①,第510页。

(14)(15)智升《开元释道录》,见《影印宋碛砂藏经》第四五六册第124、125页。

(16)《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8页。

本文为书海小说网(http://www.shuhai.com)首发

(←快捷键)<<上一章目录 (快捷键→)

小提示:按【空格键】返回目录,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热门关注:美女图小说全文阅读|免费小说网|玄幻小说完本

同好作品推荐

欲望青春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350625
更新:08-11
[阅读]
魔术师谋杀
作者:
类别:悬疑出版
点击:137793
更新:09-06
[阅读]
薰衣草之恋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114758
更新:12-14
[阅读]
遇见你时,花满倾城
作者:
类别:当代小说
点击:70811
更新:01-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