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面条中之名品。因多在晚上挑担敲梆梆沿街叫卖,故名。
原料:上白面粉、辣椒油、菜籽油、葱、姜、酱油、醋、精盐、胡椒粉。
制法(以制10碗为例):(1)将上白面粉1千克用水400克和成硬面团,饧约5分钟后,再盘揉一次,然后用擀面杖擀成极薄的面片,切成1.3厘米宽的面条。
把菜籽油100克放入炒勺,用旺火烧至七成热,离火,晾至五成热时,放入辣椒面40克,略加搅动,制成辣椒油。生姜100克用水洗净,捣成姜汁水。大葱200克摘洗干净,切成细葱花。酱油、食醋各200克,分别用锅烧开。
在碗内放入适量酱油、香醋、精盐、辣椒油、姜汁水及胡椒粉、葱花。将面条约100克下入开水锅中,锅开后,先将面汤盛入碗内,再将面条捞入,浇上熟猪油少许即成。
营养特点:酸辣醇香,利湿暖胃。成品含充足的淀粉和一定的蛋白质、粗纤维等,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汉中大米面皮
既能当主食,又能当菜品。一年四季,皆可食用。“汉中三大怪,面皮坐庄人人爱。”汉中盆地自古盛产稻米,吃惯了米粥、米饭,有米之炊在聪慧勤劳的汉中人手里变换花样,蒸出了白光润滑柔韧的面皮。本世纪90年代后,汉中面皮在关中一带均有销售,特别是西安、临潼等旅游胜地,面皮摊点遍布街头巷尾。
面皮的吃法有多种,可热吃,可冷吃,可切条配豆芽、菠菜,调麻酱、油辣子、盐、醋、酱油、蒜泥吃,也可炒菜烩着吃,还有晒干油炸的。
原料:大米、绿豆芽、辣椒油、香醋、精盐、蒜水。
制法(以制25碗为例):(1)大米2.5千克用清水淘洗干净,放瓷缸中,用凉水泡两天后,捞入石磨中,徐徐加水磨成米浆。加入精盐约10克搅匀,然后用沸水约2.5千克烫开,再加凉水约1.5千克制成浓米浆。
干净湿布铺在笼上,摊上浓米浆约0.66厘米厚,抹匀,上笼旺火约蒸10分钟即熟。取出晾凉,每张抹上菜籽油少许,切成细条。
吃时按需要量分别调拌,加绿豆芽(或黄瓜丝)、酱油、香醋、辣椒油、蒜水、芝麻酱、精盐、味精即可食用。
营养特点:红白绿相映,入口绵软润泽,光滑爽适,咸、鲜、酸、辣兼备。米类制品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防湿止泄。